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实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精神,而彰显道义则是其一贯理念,"求真"与"求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二重属性。以往论者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阐述较多,而对于"求道"理念则或语焉不详,或简单加以否定。本文试对中国古代史学"求道"理念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根源作出论述,并对其合理性作出评述。所谓"求道",即是追求历史编纂的道义原则。与"求真"之追求客观事实之真不同,"求道"则  相似文献   

2.
王霞 《沧桑》2014,(6):224-225
艺术创作中有"虚境"与"实境",同样,新闻报道写作中也有"虚境"与"实境"。新闻写作中的"虚中有实"与"实中有虚",是新闻意境结构上的两种主要类型,做到虚实结合,虚实相映,能够进一步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因此,新闻必然是"实写"与"虚写"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被视为中国史学发展的转折点。但后来成为风尚的中研院史语所的治史模式,实与梁氏的设想大相径庭。异军突起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则属于另一种"新史学"范型。虽然对"新史学"的理解言人人殊,各人的史学实践也不尽相同,但力求创建一种与传统不同的史学范型,则是史学家们的共同目标;而"新史学"自当由众多学者在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这期间,吕思勉先生对"新史学"的建设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因此,本刊邀请有关学者,围绕着吕思勉的史学以及相关课题展开研讨,希望能引起史学界、尤其是史学理论与史学史领域学者的关注,引起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2月7-8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讨论共分为七个专题进行,分别为:"西方史学史研究的中国视野"、"全球视野中的西方史学"、"当代西方史学的新视野与新路径"、"西方的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古代中世纪的西方史学史研究"、"西方史学的引入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以及"近代西方史学的嬗变与演  相似文献   

5.
钱澄之一生著述宏富,其中,《所知录》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专著,其他著述所涉史事和史论亦多,表现出强烈的史学意识和史学关怀。其"文直""事核"的史著原则,"存疑""质证"的史学批评理论,"彰往""察来"的史学经世思想和宏阔的史学视野,在明"遗民"阶层和清初学术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彰显了其作为桐城派先导在史学研究领域的开山之功。  相似文献   

6.
美国中国学研究自二战后至今,经历了几次重要的研究范式的变迁,主要包括,从"冲击—回应"到"中国中心观"、"后现代史学"转向和"全球史"转向等。40年来,美国中国学的理论、范式和方法对国内的史学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理论对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影响,"过密化"、"大分流"理论对经济史研究的影响,"施坚雅模式"对城市史研究的影响。那么,美国中国学研究为什么能在理论、范式和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运用美国中国学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利与弊是什么?国内学者应如何面对属于西方话语体系的美国中国学的理论?如何构建本土学术话语体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7.
正一从20世纪初期至中叶,就世界的范围而言,史学理论这一年轻的学科经历了由"思辨的历史哲学"向"分析的历史哲学"的演变转换,其后更发展至后现代的"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包括标志其近年来发展的"叙事的转向"。此问题可参看彭刚:《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思辨的历史哲学"是对历史本身的思考,而"分析的历史哲学"则是关于历史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的思考。前者属于历史本体论,后者属于史学认识论——或者按照新的划分:前者属于"历史理  相似文献   

8.
书讯     
正《历史学与人类学:20世纪西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陆启宏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20世纪的西方史学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的进程。新史学"打破学科之间的围墙",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史学景观,"历史人类学"也就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应运而生。该书系统地回顾与梳理了20世纪西方学者对历史人类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作者以人类学的历史化和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为基础进行讨论,对历史人  相似文献   

9.
<正>一、为什么要提出"反思"的问题提出中国史学上的"反思"问题,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偶然因素:从史学发展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必然趋势。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次史学研讨会上,有青年朋友提出这样的论点:中国史学长于记述,是"记述史学",而缺乏理论,甚至没有理论。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由于我自己在20世纪六十年代读研究生时,是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的,因此难以接受这样的观点。如此发达的中国史学,怎么会没有理论呢?但是,要说中国史学有自己的理论,那么这个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史学沙龙:皖派学术纵横谈编者按:经过一段筹划,史学沙龙栏目与大家见面了。我们开办这个栏目立意在于撷取史学工作者日常研究中闪现的和通过交流碰撞产生的思想火花,力图探寻一种由实而虚,虚实相宜,由异而同,同异并存的史学风格,鼓励和提倡一种宽松、宽容、既有百...  相似文献   

11.
《史记》和《汉书》并称为我国史学的双璧,司马迁与班固的比较是传统史学批评中的重要问题,而且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史记》问世之初被目为"谤书",统治阶级限制甚至阻碍《史记》的传播;而《汉书》撰成之后,"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随之展开两部史书的优劣比较。历经汉魏六朝,到隋朝时,《史记》与《汉书》同样被列入封建正史,实现了班马优劣并称。但是,目前班马比较的权威说法是"扬班抑马为唐前班马比较的主流倾向,班马抑扬相当出现于宋明时期"。如果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从读者的角度梳理班马比较这一问题在唐前发展演变的轨迹,我们会发现班马优劣并称出现在南北朝而非宋明时期,"扬班抑马"只是东汉时期的主流倾向。  相似文献   

12.
张越  张峰 《安徽史学》2010,(6):127-128
2009年10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李勇教授的新著--<保卫历史学>.这部专著是作者近一二十年来对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单就书名而言,颇为耐人寻味.全书涉及到了众多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的具体问题,而冠名为"保卫历史学",则可见作者对历史学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3.
史学方法的核心是思想方法、理论方法,而非技术方法、研究方法。近代以来,具有主导性、占据核心地位的根本性史学方法是从社会性质出发的方法。它理论层次最高,具有方法论意义。在这一方法主导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构建了完整的史学知识形态。从20世纪70年代起,背离或驱离这一方法在西方国家成为思想与学术主潮,但在实践层面往往出现漏洞,"新清史"与"中国中心观"便是典型样本,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在这一方法指导下坚持从内外因素结合的全视角考察中国历史,不仅先期避免了西方汉学界以"要素"肢解"整体"的研究缺陷,而且预先包容和回应了西方汉学家内设的问题。真正科学地"在中国发现历史"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们不属于历史决定论,而属于历史根据论。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5月16—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20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所共同主办的第18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学者参加,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亦有年富力强的中坚学者,更有代表学界未来的年轻人。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纪之交的史学理论研究",研讨围绕"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成就与问题"、"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吾言史意"这句章学诚自我标举的话,是理解其史学史叙述的重要指示——只是"史意"不能仅仅解释成"历史理论或史学观点",而应作"史著的风格"理解。章学诚从六经中抽取两种对立的风格("意"),然后考察这两种风格在史学演进中的起落嬗变,以"意"的波动建立通贯的史学史叙述,展示了一种和现行史学史研究范式大异其趣的独特进路。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撰写的《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根据刘先生个人求学治史历程分为四辑,即"中国古代史学与经学"、"比较研究与史学"、"史学的体与用"、"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是其从哲学角度对史学理论问题思考的最新成果。2019年5月15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在京师学堂举办了《史苑学步》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迁 《史学月刊》2007,1(3):12-18
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主要内容是取"家谱"说以批判"君史",倡导"民史",而"家谱"说和"君史"、"民史"概念的形成又与西方史学存在学缘关系。斯宾塞的史学理论构成梁氏早年新史学思想的核心,而他又直接受康有为思想的启示,康在梁早年新史学思想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康有为的教导下,万木草堂的学生或许都有与梁相似的新史学主张,只是没有像他那样见诸于文字。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史学虽在西学东渐的强力冲击下失去了主流地位,但仍然保持着一种血脉上的延续与发展。从章学诚到刘咸炘,呈现出传统史学理论在近代自省式的演进路径。刘咸炘阐释了章学诚关于浙东史学、六经皆史、记注与撰述等问题与范畴的论述,这些心得沉淀为刘咸炘史学理论的亮点和底色。刘咸炘还深入比较章学诚史学与西方史学,回击了西方史学优越论,坚守了中国本位的史学立场。刘咸炘承袭章学诚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的衣钵,堪称"续章"的代表人物,但其中又有"匡章"之义。刘咸炘提出的"察势观风"已突破了章学诚史学的固有疆界,在近代史学史上自成一派。"续章"强调的是继承史学传统,"匡章"则是对传统史学的革新,这既为近代本土史学理论的重建注入了必要的传统因素,也为传统史学理论在近代学术转型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在新旧史学和中西史学的交汇、碰撞、嬗变中,刘咸炘的章学诚研究引起了内藤湖南、钱穆、蒙文通、齐思和等中外史学家的关注,从中可见中国本位史学家在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6月12日—15日,"史学理论:中西比较与融通"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来自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的多位学者,就中西史学理论中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问题涉及中国史学对西方史学理论的接受、中西史学的比较、历史经验、新文  相似文献   

20.
<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自2012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他四个马克思主义论坛同时成立以来,至今已举办了三届大会。其中,2013年4月大会的主题为"唯物史观与新中国的史学发展",2014年7月大会的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老中青三代学人积极响应和参加了这些会议,共同研讨和谋划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