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珍 《南京史志》2011,(5):13-14
一位家长苦恼地前来咨询:我的孩子为什么问题这么多啊:特别好动,让他安静呆着都不会超过15分钟,上课总做小动作,不能集中精力听讲,最近成绩一直在下滑;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也不愉快,总闹别扭。简直是班里的问题孩子。老师已经单独叫我去过好几次,打也打过,骂也骂过,道理也讲过,怎么就不见效果呢?是不是孩子有什么病啊?  相似文献   

2.
鱼姑娘     
很早很早的时候,在攸乐山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善良、勤劳的波卖。他家里很穷,唯一值钱的家当,就是补了一层又一层的旧鱼网。他就靠这张渔网捕鱼和帮人家做零活过着孤苦的生活。有一天,波卖带上渔网到河里捕鱼。往天捕鱼,到晌午时候,捕得的鱼就够他背了。可今天说来也奇怪,太阳都快落山了,但还没有捕到一条鱼。这可怎么办呢?如果今天捕不到鱼,明天吃什么呢?他心里焦急起来,眼泪也不住地淌了下来。一直到天快黑的时候,他才捕到一条又大又白的鱼。他这才  相似文献   

3.
鸡蛋姑娘     
在汉族群众中,把月食说成是天狗吃月亮,是一件不吉利的事;但我们基诺人却把它看成是一桩喜事。每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基诺人就互相传呼:“抛猜啰!”“抛猜啰!”并鸣放火枪,吹响牛角号,幽静的山寨,顿时热闹非凡。这是人们在对相会于月宫中的一对情人,表示衷心庆贺呢! 这个风俗是怎么来的呢?有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特绕已经长到二十岁了,长的又结实又漂亮,可是因为家境贫寒,一直没有讨上老婆。每年的七、八月间,是攸乐山河沟里捕鱼的黄金季节。七月,成群的鱼儿顺着上涨的河水往上游;八月,又随着  相似文献   

4.
草堂随想录     
朱子青同一位狐仙交上了朋友。他同朋友们经常邀请狐仙举行诗文酒会,狐仙每次都来。他能说会写,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他。一次,朋友请狐仙现形,让大家见识见识。狐仙说:“你们想见我的真形吗?我的真形怎么让你们看呢?你们想见我的幻形吗?既是幻形,见与不见又有什么不同?”大家还是缠着他。他说:“你们想象中,我是什么样子呢?”一人说:“应当是须眉皆白的长者。”话音刚落,大家马上见到一位皓首白眉的老人。一人说:“我想你该是一位仙风道骨的人。”于是老翁立刻变成道士。又一人说:“我看应当是星冠羽衣的仙人。”于是他又变成一位…  相似文献   

5.
吴镕 《钟山风雨》2010,(2):41-41
<正>1990年秋,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偕王兆国来南通视察旅游等方面的工作。当时我在南通任市委书记,市长是徐燕,我问他:"您是老外交部长,中西大餐都吃过了,到南通来吃点什么呢?我  相似文献   

6.
吃糍粑阿连登因为力气大,土官常雇他打短工。土官生性吝啬,经常剋扣雇工。有一天,土官雇阿连登犁田。晌午都过了,太阳已经偏西了,还不见土官派人送饭来,阿连登又气又恨,就东犁一下,西犁一下。土官的狗腿子阿发来催工,见他这样犁田,就骂道:“哪里见过这样犁田的?你搞的什么鬼?”阿连登不慌不忙地答道:“这是歪村神  相似文献   

7.
很早以前,禹王河两岸尽是肥沃的水田,每年田里的庄稼都长得很好。有一年,遇到了百年不见的大旱灾,山箐里的泉水都干了,可是,田里的稻谷才抽穗扬花,没有水怎么得了?人们只得扛着竹筒,把禹王河的水一筒一筒地扛到田里润苗。禹王河下游有个水潭,潭边有丘大田,  相似文献   

8.
龙姑娘     
从前有个孤儿,过着孤苦伶仃的日子。一天早上,孤儿拿着鱼竿到小河里去钓鱼,钓了好一阵,终于钓着一条美丽的小金鱼。他又惊又喜,把金鱼带回家来,养在木槽里,每天换上清清的水,精心喂养。一天早上,孤儿出去做活,傍晚收工回来,只见桌上摆了香喷喷的饭菜。孤儿想:“是不是过路的客人来家住宿,弄好了饭菜?”他等呀等,天都黑了,还是不见客人来,就把饭菜吃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孤儿更奇怪了。他决心打开这个闷葫芦。一天早上,孤儿装着去做活的样子,走到半路上又悄悄地折回来,偷偷地躲在屋顶上。  相似文献   

9.
正苏轼被贬至岭南时曾写过一首诗(节选):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藷芋,荐以熏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这首诗描述了他对岭南饮食的见闻感慨。一代文豪也可算是位"食家",喜欢吃猪肉,还发明了东坡肉。但到了岭南,五天吃一顿花猪肉,十天才能吃一次鸡粥。猪与鸡很少有得吃,但是熏鼠肉和烧蝙蝠倒是可以顿顿有,从刚开始听到"蜜唧"就觉得恶心想吐,到后来连海鲜、青蛙都可接受,东坡先生对岭南的饮食也是越来越习惯了。诗中提到了许多岭南特色"美食",已经足以让人惊讶,其中还有一种"蜜唧",它又是何种美味呢?其实是指刚出生还没睁开眼睛、  相似文献   

10.
景东县川河中游一带,青山叠翠,绿树成萌,可是,在山腰上却露出片片黄土,十分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却是一丛丛泥柱树林。这泥树,棵棵长得又粗又高,十分挺拔,可惜却是泥巴的,成不了材。这泥树林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几百年前,皇帝派了一个姓尹的大人到云南来察案,那位尹大人路过景东川河  相似文献   

11.
这是古老古老的话了。那时,山上所有的动物都是一家,找到吃的东西,不管是谁,都见者有份。有一天,老虎遇到兔子,说:“嗨!咋个又瘦又小?你日子怎么过的?”  相似文献   

12.
阿祖对阿爷讲,阿爷对阿爹讲,阿爹又对我讲:古时,人死了,不兴埋,只兴割死人的肉来烧吃。你信不信?不信,就听我讲吧。传说在两座山中间有条大河,河对岸住着几十家人,河这边,只有一家人,住在河边一棵柳树脚。柳树脚这家人,阿爷阿奶死的时候,被河对岸那几十家,提刀过河,你一块,我一块,割去烧吃了;阿爹阿哥去年上山打猎,被老虎咬死,肉、肠、肝、肚,全被老虎吞  相似文献   

13.
初春,把边江畔攀枝花盛开了。它象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映红了半条江。初夏,攀枝花肥硕红艳的花蕾落了,随后,洁白的花絮开满枝头,轻风一过,飞舞在山山洼洼。攀枝花为什么会先红后白呢?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把边江边有一个哈尼族寨子,名叫红土寨,寨里的哈尼族十分勤劳勇敢。他们打猎捕鱼,春耕夏锄,过着六畜兴旺、  相似文献   

14.
她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女、大间谍川岛芳子的亲妹妹,她留过洋、享过福,也坐过牢、吃过苦。她给邓小平写过信,要求工作。准了,她又去办学校……与众不同的89个春秋,她是怎么过来的?今天又活得如何?她对本刊从头叙来……  相似文献   

15.
北宋大臣司马光与王安石 同仕一朝。司马光是列宁称为伟 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 对者。他与宋神宗谈话时,是怎样 议论甚至诋毁王安石的呢?宋神 宗又是怎么处理这两位爱臣之间 的矛盾的呢?请看本文── 今年1月22日,我到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查阅海 内孤本《司马温公全集》,意外发现未曾披露 过的司马光的作品《手录》和《日录》,2月26日日本《每日新闻》报导了这一发现,香港《大公报》、《报刊文摘》转载,已引起宋史界的关切。在我有关的书稿整理发表之前,为让《炎黄春秋》的读者们先睹为快,拟在这里介绍一下《手录》中司马光所记他与宋…  相似文献   

16.
同桌     
正我的同桌很多,最难忘的是四年级时的同桌。那一年,老师叫我和一个男同学一起坐。看他的外表就知道他不怎么样,瘦瘦的,背有点儿驼,看上去像一个"小老头"。我有一点看不起他,反正他也不敢来惹我。有一天,数学老师走进教室,叫同学们把直角三角板拿出来,自己比画比画。我打开铅笔盒一看,咦!直角三角板怎么不见了呢?我把课桌和书包翻了个遍,还是找不到。又看了看地上,也不见三角板的踪影。这时,我看见  相似文献   

17.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云南省著名的紫胶之乡。墨江紫胶呈紫红色,晶莹透亮,是国防工业、电子工业和医学上不可缺少的原料。紫胶为什么晶莹透亮,呈紫红色呢?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墨江是没有紫胶的,但日常生活中哈尼族人民又缺少不了它。所以试着栽种,尽管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细心栽培,但都一无所获。后来,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哈尼族老人耐心地观察了这种花不象花、果不象果的东西的外形和颜色,很有把握地说:“这东西不是树,不是花,也不是果。这是虫,要养活它必须喂鲜血。”正  相似文献   

18.
快过年了,天寒地冻,庄稼不用怎么侍弄,马深义就去刨树根,准备春节时晒晒当柴烧。大冬天,他干得满头大汗。“抗病毒药物一直在吃,身体还不错,(今年)连感冒都没有。”马深义说,他一个人种了5亩多地。  相似文献   

19.
正人们常把杏林比作中医界,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呢?《太平广记》卷第十二中讲述神仙董奉时,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汉朝的董奉,既有道术,又精通医术。他住在山里不种田,每天免费给人治病。得重病经他治好的,就让患者栽五棵杏树,病轻的治好后栽一棵,这样过了几年就栽了十万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有一个懒汉,不是靠劳动来维持家里的生活,而干些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事,还自以为日子过得比别人好。一天夜里,他出去活动,穿屋过栅栏,发现人们都没有睡着。直到深夜,他好不容易才弄到一只羊。于是,他慌慌张张地把羊牵到家里。没料到这只羊老是咩咩乱叫。懒汉一气之下,把羊活活捏死了。他正准备开剥,睡在床上的孩子被闹醒了。孩子问他:“爸爸,别人杀羊用刀,你怎么不用?”懒汉恶狠狠地回答:“不许多嘴!你再说话,我就象捏这只羊一样把你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