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初高祖、太宗两朝,在岭南地区的统治是层层管辖的“统府三分格局”.高宗朝乾封年间,岭南的政治地理格局发生巨变,容州、邕州升为都督府,与桂府、广府、交府并立,在此前后,龚州、崖州、驩州等三个都督府罢废,于是原有的“三分格局”瓦解,新的“五府格局”被建立起来.伴随着容府的设置,其附近地区原“蛮獠”之地,纷纷建立州县.而容府地处的容江通道一带,“蛮獠”之乱也逐渐平息,岭南陆上的南北交通大道遂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2.
文身与墨齿傣族男子文身,女子染齿,此俗起源甚早,迄今仍在流行。《唐书:南蛮传》载:“云南徼外三千里,有文面濮,俗镂面,而以青涅之。”陆次云《峒奚纤志》载:“哀牢夷,其人有数种,有刺面者,曰绣面蛮;有刺足者,曰花脚蛮。……八百媳妇,刺花鸟于眉间以为饰。……木邦,其俗,男衣白文身,髡发载髭。”《皇朝职贡图》“南蛮(?)夷”条载:“又有髡者,曰光头(?)夷。盖习车里之俗,额上黥刺月牙,所谓雕题也。”这都是自汉唐以来,诸书中关于傣族文身的记载。傣族染齿,始见于唐樊绰《蛮书》:“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种类也,黑齿蛮以漆漆其齿。”今云南境内的傣族,男子文身之俗尚很普  相似文献   

3.
朱晓琴 《丝绸之路》2011,(24):32-33
服饰文化代表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服饰方面也与前朝有着明显差异。本文从官服、世庶服饰等方面对南朝服饰文化进行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4.
一、引子古代中国帝王取民之制不外两途:曰赋曰役。赋,或曰租,或曰税,或曰夏税秋粮,或简称曰税粮,或俗称曰钱谈、曰皇稂。役,或曰职役,或曰繇、徭;其中有贡,曰职贡。都是因一时取民之法不同,流俗不一,名有歧异,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存乎其间。其科派也,赋以田而丁存乎其中:其输纳也,定仓口之远近照户等,户等之分豁照丁田,而丁亦存乎其中。此正役也。至于杂泛差役与物料之科派,均照丁田,而田存乎其中,且居主要地位。古时赋与役之名可分,而实则不能分。①今人不如是观。以为赋出于田,是财政(经济)征收,役出于丁,乃国家强制之科差,把封建时代的赋与役(租税)看成是两种性质绝然不同的事物。有人甚至强为界说,将私人出租田地所得专名之曰租,国家征于地土者专名之曰税。殊不知此说与“租,田赋也”、“税,租也”(许慎)乖舛,而与租税本质同为差役的事实也悖谬。因对今说有疑,爰草此篇,试明税粮也是差役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西夏服饰在保留原有民族传统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服饰制度和服饰样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蕃汉兼备的民族服饰。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也是西夏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的结果。西夏服饰是多民族、多元服饰文化的荟萃,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服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服饰史对于唐代服饰的华丽开放、宋代服饰的淡雅严谨多有研究,但往往忽视在两朝更替夹缝中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段时期虽然短暂,服饰沿袭唐制,又有自身时代特点,且开启宋代服饰变化之端。因此对五代十国时期服饰文化特点进行论述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敦煌壁画中僧人服饰与域外佛教服饰不同,从中可看出敦煌佛教服饰汉化、世俗化的形成过程,究其原因:一是本土文化的影响,二是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土外来的僧人服饰受到本土传统服饰文化、思想的同化与影响,随着中土僧服的形成而成为汉化的服饰文化。同时,它也为拥有极强包容性和同化力的中土传统服饰文化所渗透,而完成其汉化、世俗化过程,与中土传统思想所相融。  相似文献   

8.
南宋浙江由于战争、经济、政治等原因,迁入了大量北方移民,对宋代浙江地区尤其是杭州地区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量移民的迁入使南宋浙江地区纺织技术迅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服饰的奢侈之风。移民带来的北方服饰文化和南方服饰文化发生剧烈冲撞之后,逐渐形成了以南方服饰文化为主同时带有一定北方遗留的新浙江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一、商周至上神的演变:从帝到天帝同一性王国维认为商周之际发生过一次巨变:"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  相似文献   

10.
2月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拟定为一年。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先生等中国国家博物馆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刘川渤 《收藏家》2022,(12):56-63
近几十年来,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已获得学界的关注,其中服饰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容像服饰作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论题,涉及礼仪、政治、宗教、艺术、民俗等诸多方面内容。以往学界对明清祭祖容像的研究关注较少,目前的研究还属于最初的开始阶段,许多学术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以沈从文《〈历代古人像赞〉试探》为理论基点,利用“二重证据法”对明清祭祖容像服饰研究中的问题展开剖析和论述,以探究明清祭祖容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盐亭蒙文通先生,以经学与古史研究知名於时。其治经学也,以经世致用为归,承乃师廖季平之说而更进一步,别开新境。要而言之,约有三端。一曰上古中国文化,有海岱、河洛、江汉三方民族之异,周秦学术因之而判分。二曰两汉经学不同於周秦儒学,一为经生之学,一为儒士之业。三曰秦汉之际新儒家最为卓越,立新法,创新制,旨在民治、平等;贵贱贫富之悬绝,欲一举而夷平之,非孔、孟“从周”之见所能范围。然揆之以孔孟“为兆民”之意,则可谓一脉相承。文通表彰秦汉间新儒家,其意殆在斯乎。“论古之事,原以衡今”;“无事非究古义,亦无事非究将来”;“先哲之术,岂苟为涂泽耳目之具哉”:是谓文通经学研究之结穴。  相似文献   

13.
荥阳三中史地组提问王国维观堂集林林卷十三,鬼方昆夷猃狁考说:“我国古时有一彊梁之外族,其族西自(?)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略中国……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猃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是鬼方、猃狁、昆夷、和匈奴原都是一种人,只是  相似文献   

14.
段婷 《旅游纵览》2022,(20):104-106
畲族在漫长的发展中留下了诸多瑰宝,特别是其服饰,承担了记录和传承畲族文化的重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畲族的服饰文化逐渐淡化,年轻人也不再注重畲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因此,畲族服饰的传承和保护都面临一定的挑战。为了保护畲族服饰文化,江西省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但是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江西畲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入手,首先分析江西畲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然后重点探究江西畲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完善措施,希望可以借此给江西畲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唐初高祖、太宗两朝,在岭南地区的统治是层层管辖的"统府三分格局"。高宗朝乾封年间,岭南的政治地理格局发生巨变,容州、邕州升为都督府,与桂府、广府、交府并立,在此前后,龚州、崖州、驩州等三个都督府罢废,于是原有的"三分格局"瓦解,新的"五府格局"被建立起来。伴随着容府的设置,其附近地区原"蛮獠"之地,纷纷建立州县。而容府地处的容江通道一带,"蛮獠"之乱也逐渐平息,岭南陆上的南北交通大道遂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16.
古代服饰制度中服色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安安 《文博》2003,(3):36-39,49
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古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服饰资源被统治阶级占有,服饰文化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阶级性。即以服装作为区分贵贱、身份等级的工具,形成了依据阶级等级规定相应的服饰制度。  相似文献   

17.
赵连赏 《收藏家》2024,(1):22-29
“复衣冠如唐制”是朱元璋制定明代服饰制度时注重的原则之一,但从明代服饰制度的整体内容观察,其制度内容更多遵循的是“远仿周汉,近仿唐宋”原则,同时,参考辽金元三代服饰制度而制定。本文将以明代帝王礼服中冕服和常服所饰图案为例,说明其内容和使用并非均“如唐制”。  相似文献   

18.
朱弁《曲洧旧闻》云:王荆公为执政,或言其喜食獐脯,其夫人闻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尝择饮食,何忽独嗜此?”因问左右执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是以知之。”复问:“食时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筯处。”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七“国语注” 谓:《国语》之言“高高下下”者二:周大子普谏灵王曰:四岳佐禹:“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 谓不堕高,不堙卑,顺其自然之性也.申胥谏吴王曰:“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 谓台益增而高,池益浚而深,以竭民之力也.语同而意则异.(重点为笔者所加.)是十分确切的.但解释的并不清楚,使人不易理解,其意不同,可从原文看出.  相似文献   

20.
正古代之岭南地区最早是古骆越人的居住地,秦汉后虽然逐渐被纳入中国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版图,但很长时期内,岭南地区依然被地处中原的中央政权视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的"荒蛮之地",被当成贬谪朝廷"罪臣"之地。据不完全统计,仅唐朝,流配、贬谪广东而有史籍可考者便有数百之众,其中"流人"近300人(次),"左降官"近200人,皇亲国戚37人(家),宰相49人(次)。这些贬谪之人中不乏著名文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