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岩 《神州》2012,(36):6-6
本文通过分析西行法师和歌中的日本文学美意识的“无常观”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古代日本著作中出现的关于生死世界、神仙思想等的记载,探讨了从日本文学中体现出的生死观,其形成、发展演变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安一 《神州》2012,(33):27-27
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源氏物语》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巨蓍。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它创立了对后世日本民族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物哀”文学传统,对日本民族文学的崛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系统阐述《源氏物语》“物哀”精神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3.
兔阴博士 褚民谊于1884年出生在浙江一个士大夫家庭,原名“明遗”,是因其青少年有“反清复明”之向而名。曾留学日本、法国,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上海结识了汪精卫、陈璧君,并由汪、陈两人做媒,与陈璧君母亲卫月朗的养女陈舜贞结婚。褚民谊就这样不但成了汪精卫的连襟,还成了汪政治上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学是20世纪日本文坛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态,因此日本学界对其理论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论争不断。本文从其中的一个问题即产生的源流出发,在梳理日本大众文学源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众文学与日本的“近代”、“文学”等概念确立的内在关联。日本近代社会促成了大众文学的发生,而大众文学也起到了塑造日本国民精神与素质的重要作用;日本文学的近代性孕育于大众文学,而大众文学也承载了日本近代文学独特的生命力。至少在源流上,在日本是不存在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之分的,二者的对峙图式只是其发生的一种建构而已。  相似文献   

5.
核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原爆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衍变出来的原爆文学的新形态。考察井上光晴的核文学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从对于“人”的命运的思考,到日本社会的心理悲剧分析;从广岛、长崎的个案,到核能的存在所引发的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建构起井上光睛核文学的核心。可以认为,这也是战后日本原爆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政策呈现出阶段性变化。1933年“九小岛事件”发生之际,日本在对外政策中坚持“协调外交”路线,与法国达成妥协,实现共存。1936年当“南进”政策成为日本的国策时,向我国南沙群岛的扩张成为日本实施向外南洋扩张计划中的一部分。随着日本军部逐渐主导国家对外决策及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日本外务省从极力反对海军省的行动演变为积极献策,一致主张驱逐法国势力,武力侵占我国南沙群岛。1939年3月末,日本将我国南沙群岛非法“编入”领土。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政策演变是日本外务省、海军省基于国内政治与国际时局综合考量,也是他们分歧、折冲、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一)恩格斯在其文学论文中,对于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札克的作品“人间喜剧”曾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他说:“巴尔札克……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予了我们一部法国社会的极堪惊异的现实主义的历史,他用记述风俗的方式,从一八一六到一八四年,一年一年地描写逐渐得势的资产阶级对于贵族社会的日甚一日的压迫……在这个中心图画的四周,他安置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从这个历史里,甚至在经济的细节上……我所学到的东  相似文献   

8.
肖霞 《民俗研究》2009,(4):239-244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或文化表现形式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多种因素的合成。“道”既是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日本“道”的认识与了解,是认识日本社会的一把钥匙。本文从“道”在日本社会中的表现出发,揭示了日本“道”的来源及文化表现。  相似文献   

9.
1933年7月26日,法国宣称占领南沙“九小岛”,国民政府的抗议被法国忽视,而日本的非法声索却受到法国的重视。出于对远东政策的贯彻以及对日本“恫吓外交”的屈服,法国被迫于1934年对南沙政策作出调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法国派舰前往南沙群岛巡视,试图重新进行“有效占领”,针对日本非法占领经营太平岛,法日在东京和太平岛进行多轮交涉。英国亦几次试图伺机攫取南沙部分岛礁,盘算落空后则竭力怂恿法国登岛以抗衡日本。1938年,法国再次调整其南沙政策,并派兵登上太平岛。法国南沙政策的两次调整主要基于远东局势的变化,亦是对其“印度支那”安全、利益等因素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石川达三是日本当代文学中一位有着特殊经历和影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风中芦苇》在日本战后文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小说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版发行。我国外国文学界的一些学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暴露了战争狂人压制言论自由的野蛮行径”,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苇泽悠平“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也把这部作品作为“反法西斯文学”作品收录其中。…………  相似文献   

11.
1985年4月23日至29日在台北市木栅“国立政治大学”举行的国际中国边疆学术会议,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位学者。包括国际上著名的中国边疆研究学者,如日本明治大学总长岛田正郎博士、东京外语大学冈田英弘教授、东京大学山口瑞凤教授、国际阿尔泰学会常任秘书长赛诺博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兼远东学系主任鲍敦博士、德国波恩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沙格斯特博士、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人类学教授狄博斯博士等,及台湾的芮逸夫、札奇斯钦、林恩显、刘义棠等教授,计出席学者美国8人,英国1人,法国3人,德国4人,  相似文献   

12.
走近巴黎     
艺术的巴黎 飞抵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的时候,已是当地时间下午4点30分。夕阳正艳,漫天金光,妩媚动人的花都就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我在法国社会科学院做访问学者的文学博士魏先生的引导下走进了巴黎。 从机场到市区约20余公里的路程上,我们的“中巴”在鱼贯似的汽车行列中疾驶,大家目不转睛地凭窗观看沿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0月27日,“亚洲散居(Diaspora)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东京立教大学池袋校区举行,来自中国、日本及韩国的学者、作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立教大学观光学部交流文化学科、大阪大学全球协作中心和日本华侨华人学会主办,在日本马来西亚学会、多文化关系学会、立教大学亚洲地域研究所、京都大学地域研究综合信息中心和地域研究联合(JCAS)大学与学会的合作与协助下召开。“散居”(Diaspora)一词在古希腊语中译为“散落的种子”,原指流亡海外的犹太人,后来用以描述种族在较大范围内的迁徙移居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散居族裔与当地居民的经济、文化的适应、冲突和融合。散居文学就是移居作家的文学,散居作家特有的“双重身份”赋予他们独特的“双重视角”。散居作家们游离于本土与全球之间,为“跨文化”对话提供并拓展话语空间,同时也能促进本土文化更具有全球性。本次会议,以日本的个案(日华文学)和作为散居文学已经确立研究地位的马来西亚的个案(马华文学)加以比较,并将视线延展到同样不为人知的朝鲜半岛。不仅局限于狭义的文学性,更重要的是围绕着移民社会与地域社会变迁、文化与身份认同的纠结、双语创作与文化迁徙、本土化与散居等主题,分两个专题组进行讨论,以此推动交流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杨锦先  关家铮 《民俗研究》2006,7(2):175-189
一、引言中国俗文学研究可以说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得到划时代的发展的,它是由清末敦煌石窟文物被发现,大批久已湮没的唐五代俗文学作品展示在人们眼前,遂使这一文学传统的源流因革昭然若揭。“俗文学”一词据说是日本汉学家狩野直喜博士(1868-1947)最早提出的,他在1916年《艺文》第7卷第1、3期上发表的《中国俗文学史研究的材料》一文中说“治中国俗文学而仅言元明清三代戏  相似文献   

15.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国大文豪,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该书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文学史对他的评价很高,说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6.
“新感觉派”在二十年代中期登上日本文坛。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等人,以其全新的创作理论与实践,成为这一派的中坚。他们生活在“更新的词汇、诗和节奏的感觉中”,以描写人主观上内在和外在的感觉为其文学特征。“新感觉派”文学是当时危机深重,风起云涌的日本社会现实的产物;是一部分意识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崩溃的知识分子,所发出的迷惘不安的哀吟。一九二七年,这个仅存二、三年的文学流派,在无  相似文献   

17.
野间宏是日本“战后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在日本战后文坛上,他的战争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日本战后文学的开始可以说是以他的创作为标志的,“真正称得上‘战后文学’的第一部作品的,就是野间宏的《阴暗的图画》”。哦国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对野间宏的评价也非常高,赞扬他的长篇小说《真空地带》“带着明显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目的意识”,“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战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8.
日本战后派文学之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恰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之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不解之缘。战后派的开山祖野间宏,以《阴暗的图画》为起点的创作生涯,浸透了现代主义的情绪。他幼年接受佛教思想,是法国象征主义、纪德把他引入文学之门,在创作实践中,他选择地接受了乔伊斯、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受过马克  相似文献   

19.
陈梁芊 《民国档案》2023,(2):102-112
日本全面侵华并占领东沙岛后,为防止日本进占中国西沙群岛,法国在声明其对西沙拥有“主权”的同时,趁势调整西沙政策,先于1937年10月派遣考察团登上西沙群岛进行非法勘查和灯塔建设,后又在1938年6月派出“土著警卫队”实施侵占。1937—1938年法国对西沙群岛实施的一系列行动既是为了保护法属印度支那的安全、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亦是对其长期企图谋取的西沙群岛的一次侵略升级。法国试图通过占领西沙的既成事实来强化其一直以安南名义声索的所谓“主权”,不过此举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更不能左右西沙群岛的主权归属,但给当今解决南海争端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被海外学者誉为“汉学中的汉学”。近二十年来 ,海外的道教研究非常兴盛 ,基本上形成了日本、法国、美国三个中心 ,尤以日本和法国最为突出。同时 ,德国、英国、荷兰、加拿大、俄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道教研究也硕果累累。一、日本的道教研究日本的道教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近二十年 ,日本的道教研究出现了持续性的热潮 ,仅从研究人数的增加和热潮波及的范围看 ,就可见一斑。这一时期 ,研究道教的日本学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增加。一方面 ,成立了几个专门研究道教的新团体 ,如 1 984年成立的“道教文化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