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论述了晚清政府海外华侨视学制度的缘起、实施和成效。20世纪初期,清政府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进行教育改革,派员前往华侨聚居地开展视学活动,并在学部官制改革中设置视学官,奠定了近代华侨视学制度的基础。晚清华侨视学在一定程度上振兴了华侨教育,为当地侨民的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海内外民智的觉醒,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相似文献   

2.
论文梳理了从晚清、民国、新中国政府等不同时期中国官方语言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认为晚清政府开启了管理海外华文教育的先河,使得中国官方语言改革的成果可以通过华文教育更有力地传播到海外。民国时期的国语教育主要是依靠国内语言政策和海外华文教育机构共同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取消了"双重国籍"政策。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化字主要是由中国国际移民的迁移影响到海外华文教育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汉语国际声望的提高,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化字在海外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民族共同语教育对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北洋政府的侨资政策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是华侨回国投资兴办实业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与海外华侨资本的迅猛增强密切相关 ,同时也与这一时期积极的工商政策与侨资政策有着直接的联系。北洋政府的侨资政策不仅继承了晚清积极引进侨资的政策 ,而且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 ,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论文通过对1906年旧金山地震后中外历史文献的解读,探讨清政府对旧金山受灾民众及华侨的经济援助、道德关怀与政治声援,梳理清政府重塑国际形象的历程,并分析其原因所在。1906年的旧金山地震发生后,驻美公使梁诚及其他官员即组织对受灾华侨开展救济,同时向清政府求助。清政府以国家名义向美国政府表达了对受灾民众的人道主义关怀,国内一些长期陷入财政困境的地方政府也纷纷捐款,其中以广东、湖北、江苏表现为最,但清政府的经济援助被美国政府拒绝。清政府对旧金山地震的赈济,是争夺华侨经济资源、寻求华侨政治认同的重要举措,也是为重塑国家形象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晚清政府的非洲华侨政策:评价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晚清非洲华侨政策的研究中几个争议较大或有所不足的问题,提炼出三个总体观点:客观成效不能完全否定主观努力;个体不能代替整体;招工费的具体分析。认为在对非洲华侨政策上,晚清政府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主动性和进步性,如对主权的意识,对国际法的重视,对华民称呼的改变,部分出于对民生的关注而主动输出劳务,在外交上的主动争取等等。但限于国力和关注重点以及外交技巧上的多重束缚,晚清政府的非洲华侨政策其客观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论文梳理了新加坡华侨赈捐活动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探讨了晚清华侨民族主义从无到有、从政治制度认同发展为超越乡土观念的民族意识这一历史脉络。在前两个阶段的赈捐活动中,主要是新加坡华侨与清政府之间的联系。而在1900年之后,新加坡华侨的赈捐活动则与中国的民间力量产生了更多的关联,新加坡的同济医院、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等组织积极参与到赈捐活动中。面对来自祖国民间的求赈呼声,新加坡华侨自发联系、自行组织助赈活动,产生了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进而生发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推动了晚清华侨民族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清朝政府改变了敌视海外华侨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拉拢华侨,旨在利用华侨的经济力量为国内的洋务活动服务,进而试图控制海外华人社会,使华人社会保持对清朝政府的效忠。派舰巡历海外华埠就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科举制度层面透析太平军军兴之因,用史实揭示了清延通过大开捐纳和竭力恢复科举制的整合和控制功能,赢得了大多士绅的归附,打赢了与天国政权之间的人心和人才争夺战。但这也造成了官民流动机制的变异,清廷功利政治的泛滥。它拓宽了太平天国运动史的研究视野,对全面认识晚清政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书讯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庄国土博士所著《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一书,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0章32万多字,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中外关系和华侨出国的特点,不同皇朝对华侨不同的态度和政策;论述晚清政府对华侨政策的转变过程和因素,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该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新加坡为例,探讨了"海禁"既开后,晚清政府对海外华侨认知的转变和逐渐推动对海外侨民管理工作的努力。其中包括清廷向海外侨民颁授《时宪书》、出台《大清国籍条例》与户口统计政策、派兵舰巡阅新加坡等地、对海外侨民给予保护以及吸收海外侨民赈济捐输和封赠赏赐的常规化等。这些措施增进了双方的互动和海外侨民的向心力,促进了晚晴政府新型的"国家—侨民"思维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以前所未有的海防危机为背景兴起的晚清军事自强运动,其切入点和主要内容即为创办新式海军海防。初建之现代化海军及其远航训练,不仅为保护海外华侨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也强化了清政府保护海外华侨的意识。由此决定了晚清海军护商护侨从间接到直接的实践路径,巡护区域主要在华侨相对集中的东南亚和美洲,行动方式则为配合外交的军舰非战争运用。晚清海军的护商护侨行动虽然大多效果不彰,基本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其意义不可低估,留给后世的思考亦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日俄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对海参崴地区华侨积极实行了外交保护、战后救助、损失索赔等有效护侨措施。再一次印证了从同治末年开始实施保护海外侨民政策以来,清政府对华侨态度的转变以及侨务政策的变化。从弃侨到护侨,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而从单纯保护华侨安全到利用国际法向强权索偿损失,则又是一大进步。日俄战争时期清政府的海参崴护侨活动,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老中国从闭关锁国到走向世界的一段重要转型历程。  相似文献   

13.
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王立新晚清政府的基督教政策是清末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与频繁发生的教案有重要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传教士的文化与教育活动。本文拟就晚清政府对基督教与传教士的政策做一初步研究。一、清朝禁教政策的解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的限...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有着大量华侨的东南亚国家因对新中国不了解,曾发生了反华排华运动。周恩来总理为维护侨居在世界各地的千百万华侨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殚精竭虑,主持制定了一系列与华侨利益休戚相关的侨务政策,最终解决了海外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海外华侨与国内政治的互动越来越多,国民政府不仅积极邀请华侨领袖参与国内政治,更完善了相关侨务立法和机构。海外华侨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关心国内政治,支持国内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华侨纷纷支援抗战。在经济上大力捐助,如在国民政府发行的第一期救国公债5亿元中,海外华侨就认购了半数以上;~(1)在人员上也有许多华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随着世情、国情、侨情的深刻巨变,华侨华人的认同越来越多元化。中国的发展激发了华侨华人的民族自豪感,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海外华裔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论文认为,除了中国的发展这一宏观背景外,全球"汉语热"及华文教育的复兴与发展、侨务部门开展的中华文化教育活动以及华侨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居住国对华人贡献的肯定等因素,都推动了海外华裔对祖籍国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论文提出,海外华裔的文化认同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如何增强海外华裔对祖籍国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的中国早期经济近代化引起了经济历史学家们的极大关注,他们一直试图找出这一尝试失败的原因,并估量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他们普遍忽视了当时中国正力图摆脱不断加强的外国经济控制、寻找外国资本的替代物的事实。这个替代物就是华侨资本。清政府相信,华侨资本可以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清政府对华侨的政策发生了急剧变化。其中,光绪初年开始的对外派遣使领人员借以保护海外华侨,是其政策转变的显著标志。本文着重探讨清政府对外遣使设领的背景,分析清政府政策转变的动机和影响,借此说明其转变所带来的意义。常设使馆制度是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产物。15世纪以来,首先是在意大利出现常设使馆,随后又渐及西欧。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它成为普遍推广的外交方式。从国际角度而言,每个主权国家都享有使节权,其是否行使自身的使节权,则由各国依具体情况自行决定。使节权的内容包括国家派遣和接受外…  相似文献   

19.
晚清驻外使官张德彝是同文馆招收的首批学员,也是清政府首批派赴欧洲、走向世界的翻译官。在1866—1906年间,他曾八次出使,留下七部以《述奇》为名的日记,其中即有大量关于海外华人的记录,为我们考察清末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提供了可靠而直接的材料。本文通过梳理张德彝关于海外华人的诸多记录,就其与海外华人的交往、对华人海外生存状况的思考,以及维护海外华工权益的斗争等历史进行探讨,同时剖析张德彝对晚清侨务政策的推动作用,望能填补以往学界对张德彝研究之空白。  相似文献   

20.
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保皇领袖曾在全世界华侨社会中建立了庞大的保皇组织,美国华侨社会成为海外保皇势力的中心。美国华侨在组织上和财力上对保皇派做出了重大贡献,保皇党人在开启华侨民智,推动华侨对祖国的关注和认同,进而促进华侨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保皇派的活动对华侨政治认同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