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而国务院近日讨论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披露了三峡工程的一些问题,更引起社会的担忧和联想。三峡工程和气候变化有无联系?学术论证上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否合理?国家以后在相似工程的论证上可以做出哪些改进?本刊对22年前曾为《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撰文的学者茅于轼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
正十多年前,因研究常州方言,有缘结识周有光先生,我作为周老的同乡及研究学者,曾经十多次拜访过周老,聆听过周老的教导,受益匪浅。2005年我第一次到北京拜访周老,钦佩周老渊博的学识和完美的人格品质,从此成为周老的"粉丝"。当时我发现在周老家乡常州,有很多人,竟不知道周有光是何许人。我感到有责任宣传周有光,就写文章,做讲座,宣传周老。特别是在2010年1月15日,  相似文献   

3.
一 1994年11月3日,我(时任国管局综合司司长)和刘广振副局长、张国威(国管局人事司干部)三人到北京医院看望住院的老前辈周子健同志。我与周老结识于1949年新政协筹备会,那时周老任新政协筹备会庶务处处长,我在筹备会秘书长办公室工作。周老在病房里热情接待了我们。当时我具体负责《国管局大事记(1950—1995)》第一卷编写组的工作,探望之余,我们向周老征求对稿件的看法和意见。听说我们想谈稿件的事,被很多同志称为“中南海大总管”的周老马上取出稿件,和我们聊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正>《科技导报》(以下简称《导报》)与三峡工程是否上马的争论和全国人大对这项工程的表决两件事,有着不解之缘。我实际主持、主编《导报》16年,直接、间接介入其间。其过程,往事历历在目。这次拜读李锐老在贵刊9月号上刊出的《我知道的三峡工程上马经过》后,感慨万千。李锐老以他清晰的回忆,简洁的口述,把历经几十年的三峡工程这一桩全国、全世界瞩目的"历史公案"的来龙去脉,种种背景内幕表述得清  相似文献   

5.
一三峡工程举世瞩目。我接手搞三峡工程是1958年成都会议以后。那时中央发了一个正式文件,即《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这是经过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通过,5月份发下来的。长办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组织实施,于当年9月我担任长江三峡工程设计领导小组组长,要求两年之内提出初步设计。原来我是负责丹江口电站设计的。我接受这项工作不久,正遇上苏联斯大林格勒水电站工程截流,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由李锐带队,我是成员之一,赴苏参观截流。当时,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对国内三峡水利枢纽很关注,1958年11月中国驻苏联大使馆…  相似文献   

6.
京剧演现代戏很有前途──1964年在《红灯记》等现代戏座谈会上的讲话林默涵(一)《红灯记》是个好戏,很好,很满意,很高兴!看了几个戏,对京剧演现代戏的信心大大增加了。戏曲演现代戏很有前途。戏很感动人!我看过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和评剧的《红灯志》,确...  相似文献   

7.
魏廷 《百年潮》2006,(2):21-27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三峡工程从筹划到开工建设,历经半个多世纪。在50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与长江治理、开发打交道,先后担任  相似文献   

8.
成绶台 《百年潮》2010,(5):21-27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三峡工程的决议》。在兴建三峡工程决策的最后阶段,我奉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即现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党委之命,从1991年6月暂调北京,担任水利部三峡工程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副主任,历时两年有余,见证了三峡工程决策的场景。那些日日夜夜,我一直沉浸在兴奋、激动、热烈而又紧张的氛围之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相似文献   

9.
一、两点启示与三个特点《史学史资料》1980年第一期重新发表了白寿彝教授1961年的旧作《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我再读这篇文章得到两点启示:一点是觉得这的确“不只是关于著史的形式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学风问题”,对我们今天的史学工作仍大有借鉴作用。另一点是近来翻阅、发现《韩非子》的作者很重视根据历史事实来论证他的政治观点与政治主张,并且已有寓论断于序事的表达雏形。  相似文献   

10.
三峡的问题,你来管吧!一年抓四次。──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对周恩来说 林一山与李锐的笔墨官司,始于1956年。 根据长江流域规划的初步成果,林一山在《中国水利》着重论述了三峡工程在治理开发长江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年9月,李锐等在《水力发电》发表文章,不同意林一山关于三峡工程在治理开发长江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看法,怀疑三峡工程的技术可能性和现实性,主张以流水五强溪枢纽代替三峡工程。 这一场论战,牵涉到毛泽东所极为关心的三峡工程,不能不引起最高决策当局的重视。 1958年1月南宁会议的最后阶段,毛泽东决定把三峡问题正式提交政治…  相似文献   

11.
在三峡工程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勘测、设计、论证和建设过程当中,尽管有各种各样反对的声音,但我们还是得到了许多帮助。其中,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美国是国外最早接触三峡工程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和国民政府合作进行三峡工程的查勘规划工作,提出过萨凡奇计划。  相似文献   

12.
当《史学月刊》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离开河南故乡也整整40年了。正是这个偶然的巧合,再加上我学习历史专业,使我对《新史学通讯》的原貌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知道《新史学通讯》是在1951年创刊。1952年,我从部队转到西北大学师范学院(陕西师大前身)历史系读书。从阅览室看到《新史学通讯》,很有兴趣,始知她是在我离开老家时创刊的。那时候,大家都刚开始学习马列主义,有了一些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炎黄春秋》今年第4期发表的《在〈文汇报〉北办的经历》,是朱维铮先生的口述,由金光耀先生采访整理。看到这篇文章感到很亲切。金光耀先生是历史学家,还钟情于文革史研究,我很敬重。我和朱维铮先生也有过交往,1982年,我(时任《红旗》杂志编辑)到复旦大学组稿,曾在他家和他晤谈,很投机,他还送我他著的书。朱维铮先生这篇口述,是研究文革史的一份重要史料,但他关于北京地质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历时几十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50年代的论争1959年,当时我们刚刚开始编制长江流域规划,并着手考虑三峡工程的设计工作。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同志总结了当时的工作成果,在《中国水利》杂志第5、第6期上,连载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的文章,着重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治理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二是在进行长江流域规划的同时,要对三峡工程的设计展开深入研究,其中也谈到了三峡工程的正常蓄水位(最高为235米)以及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问题。9月…  相似文献   

15.
关桂霞 《攀登》2012,(4):12-13
在我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攀登》是我最早认识的刊物之一,从1982年1月到今天,可以说,我是伴随着《攀登》的成长在成长,转眼间已走过了30个春秋。或许人们对早年的《攀登》没有多少记忆,有些人可能根本不认识,而我却很在意。  相似文献   

16.
读《清代洪门史》─—《清代洪门史》序何龄修我与珠生先生见面结识已有整15年了。但是,学人相识,在见面之前往往有文字结识。如果从这方面说,我认识他还略早一点。先年他在《历史学》杂志上连续发表关于天地会和青帮史的研究文章,我读了很感兴趣。我对天地会没有什...  相似文献   

17.
钟敬文先生的学问——通往世界民俗学的桥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对钟敬文这个名字的仰慕,是从在翻看《民俗学》杂志,拜读先生《中国民谭型式》一文的时候开始的。说起来,这已是近五十年前的事了。我觉得中国民俗学的成果越洋过海被日本的杂志登载,是很新鲜的事。而且这时的中国已在民间故事研究上达到如此的程度,对此我是很有感触。而此时,在日本即昭和八年(1933)柳田国男先生的《桃太郎的诞生》问世,这也就是说,日本用民俗学方法进行民间故事研究的道路也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8.
李锐 《炎黄春秋》2010,(4):19-21
去年8月,友人送来周有光前辈给温家宝总理的一封关于青少年教育的信,我被这位104岁老人的精神所感动,马上遵嘱代转,并让友人表达我对周老的敬意。9月25日,不顾我的劝阻,周老在儿子周晓平(75岁的著名气象专家)和蒋彦永教授的陪同下,硬是坐轮椅来到我家,畅谈了一个多小时,使我受教非浅。  相似文献   

19.
“粤语形成于古广信”,是我和叶国泉先生合作的《粤语源流考》一文首先提出的。这篇论文曾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粤语国际研讨会上宣读,后发表于《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1996年,省政府参事室等单位在封开举办“岭南文化古都”专家论证会,我在会上宣读了题为《封川话浊塞音声母初探》的论文,会后又发表了《粤语的起源地新探》,对这一课题作进一步论证。现在我扼要介绍这些论文的观点,同时公布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黎平 《炎黄春秋》2001,(8):58-58
最近读《炎黄黄春》第7期周而复同志为纪念党的诞生而写的关于一大的文章,其中对于一大闭会日期,周老认定为7月31日。这点,似乎尚可斟酌。 董必武是一大代表,他在1929年12月对日写给何叔衡的信中,说在李汉俊家出事后,“隔了一日,我们到嘉兴东湖(应为南湖)船上,将会开完”。这是离1921年时间距离较近的回忆。张国焘是会议主席,1971年他在《我的回忆》中也说,“第二天停会”,“另觅开会地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则认为,“闭幕日期是八月一日或二日”(《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第11页)。据当时具体操办人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