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夏 《神州》2020,(5):71-71
古典名著《山海经》自问世便以“奇”著称,其中古汉语语法现象更是值得深究。本文将以全书的“是”字为研究中心,归纳分析其词性与语法作用,体会古著中的语法特色。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一书在尝试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的创作中,充分照顾了汉语的实际特点,揭示了古汉语的内在规律。本文从该书的"静字"一章入手分析,证明马氏的成果没有脱离汉语的语言法特点。  相似文献   

3.
韩美林 《神州》2020,(4):81-82
《史记》中“所”字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汉语研究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古代中的语法现象应用范围较广,本文将围绕《史记》中“所”字的研究进行阐述,分别从指示代词、助词、其它词性以及结构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旨在为日后研究“所”字的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字在古汉语中作介词被视为常态,但作名词用,往往被历来学者所忽略,导致语言解释中的诸多错误。本文主要通过对《孟子》书中“无以”的分析。兼及其它语言材料,证明了“以”的名词用法,并对古汉语语法学界所谓传统的“无以”、“有以”结构提出了质疑。本文认为,名词“以”来源于介词“以”,但这种变化,不是由于词义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因为“语法因素”造成的词语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经传释词》是清代用训诂的方法来研究古汉语虚词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影响深远。但是由于时代及其他局限,此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本文列举了《经传释词》中的一些训解错误,涉及虚词“与”“於”“焉”“欤”“邪”“也”“若”“然”“是”9个,及虚词连文结构“然且”,分析了其致误之由,并给予了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曾抗 《古籍研究》2000,(1):69-70
在《诗经》中,一首诗各章之间语句叠复,或一句、或数句的句式相同,字不变,或句式相同而字略异,但各章内容却大致相同,这就是诗歌理论所称的“套语”,或称为复叠。《诗经》特别是《国风》中的许多篇章经常出现这一语法修辞情形,可看作是《诗经》艺术创作上的一个显特点。荷马  相似文献   

7.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也是《庄子》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灵活复杂。弄清“之”字的动词用法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翻译,对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及《庄子》一书的文本内容、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通行的有关《庄子》一书的各种注本中,某些“之”字的用法及翻译提出质疑,以期见教于大方之家。同时提出用古人观念还原辨析古人的语言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字典》2010年第二版“歇”字,音项(二)据《广韵》“徂感切”作“zan”,释义作“切断的菖蒲根,可佐食,也可人药”,并引广益本《玉篇》“欢”字材料判断“疑‘歇’释菖蒲殖,误”。  相似文献   

9.
“通”是一个常用的训诘术语.前人对它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本以《广雅疏证》作为突破口,考察统计了“通”在该书的使用分布情况.分析了它的含义.发现“通”除可能指同源词外.还可能指通假字、异体字、联绵词或名物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等。理解时只能从字而意思切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刘信芳 《江汉考古》2002,(2):78-80,84
本文认为楚简《诗论》的整理者对1号简“文”字、4号简“豫”等字、4号简“戚眷”、8号简“危”字、8号简“同”字、9号简“病”字、9号简“华”字、16号简“独”字、16号简“蓠”字、16号简“其”字、20号简“触”字的考释不准确,并提出了新的解释。对这些字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诗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飞 《文物春秋》2022,(3):33-36
清华简《祭公》《邦家处位》中均有“■”字,学者多从整理者将该字读为“袭”。将《祭公》简文与今本《逸周书·祭公》进行对校,并结合古人的表达习惯,《祭公》中的“■”应读为“及”,训为“追”,与今本《逸周书·祭公》对应的“追”是同义替代的关系,“及学于文武之曼德”意为追随效仿文王、武王的美德。《邦家处位》中的“■”也应读为“及”,训为“至”,“恩宠不及”意为恩宠不至。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字的训诂,历来众说纷纭。但近年来不少有关“冓”字字形的古文字资料和上孔子诗论》的出土,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线索。从《诗经·墙有茨》形成时代“冓”字字形构造出发,结合上博简《孔子诗论》关于诗义的论述,可以判断“冓”字确应为“室”义。  相似文献   

13.
《左传》中“启”字多次出现,学者一般以“开启”等义来解释,但在一些句子里释为“开启”则扦格不通。杨树达先生曾指出,金文中的“启”字可训为“助”。本文对《左传》中68例“启”字的用法加以全面考查,认为其中9例若训为“助佑”.则文义畅达,较旧释为胜,也证明杨先生的观点可从。  相似文献   

14.
《文史天地》2008,(12):71-71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 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相似文献   

15.
《诗经·节南山》中的“节”字,毛传解释为“高峻貌”,此说被后世各家接受。近出上博楚竹书诗论第八简该诗名为“即南山”,但从字形、字义、语法和韩诗旁证等方面加以考证,该诗为“即南山”较妥,“即”为临近之意。  相似文献   

16.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是一部曾获中国辞书奖一等奖而流布极广的字典,但其中却有不少失误。本对其引失误作了勘正。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载张旭束先生《“迦沙”非陨铁》,认为《汉语大词典》将“迦沙”一词释为陨铁是错误的。有关“迦沙”的记载,见於《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诸书,均作“天每雨铁,收而用之”。此处之“雨”(yù),意思是像雨一样降落,非指下雨。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常见,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描述蜀道开通的艰难不易时,曾这样写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句中“石栈”一词作何解,查《辞源》注为:“于山险之地,凿石架木为路。”同书在释“栈道”时又说:“在险绝的地方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牛济 《陕西史志》2004,(5):56-57
由胡耀邦题签、屈武作序的《于右任诗词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辑录杨博)是新中国30余年来大陆第一次出版的于右任诗词集。序言中称:“在编辑这本诗词集的过程中,出版社的同志依据各种版本对原进行了仔细的校勘和加标点”等工作,“是一本有自己特色的书”。笔因从事张季鸾专题研究的缘故,曾翻阅该书中于右任贻赠张季鸾的两首诗词,却意外地发现其中所辑录的这两首诗词都出现了谬误。  相似文献   

20.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温庭筠传》载:“温庭筠,赋……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日,由是累年不第。”为是。太原人,本名岐,字飞卿……苦心砚席,尤长于诗公卿无赖子裴诚、令狐缟之徒,相与藕饮,酣醉终按:《新唐书》卷九十一《温庭筠传》亦载此事,“裴诚令狐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