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隋代开皇年铭鎏金铜造像数件,现分别介绍如下。 1.开皇二年张万通造像单身坐像,通高14、像高3.9厘米。佛高髻,面丰圓,披广袖通肩袈裟,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束腰四足高方座上。后有举身舟形大背光,背光上阴刻莲瓣纹头光及身光,外圈饰阴刻火焰纹(图一)。方座的左、右侧及后面刻铭38字:"开皇二年正月八日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西昌市西郊一户农民在翻修旧房时,发现早年砌入房基的一块元代梵文石碑。碑质为当地红砂岩,高58、宽42、厚8厘米。从碑石的上下插榫看,此碑原有碑额和碑座,现在仅存碑身,左上角略残。碑两面磨平雕刻佛像和文字。正面上部方线框内以细线阴刻坐佛像一尊。佛着圆领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后有头光和身光,带座通高26厘米。右侧刻阴文直书"南  相似文献   

3.
1986年,榆林地区文管会征集到南朝刘宋时期鎏金铜佛像一尊,通高16. 3、宽7. 7厘米,重470克。高肉警,躯体清瘦,身着通肩衣、下束腰,双腿曲垂作舒相座式,左手抚左膝,右臂屈肘,右手施无畏印,脚踩覆莲座,下连四足方床,背饰园环形头光,桃形大背光,周饰火焰纹。造像雕法拙朴,衣纹形式化(图一:1)背部阴刻铭文,全文如下: “景平元年正月十四日,佛弟子王世成敬造弥勒像一躯、为亡过父母,现存夫妻、为四恩六道、法界众生但升妙果”(图一:2.图二)  相似文献   

4.
1978年1月上旬,新乡市博物馆从新乡市废旧品公司购得一件北魏铜造像。造像全高31厘米,佛像连座高20厘米,佛像高9.5厘米。造像为弥勒说法,高螺髻,大耳,面目清癯。宽衣,衣领作长环状裸于胸前。右手前伸,左手下垂,作"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下衣褶纹垂千须弥座前。须弥座下为一方形四足座。佛背光作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收藏了一批时代较早的出土铜造像,其中17件有发愿文或纪年铭文,时代由北魏至隋。最早为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像,最晚为隋仁寿二年(603年)像。现分别介绍如下。 1.北魏太和年间韩位造像铜鎏金释迦、多宝并坐像。座足、背光残断,已修复。通高14.1、宽6.1厘米,重133.6克。造像通体鎏金,两佛形象基本相同,肉髻,脸型长方,眉目清秀,头后部有五重同心圆头光,下有身光。上身穿圆领通肩大衣,衣纹细密,袖褶刻向下弧线,胸部则作向上斜弧线。双  相似文献   

6.
广惠寺位于河北正定县城内南门里,华塔是寺内现在惟一的建筑遗存,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华塔又名多宝塔,亦名花塔。据记载塔高十三丈五尺,主塔四层,居正中;底层四隅面各置一六角攒尖顶式小塔,与主塔相连。在主塔的第三层塔心室内,保存有唐代二尊白石佛坐像。现将二像介绍如下。塔心室为八角形,南面辟门,依北墙砖砌一佛坛,长3 06、宽1 3、高0 39米,占据塔心室近半。二佛像坐北面南,并排供奉于两个束腰佛座上(图二)。二佛像汉白玉石质,造型基本相同,其头与右臂皆失,左手、右足残损。佛体态壮硕,肩宽平,颈部…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21,(6)
正2020年11月30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了一尊明代铜镀金佛像,(1)它以造型独特、工艺精美、体量高大、品相完好引起了佛像收藏爱好者和学术界的特别关注。这尊佛像为明代中原地区造像,但其造型样式非常独特和罕见,两手均伸展于胸前结印,佛名难以遽断,佳士得出版的图录命名为"鎏金铜宝冠佛坐像",显然有宽泛之嫌。笔者认为,此像具体名称应为卢舍那佛,是佛教《华严经》宣称的莲花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大乘佛教崇奉的"三身佛"中的报身佛。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金申 《文物》1995,(12)
《文物》1995年第1期发表的《记榆林发现的刘宋金铜佛像》文(以下简称《记榆林佛像》),介绍了一件被认为是南北朝时南朝宋的金铜佛造像。笔者据所刊出佛像照片的形制和发愿文,并结合近年发现的两件同类型伪造佛像分析,此件属款景平元年(423年)的王世成造弥勒铜像亦应为近代的伪品。理由如下。 1.关于单尊的弥勒倚坐像榆林景平佛像据发愿文可知为弥勒,呈倚坐姿(普跏趺坐)。弥勒像从十六国时期即多见于石窟的雕塑和壁画上。但从目前石  相似文献   

9.
山东诸城出土北朝铜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岗 《文物》1986,(11)
1978年5月,山东省诸城县林家村镇青云村农民在村内取土时,于距地表深1米处发现一陶罐,内藏铜造像6件,铜狮1件。现简介如下。 1.太和十四年(490年)造像为单身立佛像(图版捌:1)。通高11、像高6厘米。佛高髫,长面,着通肩大衣,手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一圆座上。座下为四足床。佛身后有舟形火焰纹背光。背光后刻铭文"太和十四年益□□□为二□□身修一躯□□□"(图一)。 2.太和廿年(496年)王女明造像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乾隆三十五年铜造佛像 承德外八庙管理处收藏一尊工艺精湛的铜鎏金佛像(照1),通高21cm,重1250g,保存完好。 此尊佛像名称为无量寿佛,是梵文“阿弥陀佛”的意译,寓意年寿可同天地共存,所以称无量寿佛。佛像头戴宝冠,神态慈祥,表现出了佛教显宗造像的特点。饰耳环、项链、璎珞、臂钏、手镯;袒右肩袈裟,双手叠置足上,称“定印式”,即思惟修行;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结跏趺寓意静坐敛心、上息杂念。佛像在火焰背光须弥座的衬托下,给人以安然稳定之感。  相似文献   

11.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件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石造像。其造型古朴凝重,粗犷浑厚。1993年9月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一级文物。造像用灰砂岩雕凿而成,背光及佛像右膝残缺。通高241厘米。佛像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基座上,高153厘米。体态健硕,颈项粗短,头部稍前倾,磨光肉髻,面相方圆,额际宽平,两耳垂肩。面部虽磨损,但仍可看出其双目俯视,鼻翼宽丰,嘴角微翘,略带笑意。身着通肩袈裟,质地轻薄,紧贴身躯。衣纹为线刻,较流畅。胸前褶襞偏垂右侧,双臂及腿部褶襞作平行弧线,左右基本对称。衣下缘掩双膝,足不外露。双手置于…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宝丰县连续出土了数十件自南北朝至唐代的铜质造像,介绍于下: 一、北齐“河清二年”铜造像(图一)。这件铜造像出土于县城西郊,是城关西街群众郭宝军挖土时发现并献交。造像全高7.5厘米,重28克。为带有背光的结跏趺坐像。造像半浮雕,肉髻高突,面孔窄长,高鼻深目。佛像无衣着表示,上体椭圆形,两侧作节链状组成,每侧各四节似膊下垂。像后有类火焰状尖眉形背光,刻画潦草简单。佛像坐于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清水县藏有北魏“太和八年”纪年铭文的释迦牟尼铜造像一尊,不仅雕塑工艺精美,人物造型生动,而且具有非常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风格。铜造像以高浮雕、浮雕兼阴刻等技法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制成。正面的释迦牟尼佛身着通肩袈裟,袈裟上有阴刻“U”形细绳样衣纹,结跏跌坐于方形台座上,禅定印。佛顶上发髻为波浪起伏的卷发,面容清秀文雅,鼻梁高直修挺,眉毛弯曲如新月,神态安详,仿佛在沉思之中。佛身周围浮雕兼阴线刻七佛,均结跏跌坐于覆莲座上,禅定印。而倒“凹”字形底座空档两侧则是两身男、女供养人。造像背面龛楣内上方刻三佛,均着通肩袈裟,结跏跌坐于覆莲座上。三佛下方刻二菩萨相向而立,均高发髻,面庞浑圆丰满,袒上身,戴项圈及交叉缨络,下着裙,佩巾自双肩绕臂下垂。外周为火焰纹。从以上佛和菩萨的主要造型特征可以看出其十分明显的犍陀罗风格,尤其是释迦牟尼佛的发髻、眉毛、鼻梁及衣着纹饰,还有二菩萨的高髻、印度人面形及衣着打扮都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是,任何外来艺术形式如果不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或不被本土艺术家所接受,必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就开始按照本土文化意识改造外来艺术,最终取而代之。清水铜造像主佛...  相似文献   

14.
卵石刻佛像     
卵石刻佛像,1985年5月28日,在新疆库车县苏巴什古城昭怙厘大寺南20多公里的库车河河床西岸被发现。卵石呈椭圆形,长径24厘米,短径19厘米,最大厚度9厘米,下部略大,其上随形刻一佛像,跏趺坐于莲台。这是吐蕃人在9世纪中叶占驻库车时的藏传密教三十五佛中的华吉祥佛。华吉祥佛即《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所列诸佛中的第24尊。佛像偏袒,右手侧出,掌心向外,拇指曲压手心,施无畏印;左手于胸,手心向上,拇指与食指似掐一布帛。佛像头顶下大上小两肉髻,髻上作髻,眉间白毫如豆,嘴额已毁,有头光、背光双层光环,灵…  相似文献   

15.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佛像藏品中,有一尊祖师像极为引入注目(图版四)。此像高34厘米,为红铜片拍打而成,外表鎏金。祖师右手施说法印,左手施禅定印,跏趺坐于三层座垫之上,面容清癯,皱纹满布,慈颜含笑,双耳直立,一副饱经沧桑但意志坚定的睿智老者形象。肥大的袈裟裹住全身,下摆垂落于座垫之上,线条流畅生动。从其面部表情的栩栩如生以及内在气质的强烈感染力上可以找到15世纪以来典型的西藏风格祖师像模式,但是从一些工艺特点,如  相似文献   

16.
邢合姜石椁墓出土于山西大同,因石椁周身四壁画满佛像成为“孤例”。石椁北壁“二佛并坐”图像体现出北魏的法华信仰,石椁南壁“七身坐佛”尊格属性为十方分身诸佛,起到“灭罪”、“增福”的作用。受佛教影响,北魏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葬制有佛教的火葬元素,且有七七斋、百日斋等斋祭活动。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发现的淳化元宝金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年春,佛教圣地五台山修塔时挖出一批淳化佛像金钱。每枚重12克左右。钱质黄金,成色一般在90%以上。正面钱文为行书“淳化元宝”,背面铸有左立、右坐两尊佛像,像下均有莲花座;背缘正上方有砸印一、二、三、四和无戳号者共五种。钱径2.4,厚0.12,穿径0.5厘米。佛像铸造精巧,立体形隆起0.2厘米,头部五官清晰可见,躯体栩栩如生,坐佛背后有佛光屏,立像为韦驮,手持如意。  相似文献   

18.
何志国 《中原文物》2023,(6):122-131
我国发现汉晋佛陀像超过130例,主要特征是:东汉佛像施无畏印,吴晋佛像施禅定印。咸阳青铜立佛左、右手均握衣角和袈裟形态与东汉佛像图像志特征不符,其肉髻有孔、细长眼、右撇式袈裟衣纹、莲座莲瓣扁平肥大均为十六国时期特征。咸阳青铜佛板二佛并坐的图像结构与释迦多宝佛相似,最早见于西晋竺法护所译《正法华经》,现存最早释迦多宝佛图像为十六国晚期。咸阳两尊十六国时期青铜佛像为后世混入东汉晚期M3015中。对于被盗后出土与墓葬时代特点不符的文物年代判断应当谨慎。  相似文献   

19.
《临淮王像碑》通高444、宽160、厚19厘米。青石质,原碑座已佚,现有碑座为后配(图一)。碑首作半圆形,高129厘米,以高浮雕技法刻两条俯首盘旋的巨龙,中题阳文篆书“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3行12字(图二、三),字径17厘米,中有界格,题额两侧各有一小佛像。碑的正文为隶书,29行,满行58字,原文共1635字。现存1500字(图四、五)。碑阴刻“龙兴之寺”四个大字,字径67厘米,正书,原系唐代李邕书青州龙兴寺寺额,金皇  相似文献   

20.
乐山麻浩、柿子湾崖墓佛像年代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乐山麻浩、柿子湾崖墓佛像在1940年、1955年先后被发现报道以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视之为我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论著颇多。其年代,多指为东汉或东汉晚期、但未作较为详尽的考订。本文根据近年来乐山城郊崖墓调查资料,对两墓佛像的年代作一探讨。 麻浩、柿子湾佛像之特征 麻浩佛像在1942年公开发表,作者描述说:“高一尺,着僧衣,结跏跌坐,头现佛光,右手举降魔印,左手执一佛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