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特政府撤出驻韩美军地面部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对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美国战略思想转变的结果,也是卡特政府力图在朝鲜半岛避免直接卷入军事冲突的考虑.该政策从制定到终止,此中的缘由经纬万端.来自政府内部、军界和国会等相关各方的反对及卡特政府对日、对苏政策的综合考虑等,均为卡特政府终止该政策的原因.同时,美国对朝情报分析结果及"韩国门"事件也是卡特政府终止撤出驻韩美军地面部队的因素之一.国际局势变化促使驻韩美军以美国国家利益为主线在"撤"与"留"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2.
卡特政府撤离驻韩美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重新追求外交权力并特别关注韩国问题的背景下运作的。然而,在卡特撤军政策公布之初,该问题并未引发95届国会足够的重视与争议。国会重点讨论撤军政策且其态度转向消极始于驻韩美军参谋长辛洛布将军因批评该政策被卡特调离事件。而以众院军事委员会为代表的国会常设委员会深入调查并公开质疑撤军政策合理性、韩政府一度拒绝就韩国门事件配合国会调查,则加剧了国会对撤军政策的反对情绪。以推迟审批对韩设备转让法为手段,国会迫使卡特政府调整其第一阶段的撤军计划,并承诺给予国会更多的政策参与权。95届国会参与卡特撤军政策决策过程,其基本目标是获取对该政策的知情权与监察权。国会积极参与包括撤军政策在内的美国对外政策审议,反映出冷战后期国际关系缓和对美国国内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越南战争期间,韩国派出大规模部队参与战争,成为美国盟国中派兵规模最大的国家。韩国参战并非美国压力的结果,而是主动请缨,但从韩国提出参战到实现派兵的整个过程无不与美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冷战大背景及韩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参加越战对美韩关系及韩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均产生了深刻影响。韩国参战后,美国提高了本已削减了的对韩经济军事援助,停止了驻韩美军的削减,美韩安全合作的新领域得到拓展,两国关系的不平衡结构亦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关系的变动始终是影响美韩同盟战略互信的重要因素。尼克松政府上台伊始,美韩两国已处于互不信任的状态,中美缓和特别是美国采取的秘密外交的方式则进一步加剧了韩国的疑虑。虽然华盛顿一再重申对韩国的安全承诺,汉城亦不断表达推动朝鲜半岛和平的意愿,但美韩同盟内部并未重新建立互信。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韩国决定走向多边外交和自主国防,美国则通过各种方式防止朴正熙政府单方面进攻朝鲜。中美关系缓和不仅促使美韩同盟的性质发生转向,还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日本、菲律宾和泰国等国家对美国信任度的下降,最终促使日本和菲律宾与中国建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缓和为20世纪70年代东亚国家打破意识形态壁垒、推动经济持续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朝鲜半岛与中国唇齿相依,与日本列岛隔海相望,与俄罗斯山水相连,地理位置上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美韩同盟是美国亚太战略重要组成部分;驻韩美军是维系美韩同盟的纽带。因为朝鲜半岛问题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使很多研究冷战史的学者更加关注这一地区问题的研究,对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未来对驻韩美军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议题之一是朝鲜问题。在日内瓦会议之前和期间,美韩两国就韩国赴会、朝鲜统一等问题展开交涉,而美国为维护美韩同盟关系,不断向韩国提出的条件做出妥协让步。印支局势的恶化改变了朝鲜问题谈判的节奏,美韩在会议上的协调使美国态度走向强硬,成为导致会议无果而终的重要原因之一。美韩之间围绕日内瓦会议的互动为认识冷战时期阵营内部关系与两极国际格局的分化对立提供了一个历史断面。  相似文献   

7.
陈波 《历史研究》2012,(2):135-146,192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外政策力求保持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在美国对韩政策上则体现为裁减韩军规模和驻韩美军的"现代化"。在驻韩美军装备核武器问题上,美国国务院因顾及西方盟国的反对、李承晚借机"北进"等因素而犹豫不决,而国防部则希望尽快部署以提升美军威慑力,维持南北军事平衡;在此问题上,双方进行了持久的争论。在美韩就裁减韩军的谈判过程中,李承晚抵制裁军的顽固态度最终推动国务院接受国防部的意见,以在韩部署核武器换取韩国同意裁减韩军。至此,华盛顿最终作出了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8.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在韩华侨人数变化的趋势、有关在韩华侨研究的概况进行了分析;从政府对华侨的关注及政策的改进、韩中民间经济贸易关系加速、韩国华侨扩大对外交流的努力、华侨学校的再兴等方面阐述了韩中建交后韩国华侨社会的变化;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对韩国华侨地位加以评估。结论是,由于韩国政府对外国人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在韩国的影响力日趋显著;受教育、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在韩华侨在韩国的地位并无明显改善;随着新华侨影响幅度的加强,在韩华侨社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韩国政府对于外国人的政策已有相应程度的改善,包容多种文化的政治态度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9.
1961年韩国"5·16军事政变"前,美国对韩国一直表现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虽然美国情报部门预见了韩国国内动荡局势仍将持续,但对于韩国可能出现的政治纷乱并没有完全做出精准估计。由于韩国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战略前沿之一,尽管麻烦不断阻力重重,在大方向上支持韩国是其既定政策,所以肯尼迪政府在朴正熙政变后对韩政策在半年时间里经历了一个"支持-反对-观望-支持"的微妙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1961年韩国“5·16军事政变”前,美国对韩国一直表现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虽然美国情报部门预见了韩国国内动荡局势仍将持续,但对于韩国可能出现的政治纷乱并没有完全做出精准估计。由于韩国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战略前沿之一,尽管麻烦不断阻力重重,在大方向上支持韩国是其既定政策,所以肯尼迪政府在朴正熙政变后对韩政策在半年时间里经历了一个“支持-反对-观望-支持”的微妙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韩国的援助政策:缘起、演进与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向荣 《世界历史》2004,23(6):15-24
在冷战背景下 ,对外援助是美国巩固与盟国关系、与苏联争夺新独立的第三世界的重要手段。美国对韩国的援助亦然。从最初的占领区救济性援助开始 ,美国对韩援助的内容伴随援助政策的调整不断发生变化。从结果来看 ,援助帮助韩国建立并维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军事援助孕育了美国化的军队 ,为军事政变和韩国政治发展模式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1977年1月20日,民主党人吉米·卡特就任美国总统。卡特政府一反战后历届民主党政府的传统,一面继续使用自由主义措施,另一面又试图从保守主义中寻找办法,在政策上表现出左右摇摆的中间道路特征;但是,卡特的中间道路政策,并未能使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摆脱困境,从而导致里根政府推行新保守主义改革,美国国家政策进入新的调整时期。本文就卡特政府内外政策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历史地位作一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开始对韩国实施减撤政策,在撤出大批作战部队的同时,着手推进韩国裁军计划,但受当时国际环境和朝鲜半岛局势制约,这种减缩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伴随着尼克松主义的出台,美国进一步推进减撤驻韩美军计划,然而这一计划遭遇韩国的强烈反对,双方就此展开了艰难曲折的协商,最终美国强行从韩国减撤了部分驻军。这一行动使韩国陷入极度的安保焦虑之中,同时也激发了韩国强烈的自主意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朴正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政策,走向了经济"自立"、国防"自主"、外交"自强"道路。  相似文献   

14.
驻韩联合国军司令部是美国在朝鲜半岛的重要冷战工具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朝鲜半岛内外部关系的急剧变动、不结盟国家在联合国实力的日益壮大以及驻韩联合国军司令部自身的不断萎缩,驻韩联合国军司令部存废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短暂回避后,美国决定在不明显损害自身在朝鲜半岛的既得利益,甚至迫使中朝两国做出某种让步的前提下,废除驻韩联合国军司令部。但国际舆论的彻底分裂导致1975年联大同时采纳美韩和中朝的提案,驻韩联合国军司令部则一直存在至今。之所以出现如上结局,部分原因在于身处缓和年代的美国决策者并未从根本上调整对朝鲜半岛的政策,依旧片面地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杨建国 《世界历史》2020,(2):96-109,I0005,I0006
1977年的《巴拿马运河新条约》,是卡特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它的签署和通过,是卡特政府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实行双重政治博弈的结果。面对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巴拿马人民,卡特政府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顺势而为,适度妥协;面对政府内部行政部门间的意见不一和顽固保守的国会势力,卡特政府在守住政策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巧妙施压和正面劝导,积极争取中间势力的理解和支持。这种内外博弈过程突出反映了在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外交决策问题上,美国现行宪政体制的功能和效用具有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对内尽可能争取相关各方在重大外交政策上理解和支持的最大公约数,以有效增加美国对外政治斗争中获胜的筹码;另一方面,决策上的混乱拖沓增加了内耗,使得某些符合整体长远利益的重大外交决策不得不迁就于注重眼前、局部利益的国会系列修正案,导致重大外交政策的实施初衷与实际后果之间出现明显偏差。  相似文献   

16.
持久的不均衡:战后美日、美韩联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伟民 《史学集刊》2006,8(5):47-57
美日、美韩联盟自其在冷战中形成以来,便在美国的亚太联盟战略考量中具有不均衡的地位。美日联盟长期以来是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具有更高的战略和政治价值,而美韩联盟则更多的是一种军事联盟,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直接的军事威胁。缘此,在后冷战时代,美日、美韩联盟继续呈现出不同的演变方式,美日联盟继续深化扩展,而美韩联盟则表现出越来越漂移不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阎晓喻 《沧桑》2010,(3):68-69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实施与推进,我国农民素质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农民素质状况的改善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尤其对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大环境的改善,也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与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和反应 ,是其外交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中苏同盟从建立到破裂经历了较长时间 ,但是美国政府对同盟性质的认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始终认为中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中苏分裂迟早会出现。而美国针对中苏同盟所作出的应对政策在不同时期则有较大的差别 ,经过了“以和促变”向“以压促变”的转变。当中苏分裂成为现实后 ,美国政府反应迟钝 ,没有改变僵硬的对华政策。因此 ,中美间的紧张关系未能及时改善  相似文献   

19.
印巴分治后,克什米尔冲突的爆发,美苏冷战不断向亚洲扩展,印度的中立主义政策及其实践,这些力量相互作用,对美国的南亚英联邦战略政策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在将印巴两国都纳入西方集团因印度反对而未成之后,对印巴两国外交底线更清楚的认识、东亚形势的巨变、中东防御的需要等,使美国把希望寄托在巴基斯坦身上,杜鲁门政府准备积极介入南亚,但主要是国内的因素,美巴同盟关系最终还是由共和党政府完成。美巴结盟标志着美国在南亚次大陆实行的英联邦战略政策的结束和积极介入的平衡政策的开始,但它并不意味着美国对印巴两国有所取舍。美国希望借此达到既遏制苏联集团又遏制印度建立中立主义集团和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目标,但也为它以后的南亚政策实践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20.
汪诗明 《世界历史》2007,1(3):120-127
1951年《澳新美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澳美同盟关系正式形成。澳大利亚的外交和防务政策从依附于英国到依附于美国的转变,不仅是英帝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战后国际关系发生巨变的一个表征。1954年,澳大利亚成为美国主导的“东南亚条约组织”的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