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学界对清末立宪派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阶级基础和政治活动方面,而对其思想研究极少。实际上,围绕着立宪运动,立宪派通过各种报刊阐发了许多系统的理论。只有对这些思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进一步说明立宪运动的全貌,才能真正了解多数立宪派人趋向激进的思想基础。这里,仅就“国民立宪”论作一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正>清末"立宪",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廷下诏宣布"变法"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清廷覆亡前夕这段历史时期里,清政府在迭经内讧、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次目标明确的公务考察。以八月之内,历十五国之地。行十二万里之程,只为谋求一个君主立宪、救亡图存的出路。孰料,百年以后,五大臣的这趟考察政治之旅,却连同清末预备立宪一道,被钉上了“骗局”的标签。这果真只是光绪帝和西太后合谋的骗局吗?  相似文献   

4.
清末瘟疫与民众心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勇 《史学月刊》2003,1(10):73-78
在清末,民众面对瘟疫的心态首先是恐惧,由恐惧而导致迷信,还表现为对现代防疫手段的排拒。在中外杂居地居民的心态则更加复杂,但随着防疫的深化和瘟疫的成功扑灭,民众的心态迅速发生变异,这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因素有联系,器物和制度层面的转型,为公共卫生观念的确立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5.
清末桂林旧照片"立宪万岁",被认为是记录晚清社会场景的重要而珍贵的影像资料,颇受关注,广为流传。然各报刊、专著及影视作品在载录、引用该照片时,对于其拍摄时间的标注与认定有误。今据当时出版的报纸期刊等原始文献,考证、介绍照片的拍摄时间、背景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史月刊》2011,(4):48-49
一、在清朝的政坛上,第一次堂堂正正地出现了来自民间的声音 我们看到,无论谘议局还是资政院,都还不是议会,即使连日本那种二元君主制的议会也不如。这是因为,它们既不能选举行政机构人员,或者议会多数党组阁,同理也不能真正制定宪法。但是,它们也不是以往历史书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朝廷的咨询机构,橡皮图章。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形成了具有新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在晚清时期,由于诸多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社会改造任务紧迫,因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了矛盾、急躁和激进的文化心态,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和建立的国会,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与共和的精神,也是辛亥革命成功的标志。当被袁世凯、段祺瑞的专制统治破坏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革命立场,毅然高举“护法”大旗,义无反顾,向邪恶势力展开斗争。  相似文献   

9.
清末我以简选知县资格分发福建省,在督粮道衙门充当文案委员,关于当时地方黑暗情况,仅就个人见闻所及,择要记之。一、卖官鬻爵清末因财政支绌,遂大开捐纳之门,实际就是公开的卖官鬻爵。例如郑州黄河决口,名为“郑工捐”。各省遇有  相似文献   

10.
从甲午战败到辛亥革命爆发之间的十七年,是中国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的重要时期。由于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发展,清末社会出现了北洋集团、立宪派集团、革命派集团和满清亲贵统治集团等代表不同阶级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政治集团。正是这些集团的政治发展和力量颉颃,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由于政治机制的运行受到社会政治规范和民族普遍政治心态的影响,本文引用了政治学中“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一国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特定政治行为模式,它包括该国社会成员中所盛行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感情、价值观和政治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的爆发引起了清廷的财政困窘和社会恐慌,政权岌岌可危。在外债无望的情势下,"爱国公债"成了支撑危局的希望。在推行之初,亲贵们被要求带头捐输,其后则演变为强制捐输。但在战和未定的情势下,除少数亲贵热心捐输外,大多数都意图敷衍了事,这遭到社会各界的激烈批评,亲贵因而声名狼藉。在皇权鼎革之际,亲贵的反应似被放大,事实上隆裕太后以下的亲贵们有相当数量的捐输,并且决定清室国祚的绝非捐输问题。这一现象既折射了彼时各界对亲贵弄权、国事日非的痛恨,又夹杂了袁世凯集团与亲贵的矛盾纠葛,同时亦反映了清廷上层在鼎革之际的现实考量。  相似文献   

12.
新政初期,修订律例的进程与清末政局的变动息息相关。在修订律例收回治外法权的旗帜下,清廷中枢、东南督抚以及朝野各派政治力量的意图并非完全一致。身处夹缝之中的修订法律大臣伍廷芳、沈家本,时刻面对着跌宕起伏的政界暗潮与日愈趋新的社会舆论,个人际遇也经历了"深孚众望"最终走向"相继开缺"的命运。深入剖析修订律例过程与伍、沈个人际遇的关系,可以大致揭示出日俄战争后清国法律改革与政治改革迅速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广东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通过成立广州总商会、粤商自治会等实现了组织型态上的重要转变,希冀振兴和保护商业。但商业的顺畅与否,常与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因而,广东商人发动了许多保护国内产业的政治活动,比如抵制外货运动、参与一些国内政治事务等等,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政治参与意识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期间,在赵尔巽、徐世昌、锡良等人先后主持下,东北边疆进行了以调整官制和整顿吏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结果,原来的军府制度被行省制度彻底取代。新的官制包括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地方官制三个方面;此外,各省还成立了谘议局以及府州县议事会。东北边疆的官制调整是由军府制度向行省制度彻底转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官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官制合璧的产物,它还适应了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国情,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是清朝“因俗而治”传统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近代史研究》2021,(4):151-159
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的预备立宪筹备清单是清季立宪进程中的重要文献,但关于该清单是否宣布开设国会年限及其出台细节仍存在诸多疑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有一份宪政编查馆起草的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完整保留了清单出台之前的修订签条和墨笔校改痕迹。这一清单底稿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原拟96条,清单定本删改为92条,不少条目进行了增删和调整。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时这两个关键性的条目均被删除,从而遮蔽了宪政编查馆原拟奏请第十年开设国会但最终被改动的重要事实。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可知预备立宪筹备清单由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人秉承两宫意志删改而成。清单前后多有删改,实际上是各方力量博弈之结果,真实反映了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出台的艰难过程。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报告说:“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和建立的国会,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与共和的精神,也是辛亥革命成功的标志。当被袁世凯、段祺瑞的专制统治破坏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革命立场,毅然高举“护法”大旗,义无反顾,向恶势力展开斗争。1917年9月至1918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发动武力护法。章太炎从一开始就参与了重大举措的决策和实施,参加了护法战争。虽然护法战争仅仅9个月即宣告失败,但这是章太炎在旧民主主义时期的最后一次政治拼搏,也是他一生中最光采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早期的汪精卫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帝制和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的斗争.其间汪精卫对日本的政治心态有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孙中山的引导、知识结构的变化及实践活动,与汪精卫对日认知和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张剑 《史学月刊》2007,1(6):48-52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末一个重要的宪法性文件,是各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大纲的产生自有其合理的一面。虽然大纲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诸多条文仍不乏合理性、进步性和民主性。大纲在中国宪政史上确立了根本法的地位,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了分权模式,初步确立了权利义务观念,与西方宪政初步实现了形式上的对接。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末“新小说”崛起之时,出现了名噪一时的“政治小说”。“政治小说”在清末小说中所占数量虽不多,但是它却成为清末“新小说”的主流,对我国近代小说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政治小说,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论皆以中国为主,事实全由于幻想。”在当时,政治小说是“理想小说”之一种。这种“政治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中是没有的,它主要是受欧洲、日本“政治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