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莲花洞记     
黔环处皆山,无山无洞,无洞不奇,雅好名胜者,靡不以黔中无佳山水,而唯洞是求。去岁,军次安顺,闻任使志清谈,凡洞无充足阳光,清洁流水,及干燥路径者,不为上选。余素有烟霞癖,每遇有足称之胜,虽冒酷暑,犯霜露,无不以浏览为快。去夏,奉命绥靖黔西。公余,辄驾轻车,策怒马,踪迹所至,石穴为穷。得证任使之言,确有至理,而真能具此三者之佳洞,迄不多觏。  相似文献   

2.
余吉 《古今谈》2010,(1):22-23
画有初观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审之而无天趣者,为下品。视见为佳,久视也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谛视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笔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黄宾虹  相似文献   

3.
整编法令依韩非之所言,法令者“檃栝之道”也。何谓檃栝之道?即不直者使之直、不圆者使之圆之谓。匠人则之,而有箭与轮之用。管理众人之事而无法令,犹治箭、轮者而无檃栝,此为必不可能之事。故法令与政治相需相求,不可或分。不过檃栝有能用的、有不能用的,求直圆于不能用的檃栝,不唯不可得,可能将原有的材料还给毁坏了。  相似文献   

4.
现代方志学家王葆心先生针对清代学者戴震说的“沿革定而上考往古乃始无惑”的片面看法曾予否定,说“作志者不可执旧日沿革之说,更不加以研究而考沿革。据古地志,尤须证以本地之名,求其变迁,方有新发明。”笔者赞成此看法,并在实践中以此为指导,确实获得若干“新发明”。  相似文献   

5.
“人间仙境唯普陀”文/袁云泛舟东海,遥望莲花洋中的普陀山,宛如蟠龙嬉珠,雄踞在万顷碧波之上。山上奇峰叠翠,幽洞通天,山周洪波浩森,云烟缭绕。诚如诗云:"祖国名山算来多,悬天披海别处无,奇哉四周环翠玉,人间仙境唯普陀。"普陀山素有"海山第一"之美誉。它...  相似文献   

6.
对《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现行一切《论语》版本,都一无例外地断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许多批孔者便以此为孔子视“民”为群氓之依据,对孔子作无数“严肃”、“认真”的批判。且不言以一语概一人之为是否有妥,但论是种断读是否唯一正确。对是种断读,前人曾有疑之者。清代刘宝楠疑  相似文献   

7.
凤栖洞     
凤栖洞,位于阳新县西南部,坐落在富水镇石角村之南的小宝陀山(亦名下琴山)西南麓,因崖顶有一石酷似栖息之风而得名。明成化七年(公元1472年),巡接监察御史王宾游历此洞时,认为“凤栖乎竹,未闻栖乎崖,类石名崖,殊无意义”,见此洞“白云吞吐无间朝暮”,遂更名为“白云洞”,并大书三字悬于洞口。附近乡民闻此言,唯恐石凤他飞,便漫山遍野广植鸟啼竹,仍呼“凤栖洞”而不呼“白云洞”。凤栖洞为石灰岩溶洞,深速异常,莫究底蕴。已探明的前四重,长约20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空间约1.6万立方米。洞内钟乳凝结,类人状物,百…  相似文献   

8.
国清寺创自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为佛教天台宗之根本道场,1300余年来,名僧辈出。但欲详绎其人其事,则十难获一。正如幽溪传灯大师所说:“高而不名者,既潜光而费闻,名而不高者,又寡德而不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清寺蕴光法师曾应寺主可兴法师之命,撰成《国清高僧传》一册,入传之人,自智者大师至于谛闲大师,其中多传灯诸祖,或云水高僧。然于历任住持,惜无系统之述,诚为遗憾。本文试对国清寺历任住持进行  相似文献   

9.
与黄兴周道腴等为同学先君子幼而颖悟,读书辄冠其曹。一日,先祖李之出游,遇一善相者,指先君子而语先祖曰:“是儿聪颖异常,将来必能建功立业,名满天下,可惜无封侯食肉相,只合退隐山林终老耳”。先祖一笑置之,厥后其言果验。先君子幼受庭训策勉,勤奋向学,乡党戚友,皆以大器期之。年十八为邑库生,旋食憾。及先祖逝世,家道中落,赖膏火以自给。会张文襄公之洞总督两湖,创两湖书院以训秀士,先君子蒙取录为优异生。当时同班者为黄克强(兴)、周道腴(震防),而何雪竹(成浚)则为后一班之同学。黄克强与先君子最投契,时清廷政…  相似文献   

10.
一、“靖康恥”本是可以避免的关于“靖南恥”,王夫之在在《宋论》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宋即此时,抑岂果无可借以自振者乎?以财赋言,徽宗虽侈,未至如杨广之用若泥沙也。尽天下之所输,以捍蔽一方者,自有余力。以兵力言,他日两河之众,村为屯、里为寨者,至于飘泊江南,犹堪厚用。……以将相言,宗汝霖固陶侃之流匹也;张孝纯张叔夜刘子羽张浚赵鼎俱已在位,而才志可征;刘张韩岳,或已试戎行,或崛起草泽,而勇略已著。用之斯效,求之斯至,非无才也。有财而不知所施,有兵而不知所用,无他,惟不知人而任之,而宋之亡无往而不亡矣!”  相似文献   

11.
张良强 《江淮文史》2022,(6):101-108
<正>《陶庵梦忆》卷一有《濮仲谦雕刻》,文曰: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相似文献   

12.
简略地说就是揣摩当权者的心思,说他想说而他自己不便于说的话;做他想做而他自己不便于亲自做的事。有的辞书注“承望”为“料到”,有点意思,但太简单,不足以概括古人说这个词的全意,故以“承望者现象”名之。  相似文献   

13.
管峻作品     
正夫天下有大勇者,智不能测,刚不能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朕加之而不怒,此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所怀者何?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民族危急,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敌而求大同。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陨后无名。铭曰:呜呼!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兮精魄,安兮英灵。长河  相似文献   

14.
<正> 班固是名彪千古的史家,媲美司马迁。范晔撰《后汉书》,称道司马迁,说是“文直而事核”,称道班固,则是“文瞻而事详”。可谓是相伯仲了。范晔还说:“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瞻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这样的称道备至,也只有像班固这样的史学家才足以当之。  相似文献   

15.
布达拉宫     
《文物》1975,(9)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西隅,依山而建,共十三层。清代有人这样描写过布达拉宫的景色: 铁围周乎百里,城郭天然。藏布(即大江)衍功德之水,机楮(即拉萨河)涌智慧之泉。池映禄康插木(即龙王塘,布达拉山后园林)于后,峰拥磨盘笔洞(即格萨王庙山和药王山)于前。普陀中突,布达名焉。……背山起阁,东望云天。鸟革翚飞,范金作瓦;莲花地涌,罘铁为帘。丰冠山之层碉,奥转螺之架阁,浩劫盘空,埤堄错落,路转千  相似文献   

16.
题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须题也。不题,则画史矣。然画以题为佳,而题之佳否,往往得失与画相关。如美人点妆,唇朱眉黛,一有不合,反不如淡姿素质之为得也。故画亦常有因题而见累者。是则题不可以不讲求矣。自来著述,题画之作间或有闻,而题画之讲求则阙如焉。盖其事甚繁而且琐。画有万殊,题亦万变,非可执一。深言之,反令人迷茫;浅言之,又索然寡趣。假令无津逮将来之怀,乏参稽既往之识,必不耐笔札。予襄主讲美专书法,反覆与诸生言之。顾美专书法,偏重实习,科标习字,学者浅尝,一切不知。其勤者方耽怀于结构布白之不遑,一旦需题,则委之教者。于是书法一席非兼画法与文章一炉而冶之不可。不惟时间不及,而设科不备,习字等于孤立。诸生且有好有不好,十九虚应故事。主者不谙国故,欲与之言,譬诸聋瞽。故向所怀抱而曾一建白者,至成空言,悉坠诸地。余去校后,益成绝响。一病偃蹇,三年不起,幸而不死,此怀不欲辜负,因以时笔之,以待后贤。虽筋力逊于往日,空疏益甚,阙略仍多。则筚路蓝缕,不遑自恤己。戊辰初夏,莲华庵午睡起漫书发端。茫茫父。  相似文献   

17.
潘植卿 《古今谈》2004,(3):13-14
徐悲鸿是现代绘画艺术的一代宗师。他少年时代即从父刻苦学画,后留学于法国,毕业于法国艺术学院。他对国画的泼墨淋漓,天然神韵极为赞赏,对西方美术重视素描,重视解剖学、透视学的运用也刻意学习。所以他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和近代钱币鉴定的理论与方法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君 《中国钱币》2009,(3):18-33
中国钱币学滥觞于六朝,历经隋唐宋元明各个时期,演进较为平淡,清朝以前的钱币谱录几乎不谈鉴定,往往赝品、非钱币品杂陈其间,难辞粗疏荒陋之诮。至乾嘉时期,整个社会的好古风尚,导致了古钱价格日涨和暖作风行,即如陈介祺分析的:“要之好者日多,值所以日昂,伪者获利日厚,所以效尤者日众。使有真鉴,不过仅不得售与数人,而鬻古者必求真者以售之,则难得而利轻,不若伪者之本轻而利厚,无惑乎竭其心力,  相似文献   

19.
王圆篆是谁?有一点近现代文化史知识或到过敦煌的人都知道,就是那当过兵又跑到敦煌当道士的人,1900年5月26日,矮瘦的他带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17窟的洞壁轰然倒坍,露出了藏经洞,在以后的不长岁月里,经他手将大量珍贵文物卖给了外国人,使敦煌变成了我国学术的伤心史。  相似文献   

20.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是张謇为南通博物苑南馆作的对联,上联见《孟子·滕文公》,原文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皆所以明人伦也。”意思是:设立“庠序学校”,虽然各朝称法有别,但为了教育是共同的;而教育的目的,则在于使人们懂得做人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