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传记在19世纪被盛赞为可以等同于历史,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从聚焦于个人转向重点关注作为历史发展施动者的大众运动和社会经济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学家们开始排斥传记,认为其缺乏严谨的分析和理论的复杂性,过于个人化、轶事化与短视,无助于理解更为宏大的历史进程。然而,在过去40年中,传记写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传记重新恢复了本来的地位。这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性别理论、交叉性理论、再现论等新理论的应用;寻找新的资料来源、尝试不同的叙事手段和加强语境分析等新方法的采用;伴随着以往被视为边缘阶层的群体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历史和传记的主体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文章探讨了传记回归的起源和发展,即现在所称的"新传记"或"传记转向",进而分析其对历史书写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社会的传记著作,都不仅带有其作者的主观动机、个人偏见和独特兴趣,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涵盖和积蕴着个人与该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就前一个层面来说,主要也就是作者对传主的个人态度,正是这一态度,决定了作者对传主的个人褒贬,亦即所谓“一家之言”或“私论”。至于后一层面,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传主生活时代,个人(包括传主)在其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其二,传记作者生活时代、个人(包括作者)在其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由于不同时代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从而同一位传主在不同时代的传记作者笔下,才会有不同的脸谱,才会得到不同的评判。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公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某种意义上对于个人来说,这种社会关系包括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个人自身的种种关系。本文试图从这一视角分析《菊花与刀》中日本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所表现的行为模式,从而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日本民族的国民性及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史料批判、连续性原则和政治观念三方面来探讨德国历史学家西贝尔构建的历史—政治史学观念体系,同时说明这种史学观念不但植根于德意志文化之中,更是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在这一体系中,西贝尔强调现实在认识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号召历史学家投身社会实践,在历史认识和生命实践之间的不断互动中,对历史进程进行不断的重新理解,由此而化解历史的客观性与历史知识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体现出历史学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英雄人物传记通过对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揭示,不但反映出在重大变革时期个人力量对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也让普通人从英雄人物的成长经历、奋斗历程贴近他们生活的时代,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并得到启发。但是,某些英雄人物传记写作采取直线思维,赋予英雄超人般的童年,把英雄人物写得高不可攀,丧失了它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本文就英雄人物传记写作中的这种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不仅在于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在于他们的这种主观努力与客观历史发展的方向相一致,因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从而成为后人仿效的典范。历史上的英雄、伟人一旦变成被仿效的典范,就会成为人们“个人身份的依据”,成为“鼓舞力量”,深深影响其一生。见贤而思齐,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向历史上的“模范”看齐的自觉,汉魏时代,人们以古圣先贤的名字为自己命名,就体现了这种倾向①。历史上的“模范”能给人生以积极的影响,好的英雄人物传记能让人产生“有为者亦若是”的动力,写好英雄人物传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鉴于此,英雄人物传记要起到启迪人、教育人的作用,应该引导人们向英雄学习,而不是盲目崇拜英雄、迷信英雄。这就要求英雄人物传记实事求是地揭示英雄人物的...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围绕历史传记的目的、写法与本质等问题,专业历史学家与红极一时的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在公共领域展开了一场大辩论。除却它所涉及到的政治立场之争外,将之界定为"新史学"还是"历史通俗文学"的讨论,实际上关涉论辩双方对19世纪以来史学功能与书写形式的不同认识,应被视作历史主义危机的表现之一。这场争议虽然因路德维希的个人命运变化、其观点的肤浅性以及反对势力的强大与顽固而不了了之,但在德国史学范式最终告别历史主义后,它获得了被重新解读的契机,并让专业历史学家们再次思考公共历史文化机制合理化的方法及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传记的史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分析西藏历史上曾经大量著述的历史文本,即宗教人物传记。在这类传记中,西藏传统上有其特殊的分类体系和传统写作样本。传记的形式、流传的方式也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传记都有所不同。在西藏,传记在藏传佛教中被看作属于一种文本"传规"(lung-rgyun),具有特别的含义。传记传流方式对于藏族史学影响也很大,以至于传记成为藏族史学著作中数量最多的文本。对于西藏宗教传记的文化特点、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加以全方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藏族文化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作为一部以道德劝谕为写作目的的传记作品,其创作基础却主要是历史叙事,这便使"传记"和"历史"在《名人传》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紧张关系。为应对这种紧张关系,普鲁塔克在写作方法上强调用"传记"引导"历史",通过他所认定的客观历史来记录传主的德性与事迹;而在面对非历史性材料时,他则时常对神话和神话人物进行合理化的历史解释,同时恳请读者抱持宽容的态度接受那些无法解释的神话、传说和人物轶事;此外,在传记的结构方面,他采用了类似现代比较史学若干特征的平行比较的方法。以上这些构成了《名人传》的基本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的真实性亦即客观性,是历史著作撰写的基本原则,对此人们当无异议。从理论上来说,历史的真相只有一种,无论什么样的历史学家只要他们按照历史的真实性原则进行研究和写作,写出的历史真相即作品的内容应该是基本相同的。然而在历史研究和撰写历史论著的实际过程中,相同的历史事件和相同的历史人物,写出的历史研究作品却往往会有不同,乃至截然相反。出现这种现象,也许和研究者违背了研究历史时所秉持的真实性原则有关,不过也不尽然,因  相似文献   

10.
武晋科 《沧桑》2011,(1):262-263
保罗·奥斯特发表于1982年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其文学创作生涯的处女作,这是一部带有后现代性的非典型性传记。文本对于传统传记体这一文学类别具有明显的创新,作者运用全新的时间叙事策略来书写传记。本文运用相关叙事时间理论,从时序、时长、频率三个方面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时间叙述策略分析后认为,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时间叙事技巧去构建文本以及表现后现代语境下对于生命和生存的体悟。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所著《希腊史》是希腊城邦危机时代的产物。这样的历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取舍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色诺芬对西方古典史学的贡献主要有:完成了修昔底德的未竟之作,公元前5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希腊史的主要史料,主要是有赖于色诺芬的记载而流传下来;对经济史、政治史、战争史、社会生活史等均有独到的分析和阐述;在史书编撰体例方面,特别是对于传记体史书,具有开创性贡献;对西方历史文学及军事文学也有重要贡献。当然,色诺芬史学也确有其不足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儒学热”的冷思考陈友冰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纪元”不过是一种记录史事的符号,世纪的更替,不一定就意味着社会历史的巨大更叠和飞跃。但对于政治家和思想家来说,世纪之交往往会成为某种标志,某个分水岭。他们一般都会借此对过去作一番总结或清算,对未来作一番规划...  相似文献   

13.
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历史编纂学中对历史的分期有自然的或技术性的分期与理论性的分期两种。中国和西方传统时代的历史学家都不注重运用历史的理论分期来编纂历史。对理论化的历史分期的热情是启蒙时代以来社会、自然和历史观念变化所激发起来的,对于中国历史学家说来是外来的。凡理论化的历史分期,其理论的根据都远远超出历史学之外,所以对于历史编纂学来说是无法从理论角度判断的,而只能从其对历史编纂学的实际产生怎样的作用来判断。任何理论模式都具有主观性。所以理论性的历史分期对于历史编纂学说来是假说、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齐白石的行事方式,有时如其绘画或篆刻,不拘一格。譬如,他想让人写传记了,首先想到的人选,居然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今天读书人大都知道,胡适是大忙人,讲学及个人研究写作任务颇多,还整天忙着关心政治、编辑刊物,甚至乐意为人证婚等等,他的几部作品,最终都是以"半部"搁置,惹得后来者议论纷纭。此外,胡适虽然常常提倡各人来写传记,可他给人写的传记,譬如《丁文江的传记》等,就并不成功。他与齐白石并不  相似文献   

15.
伏尔泰是欧洲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写了那么多历史名人传记,所以也可算是个历史学家。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通才”、“杂家”。他的传记作者安德烈·莫鲁阿说:“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他的心保存在国家图书馆里,直到今日。” 伏尔泰关于历史方面的书大多是传记,  相似文献   

16.
毕飞宇是一位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作家。评论家们对其小说采用了多样的视角进行考察评论,多有收获。本文所探讨的,是毕飞宇以20世纪80、90年代的当代人为关注点创作的小说的自我拯救模式。这种模式是对个体命运的严肃思考,拒绝了欲望的迷惑,坚持从深层次凝视人性的困境,又让人们看到了个体的力量和人性的高贵。这种模式的当下意义在于,面对个性化和欲望化写作的泛滥局面以及对于人性的冲动所包含的各种可能的方向时,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应该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清醒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启蒙时期德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受社会背景、个人遭际、法国启蒙思想及康德历史哲学等因素影响,席勒形成了自己对待人类社会进步自由的历史观、世界史观以及对待历史学科的其它观点;席勒从自身历史观出发进行了大量的历史剧创作,最终成为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界比较研究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与苏维托尼乌斯的《罗马十二帝王传》,尤其是在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文化背景之下讨论二者的联系。其实这两部作品在史源限定原则上存在重大差异,尽管借鉴古代传记依类叙事结构的写作原则,艾因哈德引入亲身见闻作为史源限定原则,不仅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叙事权威和可信度,而且还将神似与形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艾因哈德复兴了拉丁文君王传记之后,继起的类似传记则转而采纳了编年体例,从而强化传记的叙事与形似色彩,而淡化其神似色彩。中古拉丁君王传记也就具备了独特的写作体裁。  相似文献   

19.
塔西佗以传统“年代记”体裁写作自奥古斯都到图密善统治时期的历史。他的历史探讨最深刻的人性与政治的关系,以此论证元首政体的好坏与统治者品性之间的联系。塔西佗的政治生涯大部分在图密善时代度过,在图拉真统治时期开始写作历史。图密善的暴政使他对历史写作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而暴政带来的影响使他希望通过历史写作给贵族阶层提供政治教诲,培育政治上的审慎美德,以便服务于国家。历史写作上的谨慎和提供教诲的愿望,使他放弃了当时流行的皇帝传记体裁而选择传统“年代记”体裁。尽管“年代记”与皇帝传记一样,都把皇帝作为叙述中心,但塔西佗研究的重点是皇帝的统治技巧、计谋和贵族阶层对此的回应,这种叙述体裁的选择因而也是其写作意图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发表在《中国藏学》1998年第三期上孙林和张月芬的文章,是他们正在进行的藏族史学史研究的一个专题。史学史体系一般包括分类体系和写作体系。藏族传统史学的分类体系可以概括为三大类:1、教法史,2、王统史、3、个人传记。藏族史学的这种分类原则应当说在吐蕃时期就已出现,到公元14世纪时候则已成为所有史学家遵循的标准。14世纪是藏族史学成熟的时期这一阶段,史学著作已具有较完整的系统性并有着共同遵循的写作规范;史学家的观念也有了一定的"人文"倾向,这个时期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著作,如《布敦教法史》、《红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