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建筑是我国各地区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传统建筑的俗称,其存在方式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建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形成乡村聚落。广义上讲,凡是带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乡土建筑。狭义的定义,就是中国古代的农村建筑,包括宅第、祠堂、寺庙、书院、作坊、商铺、戏台、桥梁等等。这些建筑是村落的基本单位,构成了乡土建筑的整体,由于它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当地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乡土建筑的着眼点不仅是单体文物,而且注重整体性历史环境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正>乡土建筑构成了乡村生活的公共空间,它们行使着乡村传统文化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功能:人们在这里祭奠祖先、婚嫁丧娶、接受教育,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朴实、最率真、最生活化、最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当我们渴望回到乡村,重新去发现和恢复乡村生活的活力时,却发现这些代表公共空间的乡土建筑在日渐商业化的进程中被破坏、被符号化,甚至凋敝了。在乡土建筑这个话题语境下,建筑的意义无非就是两方面:以建筑为核心构建起周围独特的文化空间,特定社会组  相似文献   

3.
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保护乡土建筑,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和传承乡土精神,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乡土建筑正在快速地消失。本文就如何保护乡土建筑和利用乡土建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赵浩男 《区域治理》2022,(3):217-220
开平碉楼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是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移民文化交织的产物.开平碉楼集防洪防涝、居住、抵御外敌于一身,其发展历程,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功能上的逐步优化,而且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成就,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性.开平碉楼既是中国传统碉楼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又是西方文化与当地文化水乳交融的...  相似文献   

5.
汤菁 《风景名胜》2011,(1):76-76
广东的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史料和实物证明,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6.
一乡土建筑的基本概念保罗·奥立佛在《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中指出了"乡土建筑"的几个特征:本土的;匿名的(即无名者,没有建筑师设计的);自发的(即非自觉的);民间的(即非官方的);传统的;乡村的等。依此,乡土建筑即指本地的、由本地匠人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功能需要而建造,并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是历史文脉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乡土建筑类型丰富,包括住宅、祠堂、书院、戏台、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  相似文献   

7.
甘青宁地区是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研究相对薄弱的地区。本文基于该区域15个村落的初步调查发现,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村落,甘青宁地区的重要特点在于游牧、农耕两种生产方式的混杂。由于商业和宗教最大限度地调和了两种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商业建筑和庙宇建筑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并常常决定了整个村落的布局。另外由于游牧民族的大范围迁徙,甘青宁地区乡土建筑融合了中原、西域以及北方游牧民族三种建筑文化传统,造成了当地多样的建筑形态。通过上述框架,本文不仅解释了甘青宁地区纷繁多样的建筑和村落形态的成因,还揭示了这一地区村落与欧洲中世纪城镇的相似之处,指出了其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五个主要内容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乡村文化,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适应时代的变化,文物建筑、乡土建筑保护和利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临沧文物保护和利用现状,并指出文物保护利用的不足,针对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有助于乡村文化振兴工程中有效保护和利用文物。  相似文献   

9.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相似文献   

10.
宗祠,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这里一般指用于同一家族祭祀祖先的家庙祠堂(以纪念某位历史名人而专建的祠堂不在本文所议之列)。在处理宗族事务时、兼具社区性公共建筑意义。由于宗祠的祭祀性与议事性,在乡土建筑中  相似文献   

11.
王葆华  杨志勇 《文博》2011,(5):73-77
本文从晋商大院建筑装饰艺术的价值入手,主要介绍了晋商大院乡土建筑的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重点阐述了晋商大院建筑室内装饰艺术如何更好的的传承,要在现代室内空间环境中很好的把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格表现出来,必须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我们主张结合时代的需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使设计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当代设计师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2.
陈扬州 《黑龙江史志》2013,(11):308-309
本文主要从宁德市古民居的保存现状与年代分期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宁德市山区地带先民营建古民居的文化理念,赋予古民居建筑活的灵魂。旨在呼吁更多的人们关注近在身边的乡土建筑,弘扬先民宜居宜家宜人的精神理念,提升乡村旅游的品牌内涵,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3.
判定乡土建筑的建造年代,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判定乡土建筑建造年代的几种方法,指出了它们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常用的一种间接的方法,即以人物活动、村落史事以及有关系的工程和其它建筑物等的建造时间来推断,可以获知一些建筑的大概建造年代。虽不很精确,但一般已经够用了。  相似文献   

14.
浮梁县地处江西东北部,与古徽州接壤,建筑艺术具有徽派建筑和赣派建筑融合的特点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现了中国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和乡土建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遗产认定是保护工作的前提,规范认定是遗产保护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更是如此。将乡土建筑与乡土建筑遗产等量齐观忽视了乡土建筑遗产的特殊性,不利于其规范认定,必然削弱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在基层的合法性、正当性,不利于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从乡土建筑遗产自身的特征分析入手,总结目前认定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规范乡土建筑遗产认定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16.
露天博物馆在西方已有将近150年的历史,在难以对乡土聚落进行原址保护、整体保护的情况下,露天博物馆是保护乡土文化遗产、进行民众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英国,这些露天博物馆保护和展示的不仅仅是乡土建筑,还包括这些建筑中的行为习俗以及所在地域的文化。这些露天博物馆的设立,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打造区域的纪念性地标或文化符号,也不是为了强调和彰显自身地位、输出价值观,甚至也没有强烈的吸引外来游客的意图,而是侧重于保护、研究和教育。  相似文献   

17.
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五邑侨乡的乡村广泛分布的数千座碉楼以及楼内保存的大量碉楼文书 ,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历史乡土地理、中国近代建筑史、华侨史、近代社会史、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科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随着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展开 ,这类乡土建筑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迄今对它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都还非常缺乏 ,如何命名 ?如何定义 ?尤待深入地认识。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的考察积累 ,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类 ,描述其建筑和文化特征 ,提出命名的意见 ,并揭示其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文仲  志山 《世界遗产》2010,(2):82-89
楼庆西,1930年生。195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师从梁思成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20世纪80年代起,楼教授对建筑的研究重点开始转移到乡土建筑上,他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村落:困境与生机——乡土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不断推进,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2006年,政协委员冯骥才在七省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交了《文化空巢及其对策》的政协提案,呼呈抢救古村落中的正快速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2007年3月,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协提案;呼呈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将历史文化村镇和乡土建筑列为普的重点内容;2007年4月,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与会代表共同发表了保护乡土建筑的《无锡倡议》,再次对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乡土建筑表示深切关注,并提出了乡土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乡土建筑能了解乡土中国,进而了解整个中国;能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进而认识中国农民直至整个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