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因为生产力低下,灾害、战争频发,粮食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饿死人的事情屡屡发生,"民以食为天",所以历代统治者都视粮食安全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而大清统治者,对此更为重视。曾经的热播电视剧《天下粮仓》就是围绕乾隆年间的粮食生产和国粮储备这"第一紧要大事"而展开剧情的。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从古自今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同样作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隋王朝很早就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本文通过隋王朝关于粮食安全举措入手,以史为鉴,以期对当今粮食问题改革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粮食来计算18亿亩耕地,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算一算全国要生产多少牙膏、多少鞋子,那你就搞计划经济得了2008年12月24日上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主持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学术成果发布会上,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发布了3项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安全性度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粮食安全问题是当前政府与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及快速增长的经济使维系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及质量发生剧烈变化,区域的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文章对该区粮食生产与土地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近50年的粮食波动系数,通过预测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产量与消费状况,进一步对该区域粮食安全性进行度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缺口将逐年变大,粮食安全状况越来越差,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实现区域粮食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立国之本。共和国的"大管家"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粮食问题,在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期间,他辛勤操劳,呕心沥血地领导和主持制定了粮食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使国家和人民渡过了难关。请看《情系共和国粮食安全的周恩来》一文。  相似文献   

6.
段霄芸 《文物天地》2020,(4):114-116
一北宋经济发展环境北宋结束了前朝兵荒马乱以及国家土地的割裂状况,人们生活得到了稳定。与此同时,宋代统治者颁布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提高商人地位,保护商人利益。经过统治者的政策扶持,商业大有起色,手工业以及农业都得到更深入的开展。宋代商业活动繁荣,如张泽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可见。  相似文献   

7.
公元485年(孝文帝太和九年),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李安世的建议,于十月丁未下了均田诏:“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均田制的具体内容,《魏书·食货志》有详细记载,文繁不录。现就其内容与性质,作一粗浅分析。第一,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封建国有土地授受制度。均田制首先是在国有土地上实行的。当时北魏政府所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正是均田制得以颁行的物质基础。当时的北魏社会存在着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战乱、国家赋役的驱迫以及自然灾害的袭击等原因,又有大批的农民与土地分离。北魏统治者为了榨取更多的租税,就必须解决这一矛盾,即必须把农民束缚于土地上。颁布均田制的根本目的亦正在此。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敦煌莫高窟内藏有很多诸如《史记》、《汉书》之类的史籍抄本。我们认为这些史籍的传抄和唐代的科举考试有关。唐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在前代政治的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大部分帝王都喜读史书。统治者重视史书的教化作用,不可能不在科举考试中体现出他们的人才培育意图来。早在贞观八年,唐太宗就曾"诏进士试读一部经史"。开元二十五年(737)二月,因为不满当时进士、明经不通史书、不务时政,唐玄宗敕告有司曰: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是关乎治国理政和国民生计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历史、现实和理论三重逻辑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从坚守耕地红线、正确处理国内自给与适度进口的关系、培育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与节粮储粮等方面,就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有着丰富内涵的国家粮食安全观。习近平国家粮食安全观是中国共产党粮食安全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不仅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贡献了理论智慧。  相似文献   

10.
虚拟耕地是指从具体农产品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耕地资源消耗,有了这样一个概念,作为一种不可移易的资源的耕地就可以虚拟地依存于具体农产品的贸易中,并成为一种可以在地区或国际间进行流动和贸易的虚拟资源。对1980~2004年中国虚拟耕地及其贸易量的分析表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粮食虚拟进口耕地和出口耕地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都较小;目前中国虚拟耕地贸易最重要的主体已经由粮食让位于油料,影响虚拟耕地数量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粮食安全而是生活质量,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政治性决定了粮食的战略产品性质,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但中国应该动态把握耕地的有机调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很重视本国的仓储建设,而粮食储备又是仓储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本文仅就清入关前粮食的贮存方式、统治者对仓储建设的管理以及仓储对于备荒、救荒的作用做以探析,以求更加明晰地了解仓储制度在清入关前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治区粮食局为编纂《粮食志》积累资料,特作出关于建立《粮食工作大事日志》制度的决定。规定自1984年1月1日起要求局领导、各处、室和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根据各自的工作和业务范围完整地记载好“日志”,每月交《粮食志》编纂室一次,年终后编写全年“粮食工作大事记”。 决定并就“大事日志”的内容作了如下规定:  相似文献   

13.
《湖南文史》2012,(4):36-37
《诗》、“礼记》、《孟子》等先秦文献中,都曾用“父母”来指称统治者,甚至是国君。汉代曾出现了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  相似文献   

14.
庄园遗迹     
翻开最新版的《日喀则粮食志》,其中一句话引起我们的注意:“粮食业也为地区的文物保护作出了贡献。”——正是因为年楚河谷历来有“粮仓”之用,这里的大批粮食需要宽敞的库房来储存,而普通藏民家中并没有这样的空间,于是在那些特殊而动乱的年代里,年楚河谷里的庄园、寺庙等古老建筑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也就得以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15.
《申洪之墓志》中出现的高郁突,系天兴元年(398年)被拓跋珪从中山迁徙至平城地区的高句丽移民.拓跋珪将高郁突等高句丽移民安置于繁畤,即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边耀乡一带,分地定居,计口授田,配以牛耕等生产工具,发展农业生产.北魏统治者根据高句丽原有组织形式,利用高句丽贵族阶层来协助管理移民群体,并给予贵族阶层土地封赏、赐姓易名等优待政策.  相似文献   

16.
《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质疑杨瑞华刘尧汉先生的《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以下简称《新证》),原载《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论文发表以来,为史学界瞩目。此文已收入刘尧汉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文集》)①。近...  相似文献   

17.
唐宏程 《攀登》2013,(1):97-101
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商品。青海省是一个长期缺粮的省份,粮食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建立和完善青海省现代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对全省粮食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 2 0 0 1年 5月 1日起 ,全国各省区同时停止办理《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和《农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手续。至此 ,伴随全国人民走过近 50年风雨历程的“粮食关系”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光荣“退休”。粮食关系是我国自 1 953年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管理体制以来的产物 ,它的退出标志着统购统销管理体制已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对于许多人来说 ,并不很了解粮食统购统销体制近 50年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更无法全面了解历朝历代在新疆的粮食工作的具体情况。近日出版的《新疆通志…  相似文献   

19.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对土地制度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革,即颁行均田制。这一制度对后世的土地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长期关注。围绕“均田制”,北魏统治者对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三长制”。关于均田制确立的时间,因其与三长制密切相连,而史书上记载又颇有出入。《魏书·高祖纪》和同书《李安世传》中记载有矛盾,对此学术界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遍检相关史籍,试图说明均田在前,立三长是为了“检校户口”,为均田服务。一《魏书·高祖纪》记载:“太和九年冬十月丁未…  相似文献   

2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世居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共同建设家园,共同反抗历代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开发黔东南,建设黔东南,促进黔东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历史进程和现状,在新编《黔东南地方志》中得到了全面、系统、真实的反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是一部多卷集成的新型志书,共分47卷,各卷独立成志。经过十年艰辛的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编写审稿,现已出版了《地理志》、《金融志》、刷电志》、《财政志》、《审计志》、《林业志》、《供销合作志》、《档案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