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诗明 《历史研究》2019,(2):160-176
土地所有权一直是澳大利亚土著与白人关系的一个焦点问题。为反对殖民化并争取自身权益,土著通过包括司法程序在内的各种手段主张对土地的传统所有权,1982年马宝及其同胞以墨累岛民的名义起诉昆士兰州政府及其他就是典型案例。经过十年漫长的诉讼,1992年6月3日,联邦高等法院基于澳大利亚习惯法、土著传统法律与习惯以及大量史实材料,确认了墨累岛民对其传统土地拥有无可否认的所有权。这就是著名的"马宝裁定"。"马宝裁定"在法理上推翻了澳大利亚在殖民时代之前是"无主地"的神话,这一颠覆性的结论在澳大利亚引起广泛反响,促使联邦政府通过土地权立法来回应相关各方的诉求,由此催生了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部全国性《土著土地权法》(1993)。"马宝裁定"和《土著土地权法》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帮助土著从白人手中索回多少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而在于它们对土著历史的认可与尊重,以及为土著作为"第一民族"正名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2.
万立 《世界历史》2023,(1):25-39+160
地理大发现后,“发现论”“无主地论”“无主领土论”和“优先权论”等成为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占取殖民地的国际法理论工具。“发现论”完全否定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殖民地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无主地论”也无视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尚未被“有效占有”的土地;当欧洲殖民帝国面临殖民地日益复杂的情况而无法忽视土著的事实占有后,由“无主地论”衍生出来的“无主领土论”开始承认土著的事实占有,却否定土著法律上的占有,以剥夺土著的财产权;“优先权论”部分承认土著事实上和法律上对土地的占有,但欧洲殖民帝国将自身作为土著土地的唯一受让人。虽然这四种理论开始完全否定,后来部分承认土著对土地事实上或法律上的财产权,但都是将殖民地“财产化”,其目的都在于为所谓的“文明国家”的欧洲殖民帝国提供占领殖民地的“正当依据”,其内核都是种族主义和文明等级论。  相似文献   

3.
英国的殖民入侵产生了澳洲的"土著问题",其中土地所有权是"土著问题"的焦点之一。作为澳洲大陆土地的最初所有者,土著为争取土地所有权进行了持续的斗争,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1976年的《土著土地权(北领地区)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由于该法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土著土地权法,所以,它对北领地区的土著争取土地权以及其他相关权利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其他州或地区的土著土地权运动亦起到了示范或引领作用。然而,受制于历史与现实等复杂因素,这部法律的限制性或禁止性条款对土著权益是一种损害。  相似文献   

4.
英国的殖民征服与统治剥夺了澳大利亚土著应有的公民权地位,使得"第一民族"长期处在一个备受欺凌的社会境地。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土著争取自身权益尤其是公民权的运动也从未止歇过,并从1920年代起进入一个有组织领导的阶段。在近半个世纪中,土著争取公民权运动不仅不断走向深入,而且其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并在1967年迎来了一次决定其公民身份的全民公决。土著争取自身权益的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除土著群体自身努力与斗争之外,非土著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与支持可谓弥足珍贵,当然与"白澳政策"的日渐褪色也存在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5.
在澳洲政府提倡土著和非土著和谐相处的今天,他们依然面临着融入澳洲社会的诸多问题。然而他们没有放弃,在他们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品成为今天澳洲外交的重要礼物的同时,他们依然在探索,如何在保持自己独特文化的同时,为民族争取更多的权益。迫于社会舆论的谴责,澳洲政府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改变对土著的政策。1967年,修改宪法,将土著纳入人口普查范围,赋予他们公民权。这一年成为澳洲土著人各方面权利开始改善的关键一年。  相似文献   

6.
澳洲怀古游     
乃夫 《旅游》2000,(11):18-19
与中国比,澳大利亚除了土著文化遗存,实在没有多少古迹可言,从英国的库克船长发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与最小的大陆迄今不过二百多年,被从英国驱遣过去的犯人们在悉尼登陆进行殖民开发的时间则更晚,而那时的中国历史已进入了晚清。但不知为什么,此次到澳大利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怀古旅游项目竟占了极大成分。  相似文献   

7.
胡荣荣 《安徽史学》2022,(3):123-131
1956年,中国政府提出在香港设立官方代表,是否同意、如何回复成为英国政府“公认的困难问题”。英国外交部、殖民部、英国驻华代办处、港英政府等均参与了讨论。驻华代办、港督存在不同认知,而他们所属的外交部和殖民部考量不同但意见高度一致。外交部注重将其放在冷战格局下的英美关系、英中关系考量,特别是考虑台湾因素的影响。而殖民部主要着眼于香港的内部稳定以及对英国远东殖民利益的影响。从拖延到拒绝,英国的反应是在英美中三边关系下对英中关系进行风险评估的结果,反映了香港在西方阵营中战略价值的提升,折射出英国遏制共产主义又试图维系与中国关系的心态,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国争夺人心以维护在香港的殖民利益。  相似文献   

8.
<正>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今天有机会再次反思全球化、回望过去是有意义的。作为一名有色人种土著,我们自己的历史已经被过去五百年来的欧洲殖民者所践踏、所削弱、所扭曲,因而只想从被殖民的土著视角谈谈看法。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充斥着滑稽的讽刺。从"西方"帝国大本营来的全球资本主义势力无休止地灌输给我们这种谎言,说我们人类已经在经济与物质进步层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罔顾世界上仍有25亿人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并有同样多的人口不能轻  相似文献   

9.
王鉴 《民族译丛》2004,(4):37-43
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澳大利亚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主人是土著民族。这些土著民族的先民(4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河时期乘独木舟从亚洲来到澳大利亚)远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创造了他们的独特文化。欧洲人的到来改变了澳大利亚的民族与文化构成,也打断了土著民族自由发展的历史。1788年英国的库克船长在悉尼湾登陆,西方文化与土著文化之间的矛盾就开始在  相似文献   

10.
华人移民是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里所谓的政治发展主要是指公共资源的分配从不合理状况向相对合理状况的变化。马来西亚原是英国的殖民地,其公共资源的分配权长期由英国殖民统治者把持。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第一步就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国家。马来西亚独立后,在制度上给予了马来人许多特权,而华人等非土著居民则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明显呈现一种不合理的状况,因此,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第二步是通过具体的权力分配制度,尽可能维护和扩展华人等非土著居民的利益。第三步则是打破种族界限,使资源的分配以个人、群体的能力和奋斗的结果为依据。其中,华人移民或以武装斗争,或以自己族群组织的偶然选择,或以自己经济利益上的牺牲,对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楚鹏 《旅游纵览》2012,(12):26-30
<正>澳洲的北领地与南极、亚马逊森林、落基山脉等同被列为"地球上最后的处女地"。在我心目中,北领地是一片粗犷、古老、神秘而又与世隔绝的土地。神奇的远古岩画,迷人的河滨风光,迥异的野生动植物等等关键词,为北领地勾勒出一种遥远而陌生的气息。这里是自然之旅的天堂,是回归自然、感受原始、追逐狂野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欧洲人、非洲人源源不断地来到北美大陆,"旧世界"的各种传染病接踵而至,通过跨大西洋航行、贸易、战争和定居等殖民活动,被传播到美国历史早期的印第安人中间,并呈现出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两大特点。这些传染病导致印第安人人口的急剧减少,成为引发美国早期土著人口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外来传染病之所以造成印第安人人口的长期持续减少,主要还在于殖民主义的作用与影响。白人殖民者的各种殖民活动改变了北美印第安人社会的生态环境系统,便利了各种疾病的传播和暴发,也削弱了土著民族应对外来疾病的能力,创造了外来传染病在印第安人中肆虐并大量致死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从民族学的角度,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14.
大约从公元前10,000年开始至公元1521年西班牙殖民占领为止,瓦哈卡地区的人类历史分别经历了石器时代、村落时代、城镇时代(又称为城址时代)和城邦时代,这四个时代又被统称为“前西班牙时期”,是瓦哈卡的土著居民的发展史,也是中美洲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英国在殖民化中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英国殖民城市模式.其主要内容有:提出殖民城市规划建设模式的目标;推出土地授予和分配制度;确保城市规划先于城镇建设;规定城市规划的标准和布局;预留公共用地和绿化带,避免过度商业开发.英国殖民城市模式在其存在的4个世纪里发生演变和扩散大体上经历了5个时期.殖民城市模式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其主要特点为:英国及其殖民地政府在殖民城市模式的形成、制定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殖民城市模式的实施建立在侵略掠夺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殖民城市模式的要素构成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延续性;殖民城市模式的实施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殖民城市模式受到殖民地客观条件的制约;殖民城市模式对世界碱市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从北圻到中国:十九世纪一个里昂商人的殖民观(台湾)陈三井一、引言史家有谓,十九世纪是帝国主义向外殖民扩张的世纪。像一阵狂风,似一股巨浪,西方重要国家若英法,若义比,莫不争先恐后将视线投注到地球上无主的土地,或虽有主而尚待开发的国家,①表面上或以英国人...  相似文献   

17.
文登事件十九世纪初以来,已有数百名华人农民居住在文登。在全爪哇,只有这个地区有少数华人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大米。我不知道这些华人农民是怎样获得耕种土地的权利的。这种权利只能传给他们的后裔。他们和当地土著农民一样贫穷。由于人口增多而土地有限,他们靠务农已难自给。有些人不得不迁居他处,或同土著印尼人一起到城里当日工。他们不会说华语,一身土著乡下人的装束,因此常常被当作土著。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初的工党政府时期是澳大利亚土著政策的转折阶段。工党政府既承担了为土著立法的责任和义务,又在与土著有关的很多领域出台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政策或措施。这些政策或措施推动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的建设,且开启了非土著澳大利亚人与土著澳大利亚人之间的和解之路。废除"白澳政策"从价值观念和制度层面为多元文化社会的构建扫除了障碍,为种族和解进程的开启创造了必要条件。"全国土著咨询委员会"的组建体现了政府决策层面的民主化趋向,有利于在土著澳大利亚人与政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作为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部人权法案,《种族歧视法》的颁布不仅维护了"白澳政策"被废除的成果,而且成为种族和解事业前行的一个法律保障。土著土地所有权问题被纳入联邦政治议程,从而正视了种族和解进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使得这一问题受到此后历届政府的持续关注。土著问题本身的复杂与敏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种族和解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9.
辛迪 《旅游》1998,(12)
站在有着"至尊酒店"之称的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的大堂中,思忖着澳洲旅游局中国区首席代表邓李宝茵这个极具中国传统蕴味的名字。当初造访的目的并非为了采访邓李宝茵本人,然而,当她带着香港职业女性特有的匆匆行色以及良好的守时习惯,风姿绰约地出现在我面前时,女人天生的直觉告诉我,这会是一位平凡而又出色的"风雨丽人"。"我很有使命感,也很享受这一份工作"邓李宝茵此次北京之行是为即将开始的澳洲旅游局说明会打前站,届时,说明会将分别在上海、北京和广州三地举行,筹备工作异常紧张忙碌。"澳州地域广袤,是个很美的地方,有着特…  相似文献   

20.
针对学术界对马华公会成立过程的不同观点和分歧,在认真研究英国殖民部相关档案的基础上,在马来亚华人社会的分化问题、马华公会领袖们的组织宗旨、英国殖民当局在马华公会成立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华社并不总是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是能做到团结一致的;马华公会是英国殖民当局发起成立的组织,英国殖民当局在马华公会成立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英国殖民当局的主要动机是希望马华公会成为协助当局恢复秩序的政治力量;马华公会的华社领袖们则希望与马来族群合作,结束英国殖民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