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潘月珂 《神州》2020,(6):264-265
《圣经·旧约·创世纪》中巴别塔的故事是基督教经典中一个著名的“语言事件”。早期人类语言相通,于是他们便利用语言联合起来尝试建造通天巨塔,但在被上帝耶和华扰乱语言后人类之间不能沟通,最后流散在全地上,通天计划也由此失败。《创世纪》一篇中突显出“语言”含有巨大力量,“言说造物”被认为是上帝才具有的最高权力,而人类联合起来利用“言说”制造通天塔的行为是在对最高权力发起挑战。人类造通天塔代表了一种社会权力中心主义的形成,上帝扰乱人类的语言恰巧是一种对传统社会中心的批判与解构。此事件若从文本象征意象去分析也可以理解成对人性弱点的思索,带有后现代“语言解构”的意味:语言的不确定性和零散性决定了理解过程天然含有一层“巴别”,从而加剧了人类认识真理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论秦人对天或上帝的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秦人对天或上帝的崇拜田静史党社一、秦人心目中的天与上帝辨析天或上帝是秦人宗教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无数材料证明,秦人崇拜着天或上帝。在古籍、简牍、金文中都可以找到证据。天或上帝,是秦人的至上神,在秦人心目中名异实同而略有差异。二者关系可简单概括为:上帝...  相似文献   

3.
具隆会 《南方文物》2012,(2):119-125,117
前言 大约公元前1400年,以色列人结束在埃及的奴隶生活,为了得到“上帝”给他们约定的“流奶和蜜之地”,开始了他们的旅程,即《圣经》中的《出埃及记》时代.这时期,正好与大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的时期相差不过100年.在《圣经》中对“上帝”举行祭祀的规定,大概在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摩西时代完成①(在旧约中,“上帝”叫“耶和华”,所以为了区别的方便,本论文把《圣经》中的“上帝”称之为“耶和华”,将甲骨文所见的“上帝”称之为“帝”).  相似文献   

4.
韩磊 《黑龙江史志》2011,(11):37-38
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信徒遍布世界各地。提到基督教,人们就会立即联想起上帝。在19世纪四十年代,一个中国南方的书生也创立一个信奉上帝的宗教,这个书生就是洪秀全,他创立的宗教是上帝教。洪秀全有着怎样的上帝观,与西方正统基督教里的上帝观有什么区别,洪秀全的上帝观对他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又有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洪秀全的上帝世界。  相似文献   

5.
谭少茹 《神州》2012,(8):6-7
本文通过分析《红字》中三个主要人物郝斯特·普琳、阿瑟·迪默斯德尔、罗杰·齐林沃斯对罪恶与惩罚的理解,分析霍桑的罪恶观,即罪恶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与上帝、与自我、与他人相背离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人们接受惩罚的地狱,因而并不需要对他们实施额外的惩戒。同样,罪恶的人要摆脱这种状态,必须重新与上帝、自我、他人达成一致;否则,只会越陷越深,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6.
犹太教是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一种闪族宗教,逐渐发展成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神教。犹太教的核心是相信宇宙只存在一位而且是惟一的上帝——雅赫维(即耶和华),它作为世界一神教之母,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犹太教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犹太人所信奉和遵行。犹太教教义强调:犹太人是上帝雅赫维从万民中拣选出来的一个特别的民族,是与上帝雅赫维订立契约的特殊选民。这个契约代表了整个犹太民族对上帝的承诺,对每一个犹太人都具有约束力。对犹太人来说,这个契约就像日月星辰的运行一样,永远不能废除。  相似文献   

7.
西方古典史学至公元一世纪时已渐趋困顿,新兴的基督教史学则为其召唤了一位拯救者——上帝。而早期基督教的隐喻解经法,正是促成此举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它让古典史学中作者的自我主体,转换为上帝的神意载体,使上帝降临于历史撰述者自身;二、它更促使上帝成为史学撰述的客体与目的,令历史由对人事的再现,转向为对神意的显现。这一过程由斐洛肇创,经保罗、德尔图良、奥利金等转构,最终完成于攸西比乌斯。借助于隐喻解经法,基督教于是建构起了一种全新的史学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8.
对太平天国拜上帝会毁庙事件的性质和渊源,学界多从信仰上帝为独一真神,反对偶像崇拜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依据实地调查及对各类官私文献的重新释读,指出在明清国家正统文化秩序确立的过程中,浔州府地方往往将社、庙神明正统化并依赖其来维系既有地方社会秩序,清中后期更以社、庙祭祀为中心形成了村落联盟组织。这样的地方信仰及组织深刻影响了拜上帝会的形成。在与正统神明崇祀及村落联盟组织的激烈斗争背景下,拜上帝会一系列的毁庙举动,表面上以打破民间偶像崇拜为旗号,实际上蕴含了对抗当地村落联盟等地方组织的族群政治意义。对此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或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太平天国的发生发展有其更为复杂的地方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9.
殷的“上帝”与周的“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不少与“帝”或“上帝”有关。帝字有多种字形。这个帝或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被称为“至上神”。对此,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已在《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长篇宏文中作了详细的论述。由于殷代卜辞的帝,有的又作为祭名即为禘,意为祭祀;而且还有个别殷王亡后又被后代尊为“帝”以配至上神,或有时王称号“帝乙”、“帝辛”者,所以在研究中为避免混乱,便以“上帝”代表“至上神”的“帝”,而将陟降上帝左右的先王所称的“帝”则在前冠以“王”字称为“王帝”。本文亦将采取这个比较适宜的称呼。在殷代卜辞中还同时存在“天”字。天的字形,也有几种。这个天字,在殷卜辞  相似文献   

10.
尚继凯 《史学月刊》2023,(5):102-112
《哲学探讨》是埃德蒙·伯克早期重要作品之一,其中包含他对于上帝和宗教的哲理性认知。伯克相信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提供了一个普遍的秩序,而人类只有有限的能力感知这个秩序。在伯克看来,人类只能以敬畏、谦卑的态度去发现真理和善。基于上帝提供的普遍秩序,伯克阐述了上帝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伯克的观点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是其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以便加深当代学人对于伯克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仲凯 《丝绸之路》2009,(18):99-100
舍勒不满意以往康德式或其他形式的对上帝之本质实在性的证明,运用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且在自己位格化的伦理学基础上提出以神圣位格展现的实存,根据现象学的还原来揭示上帝之理念只有通过宗教性的启示才能被有限位格所认识。  相似文献   

12.
事件·文本·解读——以民国时期“双烈女事件”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16年发生在天津的双烈女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报刊、碑刻、诗词的解读,剖析双烈女事件在民国时期天津乃至中国社会所引起的反响,重新探讨该事件在历史演进中呈现的意义.通过文本解读,力图揭示不同文本作者在书写中所体现的不同社会身份,探讨作者、人物及事件与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审视民国初年普通女性的地位及文本背后所隐含的特定的性别意涵.  相似文献   

13.
上帝的灵在水面上运行的时候,灵感突发,于是,就改写了宇宙的历史。“要有光。”上帝的声音在亘古洪荒中回荡,于是绚丽多彩的光就从黑暗中诞生了。就这样,上帝只用了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及其万物,并按自己的模样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将其安置在伊甸园里。  相似文献   

14.
英国无神论思想是该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循序发展。其源头至少可溯至都铎王朝晚期,代表人物有伊丽莎白的近臣沃尔特.雷利爵士。在培根之后,霍布斯是17世纪批判上帝和基督教的典范。光荣革命前后不列颠无神论思想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洛克、休谟、边沁型——含蓄委婉地质疑上帝和基督教教义,以及托兰德、葛德文、雪莱型——直率无畏地抨击宗教的蒙蔽和虚伪。欧文的批评更是淋漓尽致。19世纪中叶科学文化的长足进步促成了信仰自由的社会局面,政教合一的政府体制渐被削弱。1886年布雷德洛事件的了结是英国政教合一体制明显松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荷兰的伟大哲学家斯宾诺莎在其民主和自由的宣言书《神学政治论》中说:“自由比任何事物都珍贵”,“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爱因斯坦深谙并躬行此道,为自由和真理奋斗了一生。他多次引用有人对海涅的评论:“他为上帝效劳,这个上帝比所有奥林比亚诸神都更伟大。我指的是自由上帝。”爱因斯坦像海涅一样终生为自由上帝效力,也像斯宾诺莎一样是一个自由人——“纯以理性指导的人,  相似文献   

16.
新知     
目标:上帝之手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个未解之谜。美国太空总署试图在宇宙中寻找生命痕迹,全球还有数家机构则另辟蹊径,希望通过现代技术创造人造生命。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上帝与恶的悖论,斯温伯恩积极回应,用逻辑有效性重释上帝的本质,用自由意志为道德的恶辩护,用有用性为自然的恶辩护。但上帝与恶的悖论本来就无法化解,斯温伯恩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总是通过一定物件具体化来重新诠释记忆,这种记忆凝结与塑造人类生存的共同文化认同。涉台博物馆也是一样,通过物件的空间安排,来诠释两岸文化认同。在众多诠释历史事件方法中,本文试着通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对台湾抗日事件全息营造为例,来分析全息营造在涉台博物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冯小桓 《区域治理》2022,(5):105-109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产生与传播的谣言具有社会常态下谣言所不同的特点,因而虚假信息犯罪的认定与处理面临与其他时期不同的特殊性,如何妥当考量"谣言"的范围,厘清"虚假信息"边界,是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在采取合理确信原则下的主观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的修道院在中世纪历史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个被称为"上帝之城"的地方随着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它的兴起、繁盛和边缘化的过程,对当时社会的政治及经济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读王亚平先生《修道院的变迁》的基础上,同时参考其他学者著作,尝试理清有关中世纪修道院与教会的关系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