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球环境史探讨生态环境因素在洲际、甚至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全球环境史研究的兴起,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有密切关系,是全球史和环境史两个领域相互融合的结果,它还受到近年来兴起的“大历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推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史研究在克罗斯比和约翰·麦克尼尔等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明显进展.全球环境史有助于从整体上揭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扩展了史学的研究范围,有助于克服西欧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深化对历史的认识.与此同时,全球环境史的发展又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从怀特透视全球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全球史是一个新史学领域.目前我国虽已有一些介绍全球史的文章发表,但对全球史理论和方法的认识还有待深入.本文结合美国当代全球史学者怀特的治学道路,通过个案研究,透视美国全球史的产生背景以及当前教学与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角度,探讨西方全球史在研究和编撰当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即跨文化互动研究的由来与特点,并给予其适当的历史定位。跨文化互动研究扩展了世界史研究的对象,更新了对世界史进程的解释模式,并努力克服"欧洲中心论",追求全球视野的实现。全球史的发展表明西方世界史研究的包容性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西方对自身的界定更加明确,对自身历史的阐述与认同更加清晰;同时也显露出自身的问题,即如何把握历史叙述内在的平衡,怎样对发生交往的各方主体的历史作用做出准确的判断。全球史的跨文化互动研究用经验性的实证归纳方法描述和总结了各种历史现象,但却回避以此为基础从因果必然性上探讨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在方法论上并未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对全球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20世纪中期全球史观的首倡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对全球史研究涉及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了探索。他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了破立结合的做法,在批判"欧洲中心论"的同时倡导树立全球史观,从宏观的角度对当代史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做出新解读。本文梳理了巴勒克拉夫对全球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并对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局限进行了客观评价,进而指出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对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按]全球思想史(global intellectual history)是近年来欧美学术界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由思想史研究发展而来,是对当前史学研究中全球转向的回应。全球思想史要求消除以往思想史研究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同时也希望打破近代以来西方与非西方之间不平等的思想和知识等级体制。全球思想史强调思想在全球空间传播时与不同的地方经验所发生的交融、碰撞、混杂等复杂现象,同  相似文献   

6.
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全球化呼唤着全球史。但是,就如同不存在“文化全球化”一样,也不存在“全球化”的全球史。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全球史的多样性,即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心灵中的全球史。历史是一种记忆的形式,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的基本功能是保存和传承自己的历史记忆。全球化和“全球史”并没有中断每一个民族自己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任何一个独立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既包括对本民族历史.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及整个世界历史——全球史的认知和判断。  相似文献   

7.
全球城市是控制和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型城市。系统梳理中外全球城市研究热点、理论争论及研究领域演化,比较东西方全球城市研究视角提出新国际形势下全球城市研究前沿及其可能范式。研究发现:①全球城市被分为超全球城市、新兴全球城市及全球城市国家三类,重点探讨了全球城市的起源与概念、成长机理与类型划分、规模—网络—等级和专业化分工等;②中国学界从引介世界城市概念及其识别指标、形成机制等领域逐渐转向全球城市的功能与作用、比较与评价、培育策略等。③新全球化形势下全球城市研究应关注尺度(政治)与全球城市构建、动力、制度与培育实践导向三层次展望提出世界形势变革背景下全球城市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小约翰·威尔斯,一位著名的文化历史学家,以全球史观为指导思想的《1688年的全球史》是他的代表作,《1688年的全球史》用睿智的洞见和少有的平静、客观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凡的1688年,这本书体现了全球史观的整体性、宏观性、公正性,让人们不偏不倚地从中领悟真实的多彩人生和多重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沛 《史学集刊》2001,1(2):1-9
全球历史观的产生和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全球化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认识人类历史进程的全球视野和宏观历史思维的基础。全球历史观是20世纪下半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全球历史观所以要强调“全球”,是针对西欧为中心或欧美为中心历史观的“中心”而言的。全球历史观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新的史学思潮,已经并将继续对当代国际史坛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它是时代的产物,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旭鹏 《历史研究》2020,(1):155-173
全球史旨在超越民族国家叙事,但对某些非西方国家,尤其是那些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国家来说,民族叙事依然有其价值。具体到中国的语境中,民族国家依然是历史编纂得以展开的重要框架,全球史的目标因而不是超越或消解民族国家,而是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内重塑对民族国家的理解。全球史与民族叙事的这种辩证关系,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史提供了可能。它要求中国历史学家在立足本国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国作出新的理解和认知,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内部诸种力量协作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国际性乃至全球性因素合力形塑的产物。这种在民族叙事内部而不是之外发展出来的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将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史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前提,也是中国史学对于全球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Jamie Gillen 《对极》2016,48(3):584-602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spatial politics of fieldwork in Vietnam in order to think through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whiteness, masculinity, and geography. In drawing attention to how the consumption of alcohol underwrites daily activities in Vietnam, as well as fieldwork activities, I show that research ethics are underpinned by unique spatial contexts that do not conform to conventional accounts of masculinity and whiteness in the global North. I make three interrelated arguments. First, I argue that debates in geography about whiteness and masculinity must be understood alongside fieldwork experiences in the global South. Second, I invite geographers to think through how research ethics are shaped by spatially contingent productions of whiteness and masculinity. Lastly, I challenge geographers to keep pace with how disruptive categories like whiteness and masculinity are produced outside of the global North.  相似文献   

12.
创新与联合——论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大主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旅游业面临加入WTO、融入全球一体化经济和中国经济格局的嬗变,新的挑战近在眉睫。全球商品和服务供大于求,以创新谋生存、求发展已刻不容缓。创新不只是技术层面,它是包括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主题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在全球化购并浪潮的推动下,国际跨国旅游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单体旅游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我国旅游企业必须进行跨城市、跨地区、跨行业系统和跨所有制的联合,形成规模竞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王列辉 《人文地理》2012,26(1):72-76
21世纪被联合国称为"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随着实体物流的增加,货流对城市所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因此在上海大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过程中,要由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实体枢纽港建设向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虚体海洋知识枢纽转变。归纳了全球海洋知识枢纽的内涵、特征和服务范围,以伦敦、挪威、新加坡为三种类型,总结了发达国家建设海洋知识枢纽的经验和原则,提出上海建设全球海洋知识枢纽的战略选择,认为要以建设全球海洋知识枢纽为切入点,一方面要发展航运金融、海上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研发,鼓励船舶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船舶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  相似文献   

14.
This lecture is concerned with some historical issues of "China," "territory, culture" and "identity" that are plac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scholar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I want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question of how historians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China." It addre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irst, where did the idea of "China" come from? and how did it become a topic of scholarly research? What kind of dilemmas does "China" confront in its current condition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Second, how do various new historical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Third, how does China's history and reality challenge the theories of "empire" and "nation-state"? Fourth, is it possible to write "East Asian history"? Does "national history" prove still effective in describing China or East Asia?  相似文献   

15.
谭晓军 《攀登》2009,28(2):54-58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党外交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内涵和特征。现代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治理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全球治理模式,政党外交促进了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并不断推动着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同时,由于政党外交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明确的价值取向,因而在全球治理中也存在着其先天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As information networks catalyse local incidents into international crises, as global events appear and disappear on multiple screens at an accelerated pace and as a war of images displaces the image of war, it become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rapidly changing nature of global violence within the confines of security studies. Phase-shifting with each media intervention from states to sub-states, local to global, public to private, organised to chaotic and virtual to real—and back again—global violence superpositions into a quantum war that requires new transdisciplinary, transnational and transmedial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7.
"忠"、"孝"是中国古代两种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基础。通常统治者往往更重视忠,但魏晋时期却由于种种原因,忠孝关系倒错,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洛杉矶:从地区性中心城市到全球性城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小宁 《人文地理》2007,22(2):92-97
本文回顾了在当今美国乃至世界城市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城市--洛杉矶从地区性中心城市到全球性城市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洛杉矶崛起的原因。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历史考察和综合分析,作者力图揭示出全球性城市形成中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engagement of Graham Greene's novel A Burnt-Out Case with traditional discourses of leprosy (the biblical ‘leper’ as a sinner, missionary care, tropical medicine, Albert Schweitzer's hospital in Lambaréné, germ theory), and shows how it suggests an ethics of care which highlights the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disease and healing.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reception of the novel opened a discursive space for the re-negotiation of images of leprosy after empire, making visible the structures and agents of global public health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diverging conceptions of explanatory authority, scientific accuracy and the relation of science and literature. The article incorporates archival sources from press reviews to draft versions of the novel and the author's correspondence with prominent leprosy experts. It draws on media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studies, disability studies and on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by Ludwik Fleck, Thomas Kuhn and Bruno Lato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