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摄影在过去的年代里,可望而不可及,是一种奢侈,如今双摄影已经悄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了,个个都是摄影师,随时举起手机就能拍下高像素照片。梦中寻找摄影的广阔天地,是我从小的愿望。小时候,村里的篮球场上播放南斯拉夫的电影《桥》,电影里有一个镜头:一位胸前挂着一架照相机的战地记者在前线采访。当时我很好奇地问旁边的老人们,影片中记者  相似文献   

2.
在废墟上获得新生的紫金寺 事实上是我所乘的小公共汽车走累了,它就在我能看见江孜而又到不了江孜的地方抛了锚。一个穿便装的喇嘛告诉我,这地方叫紫金。河谷平原上孤矗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座小寺庙,他就是那座寺庙的喇嘛。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出他希望我能到寺里看看,后来我知道他是对我脖子上的照相机感兴趣。 他告诉我,他叫次旦,十六岁,五年前来到紫金出家。他背着一个很重的包,但看着我上山时气喘嘘嘘的样子还要来帮我,我说我能行。 这确是一座小寺庙,比我想象的还要小。两层楼,一座殿堂,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只有后山坡的大片废  相似文献   

3.
内心的风景     
我相信风景有时候存在于我们的内心,许多人背着行囊跨越千山万水出门远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满足内心对于风景的寻找和想象。  相似文献   

4.
迷路 《南京史志》2013,(9):56-57
七月份,因为种种原因,我又重新走上了去甘南的道路。上年度本应成行的计划,因为凤凰而搁置,而那些上年度看的攻略、游记,都已然忘却。计划来得突然,甚至都来不及补课,也罢,那就背着包,随性地跟着这次出游计划的队长小白走吧。  相似文献   

5.
我的旅游观     
跟团还是不跟团? 基本上,现在的背包客和驴友们对组团旅游都比较深恶痛绝,或升华为不屑: "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拍照,回家啥也不知道"。但我对此并不大痛恨。事实上,我每年都有一两次机会跟着团去国内一些有名的景点。我觉得住酒店,坐大巴,然后跟着导游姐姐后面转转也挺爽的,我更愿意将之称为"出差"。 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自助游是大二的时候,借了同学一个照相机,背着个小书包,一个人跑到安徽的歙县和黟县去看看那里保留下来的清代古建筑。还清楚地记得去黟县宏村时,搭了当地一个农民的农用车,我坐在副驾驶位上,脑袋后顶着一捆甘蔗,身边又有鸡鸭若干,我抱着司机的小孩,小孩一边努力地啃着一只硕大的梨,梨汁和鼻涕直滴落到我的膝盖上。司机是个豪爽之人,一边用安徽话和我讲话,声音要盖过发动机而  相似文献   

6.
摄影的意义     
当一名摄影记者一直是我的梦想,2012年,它真的实现了。虽然每次背着器材出现时,总会听到“摄影是女的啊”这样的疑问或惊叹或没话找话,我都欣然接受。因为对我这个充满好奇心却又腼腆内向的人而言,手中的照相机首先是一个借口,让我有理由走进他人的世界,透过取景嚣测量自己与世界的距离。这一年,我从流动的时间中捕捉下一些瞬间,直到写这篇文章时,它们被重新激活,带我回到那些曾让我沉醉或迷失的时空里。9月那个早上,台湾最南端屏东县龙应台的家中。再过一会儿,这位公务缠身的女长官就要赶回台北参加紧急会议。临行前,她轻轻倚在母亲身旁,头碰头,闭着眼,不说话。这是相处一周以来我看到的最放松的她——好像比那个在会议中针锋相对、演讲时侃侃而谈的她都更真实。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04,(10):i005-i006
十年的风雨辛酸,在时间的抽打下都走过来了,一个背着双挎包挟着一卷纸,手里还拿着一台照相机,跌跌撞撞、坎坎坷坷的走过来了。坚韧自信倒不如说是逞强好胜,头发胡须长了许多;脚上的鞋子扔了许多;对情和爱放弃了许多;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天山的敬仰、对天山的膜拜。在大漠弋壁的挥手和历史文明的感召下,在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催促下,赤裸的从它乡走到了天山,又把天山的博大精深从新疆带到了远方,这个远行者就是我乳名叫狗蛋的——周尊  相似文献   

8.
刘晓霞 《风景名胜》2008,(8):100-101
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将于2008年8月9日~21日在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及周边水域举行。我一直居住在青岛的海边,徒步走青岛是我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我曾经多次徒步行走于青岛沿海一线,背着旅行包,累了就在海边的休闲椅上歇歇,无论是走是停,都不耽误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相似文献   

9.
《华夏地理》2007,(9):189-189
我走遍了全世界,遇见不同的人,参加不同的盛会。永远都有那么一刻,当照相机对准它的的聚焦镜的时候,空间间,我却会推动我自己。回到酒店,脱去超过红地毯的晚装,从行李箱中找出我自己设计的“rock star”帽子,戴上它走出酒店,随意地走在城市的街头。这个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我自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我走遍了全世界,遇见不同的人,参加不同的盛会。永远都有那么一刻,当照相机对准它的聚焦镜的时候,而这一刻,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镁光灯去。突然间,我却会失去我自己。回到酒店,脱去走过红地毯的晚装,从行李箱中找出我自己设计的"rock star"帽子,戴上它走出酒店,随意地走在城市的街头。这个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我自己。  相似文献   

11.
《“白毛女”在朝鲜前线》,这是40年前《人民日报》上一篇文章的标题。 1952年初夏,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某团在金城前线打了一冬的阻击战后,换防到朝鲜北江原道进行休整。当时我在该团后勤处当通讯员。一天,我通过两道飞机封锁线,到团部收发室送信。当我把签收的信函、文件、报刊收拾好后,军邮员说:“哎,小王,这里还有  相似文献   

12.
我背着一袋钱,骑着一匹黑马,在敌人的炮火下机敏地穿行……这不是电视剧里的一个情节,而是我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真实写照,那时,我是一名战地汇款员。  相似文献   

13.
巍巍丰碑耀中原──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先念栗在山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我从抗大调到中共中央中原局秘书处工作,在办理奔赴抗日前线的工作关系过程中,认识了李先念同志。他刚从抗大学习结束,奉命要到中原抗日前线去。当时,听说他是红三十军政治委...  相似文献   

14.
王衍  何钻莹 《人物》2018,(1):150-151
P,作为资深记者,2017年,你经历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G:我在土耳其作了7年记者,尤其是在过去4年,主要是做外交方面的国际新闻。土耳其本身相对安全,但是它的邻国叙利亚和伊扣克,多年来深陷战乱。我曾经多次深入这些国家的前线,身处各种各样的人身危险中间。现在包括土耳其在内的这些国家的国际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囝际势力都在做斗争和博弈,所以我也在俄罗斯和美国等地方进行前线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1952年8月,我所在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第46军奉命入朝,接替驻守在"三八"线西段42军的防务。1953年年初,我由连队调到136师直工科工作,在熟悉一段机关工作后,科长安排我5月份到高炮11营1连去蹲点,检查基层战备教育落实情况,体验前线连队的战斗生活。朝鲜前线,地面上的房屋、村落和树林,是被战火打光了  相似文献   

16.
近一段时间,荧屏上谍战片大热,叙述的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的明争暗斗。情不自禁,我的记忆又回到了1953年亲历的一段厦门反特岁月。1953年春天,厦门前线驻军根据上级决定,设立了对金门国民党驻军有线广播组,也  相似文献   

17.
吴象 《炎黄春秋》2002,(11):9-13
1948年秋,作为《华北人民日报》记者,我奉派到太原前线采访。攻城前夕,在前线指挥部突然见到了彭德怀将军。  相似文献   

18.
简单的旅行     
我自己编过一个笑话,说的是现在的进村的背包客和60年前进村的鬼子的共同点。比如:都穿着某种制服,都背着或大或小的包,都扛着长“枪”短“炮”,最要命的是都  相似文献   

19.
德治 《旅游纵览》2010,(9):46-49
<正>摄影通常指用照相机拍摄记录某种物体的真实影像,我在这里所谈的摄"影"是指单纯的物态影子,即剪影、倒影和投影。这三种影像都是被摄物体的客观现象,也正是艺术摄影创作中极具表现力的素材,它们在艺术表现上不仅具有共性,亦有个性。  相似文献   

20.
姜东平 《文史精华》2006,(10):57-61
和平年代的兵,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所在的连队上过珍宝岛,到过老山前线,可这两件大事我都没沾边儿。前者是因为珍宝岛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我才入伍,后者是因为虽然人人都写了请战书,但连里只有两个人如愿以偿,去了云南前线,而连队则接受任务去黑龙江。回来那天,全团留守官兵敲锣打鼓地夹道欢迎我们“凯旋归来”,那场面真叫热烈,令人激动,可心里却不是滋味,唉,没放一枪一弹,也成了凯旋的“英雄”?真是惭愧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