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铜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鍪研究陈文领博本文运用类型学的方法,确定铜鍪的涵义,并把存在于战国~三国时期的铜鍪分为三类六大型五大期。铜鍪的早晚演化的主要逻辑关系和轨迹为:垂鼓腹→圆腹→扁腹,单耳→单环耳→一大一小的双环耳→大小一致的双环耳,清晰地看到了从铜鍪的出现到消失的全过...  相似文献   

2.
余家坝遗址是重庆市开州区一处重要的巴人遗址,该遗址经多次发掘,共发现战国时期墓葬130余座,出土了大量陶器、铁器、玉器和青铜器等珍贵文物。本文以余家坝遗址出土的50件战国铜鍪为研究对象,从耳的数量、耳部形状及耳部纹饰等方面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并利用SPSS软件将定量聚类方法应用到铜鍪形态的定性分析中,以期探讨铜鍪的形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从早期到晚期,铜鍪数目不断增加,耳部纹饰逐渐丰富,腹部出现单弦纹和双弦纹。从形态变化来看,铜鍪口部外侈程度先变小后变大,颈部从细长变得粗短再变细长,器物整体从高瘦型变为矮胖型。  相似文献   

3.
铜鍪小议     
铜鍪是巴蜀青铜器中颇具特色的容器。从形制来看,属于实用器物铜鍪的传播范围很广,除本土四川外,陕西、河南、湖北、广东等地均有出土。存在时间也很长,从战国早期直到东汉晚期。  相似文献   

4.
从青铜器研究的角度看,1981年在山西省文水县上贤村发现的一组器物,特别是其中的圆壶,是很有意味的。据简报,上贤村所出青铜器共四件,计鼎二,鍪一、壶一。这应当是一座墓葬的随葬品。墓葬的时代,可由鍪的形制来推定。上贤村铜鍪的特点,是有一大一小两个环耳,较大的一耳作辫索形纹。大家知道,鍪这一器种在青铜器中是晚出的。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鍪,见于四川新都九联墩大墓。  相似文献   

5.
巴蜀铜鍪与巴蜀之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巴蜀铜鍪与巴蜀之师刘弘铜鍪是晚期巴蜀文化的典型器物,它与柳叶型剑“烟荷包”式,中胡三穿与大三角援戈,巴蜀图语印章,辫索纹竖环耳釜、、及削、斤、锯、凿等构成了战国时期巴蜀考古学文化特有的代表性铜器群。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向其文化区域外的幅射力,从考古学角...  相似文献   

6.
吴小平 《东南文化》2003,(11):63-67
汉代铜鍪具有明显的秦化和汉化过程,其分布区域与古巴蜀子民有关。  相似文献   

7.
近读钱玉趾先生所作《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成都百花潭战国墓出土的铜盉盖考》(铜盉盖应为铜鍪盖),他认为这一战国成都铜鍪盖四周的图符应是一种较为发达的拼音文字。这一新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有人认为这是我国学者为揭示巴蜀文字之谜找到了新的途径。长期以来,由于考古资料的匮乏,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巴蜀文字已不太多,大部分不能联缀成文。这给我们的释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至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不能解读的符号。钱文从比较研究的方法入手,  相似文献   

8.
汉代铜鍪具有明显的秦化和汉化过程,其分布区域与古巴蜀子民有关。  相似文献   

9.
1980年冬,洛阳市宜阳县韩城乡秦王寨村农民在村南修水渠时,发现1件战国时期铜鍪,现藏宜阳县文化馆。这件铜鍪铭刻有容量和器重,颇为罕见。铜鍪为侈口,束颈,圆腹,圜底,颈肩之间附有一綯纹竖环耳,耳下肩部饰凸弦纹一周。口径9.4、腹径13.5、高12.2厘米,重0.66公斤。腹下有烟炱痕迹(图一)。在颈下至肩部竖刻铭文3行8字,为:“府,二斤十一两,(?)(半)斗”。铭文笔画纤细,部分磨泐不清(图二、三)。“府”字形体较大,具有秦国文字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征集文物时,发现1件刻铭铜鍪,据传出土于洛阳北邙山西汉墓。铜鍪为侈口,束颈,圆肩,鼓腹,圈底,肩腹间有一对绹纹环耳,肩部饰凸弦纹一周。腹中间有垂直范痕。器身多处有垫片痕迹,外器底及下腹部有烟炱痕迹。口径13.2、腹径19.5、高16.5厘米,重890克,容水2560毫升(图一、二)。在铜鍪右侧肩部弦纹下横向刻有铭文两行,共10字:“今元年长信私官”、“左厨四”(图三、四)。前一行铭文字体较小,笔划较细,后一  相似文献   

11.
湖北随州市发现秦国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6月,我馆在随州城东北角、距市中心约1.5公里的环城砖瓦厂(图一),收集到铜鍪和铜扁壶各1件。据调查,这两件器物为当地同一墓葬所出,惜墓葬已遭彻底破坏,不知原来葬式、葬具以及其它随葬品。现将二器介绍如下。铜鍪 1件。敞口,圆唇,束颈,圆鼓腹,圜底近平、两侧附一大一小两个环形耳。肩饰一道凸弦纹。口径13、高15.5厘米(图版贰:2;图二)。  相似文献   

12.
旬阳县位于陕南东部,北依秦岭,南傍巴山,汉水自西向东横贯全县,是古代汉水中上游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伴随生产建设,出土了许多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以中原文化和秦文化为主,同时还发现了部分具有楚文化特征和少量巴蜀文化特征的遗物。现将旬阳境内出土的若干具有巴蜀文化特征的遗物简介如下,并谈一些简单地看法。1、辫索尔铜鍪旬阳境内出土的辫索尔铜鍪可分为4式: Ⅰ式1974年旬阳县成北下菜湾汉墓出土。下部残损。高约11、口径9、腹大径  相似文献   

13.
洛阳出土的中胡二穿戈与战国铜鍪杨平1994年初,军事博物馆在河南洛阳外国语学院征集了古代两件中胡二穿戈和一件铜銮。这三件文物的出土,对我们了解古代兵器以及对古代战争中士兵的炊食用具,均提供了很珍贵的实物资料。现将这几件文物分别介绍如下:1、之时戈(图...  相似文献   

14.
M33是一座等级比较高的墓葬,随葬品当中以巴蜀文化特征的器物为主,铜器有鍪、釜、尖底盒、戈、矛、剑、钺等,陶器代表性的有尖底盏、喇叭口罐等,其次是楚文化风格的器物,如铜器中的鼎、敦、壶、缶、簠、甗等水陆攻战纹铜壶为中原风格的铜器.综合该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当为巴文化墓葬无疑.该墓出土的巴蜀文化器物中的铜鍪风格为垂腹,与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中医学院、京川饭店等战国早期墓出土的形制相近,尖底盒多见于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钺为战国早期直腰式风格,战国中期以后的钺腰内束,陶器中的尖底盏小而腹浅,多出在战国早期的巴蜀墓葬中,到战国中期左右,豆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尖底盏,喇叭口罐与战国早期的成都中医学院、商业街船棺的同类器相近.从铜簠的形制看,为战国早期的特征,与当阳赵家湖楚墓第五期开始出现的陶簠相近,球形铜敦与当阳赵家湖第四期春秋晚期的铜敦比较接近,过去巴蜀墓葬中也有发现,如成都中医学院、金沙巷、新都马家大墓、绵竹船棺(M1)等,年代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期,铜缶与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出土的22号盥缶、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铜缶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缶形制相近,与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和新都马家战国中期大墓出土的缶有所区别,甗也近似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甗,综合分析,将该墓的年代定在战国早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5.
贵州秦汉时期的铜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考古工作者经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不仅填补了贵州青铜文化的空白,也为夜郎问题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五十年代起,就在赫章、盘县、清镇、贵阳等地陆续征集、出土了一批秦汉时期遗物。到七、八十年代,在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发掘战国至西汉晚期墓葬两百多座,普安铜鼓山发掘一千多平方米战国秦汉遗址,获得秦汉时期遗物约一千多件,其中铜器约600余件,陶器230多件,石器200多件。它们包括单耳陶罐、刻划符陶脱、无胡两穿铜戈、铜柄铁剑、带有“■”符号的铜钺、鎏金铜鍪、鼓形铜釜、鼓改装的釜、铜鼓和…  相似文献   

16.
一、长期用途不明、命名纷岐;争论不决的一套铜器 《文博》1993年3期刊载王永亮《富县征集一件“铜温酒器”》,介绍陕西富县交献一套上置耳杯的铜炉,而称之为“温酒器”。这套铜器北宋即已有出土与著录,但究竟做什么用的,长期不明,因之其名称叫法也因各人理解而异,从最早吕大临《考古图》称为“温器”起,有“酒器”、“温酒器”、“烹饪器炉与鍪”、“烹炉”,甚至称为熏炉,三十年代容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1月11日,通江县铁溪乡天井村村民周善禹发现窖藏铜器,我所闻讯后派人前往考察并征集了这批器物。现将这批器物报导如下: 天井村距县城90公里,位于县城通往陕西镇巴公路的北面。(图一)窖藏地点在天井村小柏林组柏杨树坡。器物距地表0.5米的红砂石土中,出土铜鍪一件,铜镜一面,铜弩机一件,鎏金铜泡一件,铜钱四枚,铁斧一件。 一、生活用具  相似文献   

18.
申明铺遗址(编号2004.HN.X.A-5)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申明铺村北,丹江南岸的河边台地上,遗址出土铁器的器形有釜、鍪、环首刀、剑、铧、锸、削、灯、锛、环、席镇等。年代跨越较大,从战国到清代都有,但以汉代为主。为揭示该遗址铁器制造工艺及相关问题,应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S)等检测手段,对采集于申明铺遗址的铁质农具、兵器、手工工具及生活用具等14件铁器残片进行了金相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对硬度、强度、韧性等机械性能要求较高的农具和兵器多采用固体脱碳技术;较大型的炊具,如铁釜、铁鍪等则采用白口铁、麻口铁及灰口铁等铸造工艺。从一个侧面表明,战国至汉代,我国南阳地区的冶铁水平业已十分高超。  相似文献   

19.
2009年7月至9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门峡市区西北部后川村发掘了6座小型西汉墓,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墓道的土洞墓,出土各类文物86件(枚),有铜、陶和铁器,铜器有铜鼎、甗、蒜头壶、釜、鍪、铜钱等,陶器有罐、盆等,这批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地区汉代早、中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山西文水县上贤村发现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7月,在文水县上贤村的上贤坡上发现一批铜器(图一),计有铜鼎两件、铜鍪一件、铜壶一件。山西省博物馆派人到现场作了调查。从迹象看,铜器可能出自一座古墓。现将四件铜器介绍如下。铜鼎两件。形制、尺寸相同,有盖,盖顶有三环,附耳,蹄足曲矮。中腹饰弦纹一周。通耳高15、口径15、腹围56厘米。一件完整,重1.75公斤;一件足残,重1.99公斤(图二、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