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时期,皇帝经常举行以赏赐为目的的宴飨活动。尽管这些宴飨的类别不同,但涉及的社会群体是很广泛的。皇帝宴飨群臣,主要遵循君臣之礼,而皇帝宴飨宗室,则按家人之礼进行。皇帝赐酺宴,则以显示恩德为目的,通过下达诏令,使全体编户民都参与的聚饮活动。这些赐宴活动,都不同程度与皇帝的施政方略联系在一起,因而也就产生比较明显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樊斌 《文史博览》2009,(11):60-61
曾国藩曾三任两江总督,一生与南京结下难解之缘,留下了许多珍闻逸事。其中,同治年间,巧用一把金陵折扇,为他的干爹“摆平”了一场差点酿出人命的官司,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斡旋与睿智,既给足了地方官员的面子,又避免了干涉地方公务之嫌。  相似文献   

3.
流传于汶川地区的羌族羊皮鼓舞是"通灵""展演"与"历史记忆"三位一体的地方文化,在羌族人眼中有法事之舞与表演之舞的区分。但在国家"非遗"语境中,以其具备的"表演"特征,将之列为传统舞蹈类国家"非遗"项目。基于凝视理论的研究视角对之进行解析显示,国家与地方社会在全景敞视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因各自视见的不同形成了视觉差,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主体对文化的定义与文化再生产,也影响着"非遗"传承保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定县志》记载了谭文藻的重要事迹.基中“重宴鹿鸣”庆典节.最为郡人所称颂.也是大定文化史上的一则佳话我国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代.乡试揭榜后的第二天,地方行政官员照例要举行宴会招待主考、帘官和中式举人.因在宴会上要歌唱《诗经·小雅·鹿鸣》所以作为鹿鸣宴“。这一定例。从唐代一直沿用到清末.成为地方行政官员宴请中式举人的专称。该县六龙人谭文藻.嘉庆甲子(1804)考中举人.参加了当时的鹿鸣宴、事过60周年之G.对同治甲于(186().已是86岁高龄的w文藻尚胶在人间.乡人引为盛V.一致具文’山,YY_卜准了召泽谭定…  相似文献   

5.
《文史天地》2010,(2):94-94
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会武宴是科举制度形成后,渐成成规的“科举四宴”。鹿鸣宴是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起于唐代。因为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诗,所以取名鹿鸣宴。从唐至明、清一直沿用。  相似文献   

6.
民初江苏地方官厅及农商部为保护江南丝织业发展,一方面出台了丝区、茧区分设的政策,另一方面严格限制茧行的开设.20世纪20年代日本驻苏领事为振兴苏州日租界,决定于租界内开设茧行.苏州地方丝织业团体联合苏州总商会进行了严重抗议,苏州地方官厅、交涉公署、苏省政府以及北京的农商部、外交部等多个相关部门就苏州日租界开设茧行一事与日方进行了一系列、多层级的交涉.但因租界经商并不违背中外已经签订之条约,因而交涉最终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只得到了日本领事嗣后如再有添设茧行事,一定慎重考虑的承诺.苏州日租界茧行交涉也成为近代通商口岸贸易及对外交涉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谓"宴戏",是指宫廷宴饮中的戏曲演出。明代的宫廷宴饮中已出现戏曲身影,然至清代始现"宴戏(剧)"一词,宫廷宴饮中才真正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地承应完整的戏曲演出,并有大量专为宴饮而创作的剧本。作者以《昇平署档案集成》、《清会典》、《清实录》等档案材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宴戏剧本开展研究,讨论清宫宴戏与礼仪的关系,厘清宴戏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现清宫宴戏之概貌,从而反观清宫戏曲演出的盛衰嬗变。  相似文献   

8.
《旅游纵览》2007,(6):46-47
<正>一日游:●市区——朱雀山——丰满电厂——松花湖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踏青,参观新中国水电之母—丰满发电厂,游览国家AAAA级旅游区—松花湖,午餐松花湖开江鱼宴。●市区—松花湖—兴光朝鲜族民俗村兴光朝鲜族民俗村访朝鲜族民俗,游览国家AAAA级旅游区—松花湖,午餐松花湖开江鱼宴或朝鲜族风味。  相似文献   

9.
明初,朱元璋御制《到任须知》,为到任新官提供指南.随后,明廷又将新官到任、复任加以礼制化,包括城外斋戒、入城谒神、望阙谢恩、僚属参见、宴飨父老等环节,旨在敬神恤民.国家层面的礼仪下贯到地方社会后,遭遇世俗化的革易,诸如缩短斋期、铺设银器、聚众看戏等,并由于私人权力的腐蚀而变形,以至于国家礼制的规定沦为敛财虐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杨复竣太昊,又写作太、太皋等,伏羲又写作伏牺、伏希、伏戏、宓牺、牺、虑牺等。太昊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宋朝。公与之宴,召子问焉,曰:‘少氏鸟官名,何故也?,郯子日:‘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  相似文献   

11.
春游溯源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正是春游好时光。我国人民自 古就有春游习俗,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形成,有的地方还定为节日。 春游古称之踏青、郊游、远足等.魏晋时还称“春禊”。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记载:“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唐宋时春游又称“寻春”、“探春”、“冶游”等。寻春游上路,追宴入上家(陈子昂),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李白),都城自个收灯,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探春(周密·西湖游赏)等指的都是春游。宋时春游最盛行,宋代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执政以后,县长的选任、资格、待遇、出路、职责等,都较帝政时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国家不断向社会基层扩张、渗透,县不再是国家对地方控制和统治的终点,县长也由直接治理百姓的“治事之官”逐渐蜕变为承转公文的“治官之官”。这种变化正是从封建王朝国家体制向近代政党国家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结构变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霍州衙署     
正衙署,中国古代官吏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兼具行政、司法、宣谕的功能,是历朝历代城池中必不可少的建筑,也是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的认识,十分重视衙署的设置与建设,并且有严格的规制,形成特有的衙署文化。霍州衙署,作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州级衙署,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河南内乡县衙,共同形成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衙署建筑实物遗存,联袂结成中国古代四大官衙国际旅游专线,无论其位置选择、建筑规模,还是整体布局、形制设计,均属国内现存同类衙署之  相似文献   

14.
<正>苏州烹饪协会会长华永根真是功德无量!他一直致力于苏帮菜的研究、传承与创新。前几年,他率领烹饪大师工作室的大师们与苏州得月楼菜馆合作,一年中做了春、夏、秋、冬四季宴,至今令人难忘,并将永远载入史册。后来,华先生把美食战场转移,与吴江的同道一起做了一年"节气宴",记得有寒食宴、立夏宴、中秋宴、冬至宴等。今年,华先生又有了新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5.
藏于山西博物院的山西兴县牛家川石板壁画,题材和内容有夫妇并坐图一幅,出行图两幅,备宴图两幅,献宴图一幅。壁画展现了主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元代山西蒙汉文化交流融合的社会现实,为研究元代地方史、民族关系、绘画艺术、服饰、葬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前后蒙、藏等边疆地区的政治变迁。辛亥革命使“五族共和”、“中华民族”学说从思想变成了政治实践,实际上成为梁启超政治思想、价值体系的代行者。可以说,因辛亥革命而昌盛的“五族共和”、“中华民族”观念作为民国初期政府整合中央与边疆地方的意识形态,对边疆地方的民族国家之认同影响极深。  相似文献   

17.
西汉末年郊祀制初创,遍布全国的祠时祭祀被罢废,国家祭祀格局在空间上剧烈收缩,作为国家祭祀重要组成部分的山川祭祀也随之发生变革。本文关注郊祀制成立後的束汉国家山川祭祀,将之分为“岳渎之祭”与“郡国山川祭祀”两类,以石刻史料为中心,探讨束汉山川祭祀的仪制、性质与分层。在东汉,国家不再控制名山大川的祭祀,基本交由地方管理。五岳四渎外的绝大部分山川祭祀都进入了地方祭祀行列。同时,国家也不再以祭祀手段控制地方。因此,在整个山川祭祀体系中,国家祭祀退向边缘,地方色彩渐趋浓厚。山川祭祀随整个国家祭祀格局的变迁,摆脱了先秦遗风,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根据考古材料讨论偃师商城遗址的仪式宴飨问题。作者同时研究了贵族阶层和陶工社区的食物行为方式。通过各种分析,认为偃师商城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宴飨仪式,包括大规模的排他性宴飨、小规模宴飨和象征性宴飨。通过陶器量化分析,认为偃师商城宫殿区的贵族们举行过排他性的大规模宴飨,这个结论与该地区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学集中于贵族仪式、宴飨、献祭和权力的其他研究结果吻合。与此同时,作者对陶工居住区所做的情境分析,显示陶工们也可能在社区宗庙中举行过小规模和象征性的宴飨活动,且同样包括占卜、献祭和宴飨,这也可以从具体的考古遗存中找到证明。研究发现,工匠们的社会权力有随时代逐步增加的趋势。偃师商城的社会政治结构并不是严格等级制的,权力并不仅仅集中在贵族阶层手中。这也可以从偃师商城和整个商王朝的发展过程中得以观察。  相似文献   

19.
李学功  祝玉芳 《民国档案》2012,(4):85-89,95
近代时期,以"四象八牛"为代表的浙江南浔之浔商集团,在地方权力关系的运行中处于无可争辩的突出地位。他们在桑梓之地和事业发展之地与地方官吏、地方政府机构在第三领域的合作、矛盾与冲突,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市镇绅商参与解决地方社会问题的公共功能以及在转折时期对国家变局走向的介入和影响,尽管这种影响随时势变化导致政权力量的时强时弱而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20.
邿召簠出土于山东仙人台周代邿国贵族墓中的M3,由其铭文可知,此器为男性贵族邿召的自作器,用于宴飨"诸母"、"诸兄"等亲族成员。而M3墓主为成年女性,其身份应为邿召的妻子、宗族的宗妇,此器应为其生前所用并随葬墓中。该器的出土一方面体现了两周时期宗妇在家族中的职责与权力,也从另一方面表明除宗妇外,家族内的"诸母"即各小宗宗族长之妇也有权力参与家族内的宴飨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