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宁市现有农村人口约100万,解决好百万农民的增收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西宁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1410元提高到2002年的1839元,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年度、地区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且个别地区增速不平衡,反复性强;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国家发展农业和改造农村社会的一项重要政策。在各地完成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无法正常开展。传统社会中的劳动互助变工成为土地改革后解决农村生产困难的主要方式。为进一步在农业生产中开展变工互助,国家向农民发出了"组织起来"的号召,并采取了为互助组优先提供国家贷款、新式农具、优良品种、农用药械等生产扶助措施。这些措施不但改良了传统农业,解决了农业生产资料缺乏的问题,而且促进了新型农业互助组织的发展,成为构建农村新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业旅游既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又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旅游可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整体面貌,从而缓解三农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国人曾尝试通过引进良种、提高种植技术、开展乡村改良运动等方式进行传统农业改造,力求达到改变农村社会的目的,但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初期,互助合作的开展解决了土地改革后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出现的个体劳动在畜力、农具、资金等方面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风险的能力,根除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一些弊病和保守思想,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事实证明,互助合作与推广农业技术相结合是土地改革后改造传统农业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经济,制定政策,发放农业贷款。边区农贷的特征是:1.贫困的勤于农业生产的农民是边区农贷发放的主要对象,体现了农贷支持贫困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则;2. 政府发放农贷与农民自筹资金相结合;3. 采取了以实物放贷和实物收贷的方法。边区发放农贷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边区农村的阶级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农贷把边区金融事业同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推动了金融、贸易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都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一辈子圈于农村和农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式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农民发生了亘古未有的根本性变革。然而,几十年来,中国实行的是农村和城市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农民阶级虽然经历了几次历史性的巨变,但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身份依旧。特别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的流动受到严格限制。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的农业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促进农业产量稳定和发展的同时,排挤出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它在调动起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使长期隐匿在集体…  相似文献   

7.
丹永红 《神州》2011,(8S):148-149
一、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记不住哪位领导人曾高度归纳总结说过,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中国问题。农民的问题内涵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三大问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有70%的人口是农民,全国有九亿多的农民。立国多以民为本,农民富了国家才能算富,农业兴旺了国家才能保证安定。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夯实国家经济基础,才能取得各行各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鄢宏阳 《风景名胜》2020,(2):0234-023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皆在推进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农技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工具,在农业生产、农村生产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技推广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黄立人近代中国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状况如何,始终是制约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变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抗日战争这个非常时期,国统区的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状况如何,对...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农村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农业经济极其落后、农民生活极其困苦、农村社会极其涣散。为了挽救危机局面,边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令,扶植农村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让农民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二是减轻农民生活负担,避免农民受到剥削阶级和行政力量的"多取";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开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经济局面。随着政策的深入推行,在抗战后期边区的农业经济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初步改善,农村社会凝聚力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的发展。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农村政策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制定好农村政策需要以农民的实惠为出发点,落实好农村政策需要政府的制度革新,这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静萍 《沧桑》2010,(5):146-147
"文革"中期,为扭转因全面动乱造成的农业生产下降的局面,以周恩来为首的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全国棉花会议、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全国计划会议等会议,重申《农业六十条》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努力纠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恢复行之有效的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业形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这也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都是我国社会一个基本问题所在的关键所在。在农民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主体的情况下,直至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民在政治、经济上所具有的地位才逐渐被扭转。如今,在我国针对全民阅读计划进行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推广是否能够成功,主要是体现在全民阅读计划的进展上。在实际执行农村阅读计划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农家书屋的形式来加以应用,但就目前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其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必须要加以完善。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农家书屋的完善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我国的农村持续阅读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尚伟伟  郭芬艳 《沧桑》2014,(1):90-93
20世纪50年代,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民主革命后所取得的政治条件和物质基础,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把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的中国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引导中国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开始了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重新审视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个体经济体系,丧失了集体经济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探索和创新农业合作化新的组织形态、管理体制,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依然是中国农村生产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必然依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民主革命后所取得的政治条件和物质基础,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把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的中国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引导中国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开始了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重新审视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个体经济体系,丧失了集体经济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探索和创新农业合作化新的组织形态、管理体制,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依然是中国农村生产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必然依赖。  相似文献   

15.
赵腾  韩秀兰 《沧桑》2013,(1):87-89
江泽民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高瞻远瞩,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观点和论断: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稳扎稳打推进农村改革,繁荣农村经济;坚持服务农民,多种举措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杨越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1):85-95+158-159
1949—1952年,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党和政府在全国尤其是在老解放区开展新式农具的推广工作。为此,黑龙江地区在东北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新式农具推广实践,主要包括:及时掌握和应对新式农具推广工作中显现的问题,将国家经济扶持与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相结合,调试并确定新式农具研制过程和制造标准,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农民技术员和技术干部,为新式农具有序推广做好了组织、技术、方法、队伍准备。新式农具在黑龙江地区的推广,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秩序的恢复,巩固和促进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爱国热忱和生产热情。  相似文献   

17.
对毛泽东农业互助合作理论两个问题的认识张伟出身于农民家庭,长时期生活、战斗在农村环境中的毛泽东,对农民和农村问题历来高度重视。他的农业互助合作理论是其关于农民和农村问题论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仅就毛泽东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农民离村人数激增。农民大量离村 ,实质上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流失 ,虽客观上为流入区带来一定积极后果 ,但就当时国情而言 ,其负面影响占主导地位 ,它实际是农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农村社会趋于崩溃的反映 ,动摇了国民经济的基础 ,加剧了时局的动荡 ,成为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华北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 ,此区域内的农民离村现象 ,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对它的研究 ,不仅可以了解其时北方农村的社会现实 ,亦可管窥全国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严超 《神州》2014,(18):273-273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但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广大农村的村级文化建设是个薄弱环节,时常被基层党和政府忽视,广大农民自身也不重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往往被置于建设中的"真空"。村级文化是适合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为农村提供秩序规范,体现农民终极关怀的一整套娱乐方式、道德规范和意义体系。村级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农村实体性文化、规范性文化和信仰性文化,三者是由外而内、相互联系、交织作用的文化集合体。当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农业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一)农民行为的短期化倾向据统计,自1985年以后,农业再次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前一段改革虽然解决了一些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问题,但农业运行机制的有些根本性问题并未解决。明显的征兆就是农民行为的短期化倾向。(1)部分农民对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