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壬辰倭乱"时期(1592—1593年),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率大军入朝抗倭,明军势如破竹,先后收复平壤、开城、王京等地,但粮饷不继一直阻碍着明军的行动。宋应昌在辽东筹备了充足的粮饷,堆放在义州鸭绿江边。战前,朝鲜为了让明军尽快入朝作战,谎称准备了一个月粮饷,实际上其仓储系统早被破坏殆尽,无法提供充足粮饷,因而主要粮饷开支都得依靠明朝支援。朝鲜行政力低下,没能组织起有效的运粮队伍,无法及时足量将明军粮饷运到前线,再加之朝鲜不用白银,亦无市场,导致明军以白银为主要流通媒介的军事后勤体系无法发挥作用。宋应昌以犒师的方法稍微缓解明将士缺粮少食的困境,但并不解决根本问题。随着封贡和谈议起,李如松鉴于粮饷匮乏,最终接受了封贡和谈。  相似文献   

2.
明万历年间,日本大肆入侵朝鲜。朝鲜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夏五月,倭寇首领丰臣秀吉率舟师逼釜山镇,潜渡临津。国王李盼沉缅于酒色中,军备松弛,敌军逼近,望风皆溃,他令次子李珲摄国事,自己则弃城逃到平壤。七月,朝鲜兵部令本国官兵驻扎险要之地,等待朝廷派兵,还号召全国勤王,以图恢复。倭寇占领了京城,劫走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八道几乎都被吞没,并且大有渡鸭绿江之势,朝鲜向大明请援的使臣络绎于道。明王朝认为朝鲜为“国之藩篱,在所必争”。万历二十年底,明朝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南兵大举援朝。万历二十一年,光复平壤、开城,收复汉江以南千里之地。丰臣秀吉假意与明朝讲和,诱明撤兵。万历二十五年二月,明朝和丰臣秀吉议和失败,日本又大举入侵朝鲜,明朝再次发兵援助朝鲜。  相似文献   

3.
周渝 《贵阳文史》2014,(4):22-25
正他是第一位牺牲在战场上的贵州籍黄埔骄子;他被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誉为"军校牺牲第一人"。作为第一批成仁的黄埔将领,蔡光举注定不会有太多的故事。但只要提及黄埔军校,他的姓名就必定难以被后人遗忘。1925年的春天,长洲岛上全副武装的黄埔学生军踏上了轰轰烈烈的东征之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场复仇之战,此战所征讨的对象正是在3年前因与孙中山政见不合而发动"六一六兵变"的陈炯明。更重要的是,这场东征之战是黄埔军校建军以来,校军参加的第一场正真意义上的战争。  相似文献   

4.
周公东征史实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周公的历史功绩主要是在成王即位之初稳定周初局势和巩固周朝统治两个方面,而周公东征则是前的重要内容。《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时“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人们习惯上说周公东征三年,一般认为包括救乱、克殷、践奄的整个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而且历时亦非三年。“周公东征三年’’很可能仅指伐奄的三年而言。  相似文献   

5.
在十字军东征期间西方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学界长期赞美十字军、贬抑穆斯林。然而,近二十年来,在全球史与记忆史的影响下,这种"对立"评价得到修正。西方学界在重新审视拉丁语史料的同时,借助阿拉伯语史料以及视觉、语言等新材料,证明穆斯林能够自觉认知欧洲的社会与文化,解构了穆斯林负面的"他者"形象,揭示了西方基督徒与穆斯林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频繁互动,由此"交流"与"适应"取代"对立"成为新的研究主题。在此过程中,学者们创造了"粗陋的宽容"这一新术语,引进文化学理论以及"文化适应"和"经济实用主义"等概念,十字军东征的研究出现新动向。它是当前西方学界反思欧洲中心论和重构十字军东征历史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话本出自蒋介石的老对手毛泽东之口,但蒋介石却实践得更早。从东征、北伐、宁汉对立、军阀大战,直至“剿共”初期,蒋介石凭借其在军事上的显赫战绩,树立了个人的威望,并由此渗入党政权力核心。当然,这并非完全属“枪杆子”之功,蒋介石的传记作家布莱思·克罗泽这样评价蒋介石,在军事谋略上,他受过良好的训练,而且久经沙场,不过与他在战场上的建树相比,他最大的天才是搞阴谋政治。  相似文献   

7.
营州之乱后,唐朝为了巩固在东北地区的统治,重新调整东北民族关系,特派李楷固率兵出征辽西、辽东地区。李楷固东征发生在武则天统治末年。以李楷固奉命讨伐契丹(700年)为开端,以天门岭之战李楷固败还(702年)而结束,李楷固东征的直接后果就是大祚荣建国。以往学界都认为渤海建国的时间是698年,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钩沉与解读,认为渤海建国的时间是公元702年。  相似文献   

8.
正开国元帅罗荣桓曾经三次踏入三晋大地,在汾河两岸、吕梁山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为三晋大地播下了革命火种,领导抗日军民英勇抗击日军侵略,创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山西人民心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其中,重要的第一次入晋,便是在毛泽东与彭德怀领导下的红军东征中。初捷:在吕梁搞宣传1936年2月20日晚8点整,红一方面军为扩大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准备与日军直接作战的东征战役正式打响。2月21日,身为政治部副主任的罗荣桓率红一军团政治部先遣人员和宣传队在陕  相似文献   

9.
东征之役是红军与晋绥军的头一次正面交锋。最初,关于战争的预期,双方都缺乏足够的估计。阎锡山自始便怀疑红军的到来为张学良促成,故拒绝张部增援,而引入中央军。红军与中央军相继入晋,两者都是日本的华北自治政策所不允许的,日方多次向阎施压,要求山西保持“门罗态度”。为避免山西遭受重大的战争破坏,阎锡山没有全力执行蒋介石的在山西围歼红军的部署,企图采取追击方式,以期尽快将红军逐出山西。为此,阎与部属之间产生了围与追的争论。中央军大批开入及其筑碉战术的广泛推行,改变了战场条件,红军退回陕北。阎锡山力倡在陕北围歼红军,但张学良不甚积极。最终,因两广事变的发生,入陕追剿的计划被搁置下来。  相似文献   

10.
1936年2月21日至5月初的红军东征,毛泽东曾四次到石楼县,共和国的10位元帅中就有5位来石楼参加战斗。石楼是红军东征的根据地。这次东征,红军到过山西几十个县,但石楼人民贡献最大,牺牲的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府人员最多。在石楼,由李富春、胡耀邦、蔡畅、王达成、白治民、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金石记载的考证,认为高句丽的"平壤城"有上平壤、下平壤、南平壤之别,"上平壤"由《好太王碑》所载之"下平壤"推导而来,313年之前的"平壤城"是上平壤,即今集安市区。此后,尤其是334年故国原王"增筑平壤城"之后的"平壤城",皆是下平壤,位置为大同江北岸今平壤市区的长安城故址。"南平壤"之说首见于《三国史记》,位置为今长寿山城南的平地城。  相似文献   

12.
宝鸡市纸坊头、竹园沟西周早期■国墓集中出土一批铸有东土族氏铭文的晚商铜器。其中,史父乙铜盉、铜豆原属之史族,活动在今滕州前掌大一带;子■(就)方鼎应原为子■(就)家族所有,其领邑"■"大致在汶水上游至泰山东麓范围内;覃父癸铜爵原属覃族所有,该族活跃于今山东章丘附近;■犬册甗所属之■族,居地应在今淄博市东南淄川区一带。此类东方异属铜器,可能是■国通过参与周初东征而获得。根据器物原属国族分布,可知周公东征从商奄到薄姑所走路线,应是由汶水而淄水,这一线路在沟通鲁北与鲁西南方面承担重要交通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正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其培养出来的将官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立之初,黄埔军校组建的黄埔教导团,使国民党从此有了一支自己的正规军队。尤其是在第一次东征中,这支年轻的部队,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打出了气势,打出了声威,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誓师出征  相似文献   

14.
十字军东征,是包括欧洲冼多国家的各个阶级向东方回教国家的一个范围很大、历时很长久的远征。表面上看,它好像是以夺回在耶路撒冷的「主的墓地」为目的的、是宗教性质的「十字架反对弯月」的斗争.,实际上它是欧洲封建领主长朗的军事殖民的远征。关于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意义我不在这里叙述。兹将其经过情形简略说明如下:一○九五年,教皇乌尔班第二在法国南部克勒芒召集宗教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僧侣阶级、商人、封建领主及附近的农民。他想乘机统一东方宗教,号召东征夺回聖地耶路撒冷。允诺参加远征者,得到家属和财产的保护,欠债者延期偿还债务,农民可以得到自由。他的欺骗演说,得到热烈欢迎。出席者宣誓参加远征,参加远征者衣服上缝以「红十字」,以作徽号,故称「十字军」。第一次东征(一○九六至九九年):一○九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是一场对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的国际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朝鲜称为“壬辰、丁酉倭乱”,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1537—1598)统一日本,遂于1592年4月进攻朝鲜,势如破竹。应朝鲜政府之请,明军自7月起陆续入朝抗倭,并于1593年1月赢得平壤战役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16.
《沧桑》1996,(3)
毛泽东一生对山西的革命和建设做过许多重要指示,但真正踏上山西这片黄土地却仅有时间不长的两次。然而,这两次都是在中国革命发生战略转折的关键时期。其中一次就是在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这是一次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行动,至今已整整60周年。 挥师东征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力排众议,提出:东渡黄河到山西去,开辟吕梁山根据地,逐步向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发展,以便通过河北或察哈尔开赴抗日前线。毛泽东认为东征的重要性在于,一是到外线去打击阎锡山部,调动其在陕北的4个旅兵力,借以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边区新的“围剿”;二是配合北平“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和全国反内战高潮;三是壮大红军的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瓦窑堡会议统一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战略指导思想。1936年1月19日,毛泽东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发《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宣布:“打倒阎锡山,开通抗日前进路;打倒阎锡山,解放山西。”并命令以红一方面军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毛泽东任总政委,彭德怀任总指挥,叶剑英任总参谋长,杨尚昆任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  相似文献   

17.
张倩红 《世界历史》2006,(3):143-145
无论在西方学术界还是中国的世界史领域,十字军东征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论证其起因、进程以及对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骑士品格的塑造等方面的文章很多,但绝大部分作者都是着眼于欧洲问题。《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彭广恺译,河中文化实业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则是从阿拉伯人的视野中追寻这一历史事件。本书作者阿敏·马洛夫(Amin Maalouf)是一位原籍黎巴嫩的阿拉伯作家,他本人又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母都是基督教徒,少年时代就读于贝鲁特的耶稣会学校,20世纪70年代中期亲眼目睹了黎巴嫩内战之后,为摆脱政治动乱与同胞相残的苦…  相似文献   

18.
从《东征集》和《平台纪略》看蓝鼎元的治台思想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重视台湾价值的,首先是郑成功和施琅,但真正重视台湾开发和建设,重视加强台湾防卫工作的,严格地讲,还是在蓝鼎元著《东征集》和《平台纪略》大声疾呼后开始的。蓝鼎元治台主张主要表现在治官、治军、治民、治“番”和治疆等五方面。由于他的主张立足于现实,又不忘历史.计计切中要害.所以多为朝廷所采纳.影响及至后代.蓝鼎元因此被尊为“筹台之宗匠”,这两本书因此成为治台之经典.为后人所啧啧称道。  相似文献   

19.
从《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到《新华日报》,从学生报人到笔战领袖,周恩来无愧为中共新闻宣传事业的缔创者和奠基人,在这块没有硝烟的阵地上,不是战场、酷似战场、胜于战场。周恩来的新闻宣传实践,既反映了他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并为之奋斗的精神,也彰显了一位共产党人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不断累积的新闻实践。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之际,倾听老新闻工作者为我们讲述周恩来与我国新闻宣传事业。  相似文献   

20.
明兵部尚书石星主导着明朝前期抗倭援朝战争,但明清史料对其记载语焉不详,而朝鲜史料又有许多传说.本文以朝鲜史料为基准,参稽明清史料,力图还原石星基本事实.在朝鲜请兵陈奏使郑昆寿陈请下,石星力主救援朝鲜,乃其职责所在,没有任何私情,与所谓朝鲜通译洪纯彦施恩石星继室夫人毫无关系.石星依赖沈惟敬,主持封贡事宜.但所用非人,沈惟敬肆意欺瞒.明举朝对日本无知,且石星主持之封贡事宜,名不正言不顺,最终封贡失败,战事重起,石星瘐死狱中.朝鲜对石星有深厚的感恩之情,建武烈祠加以崇祀.传说石星后人在明亡后前往朝鲜定居,史料多来自民间,无法得到官方证实.正祖对传说中的石星后人施恩,反映了他一种强烈的感怀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