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人地相互作用为主线,本文探讨了历史时期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及毗邻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的时空背景、作用模式和基本特点,针对三个阶段人地相互作用的主导因素和动力机制的差异,分别建立了"气候波动主导下的人地交互作用模式"、"地缘格局主导下的人地地域互动模式"和"土地承载力限制下的人地关系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人地关系的异化与人地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工具的使用、农业文明的出现、文明社会的产生和工业革命为标志,人地关系发生了四次异化过程,形成了由自然环境、人类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共同组成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人地系统。所谓的人地关系是人地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总称。人地系统受自然、技术和社会环境共同驱动,其核心是资源(自然环境)—生产(人为环境)—消费(人类)三者之间的平衡。人地关系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人地系统的驱动机制以及系统内部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刘勇 《攀登》2013,(3):88-91
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子系统之间的良性耦合,而确保耦合后系统运行顺畅,效益增加等目标实现又需要合理构建耦舍机制。本文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在系统耦合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理论和耦合机制构建内容包括耦合方式选择、耦合载体选择和耦合控制等,以提高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质量和运行效率,实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陈涛 《人文地理》1994,9(2):38-43
本文首先提出商品价格空间分布的分形函数,以此为基础导出商品销售的空间受限模型,该模型揭示了人地非线性相关的某些机制,并为企业选择投资区位提供了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昭  刘雪洁 《风景名胜》2020,(3):0330-0332
本文以新疆喀拉峻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为研究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分析得出新疆喀拉峻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正面、负面、发展与保护方面的感知程度。要想提高居民的旅游参与度,必须建全遗产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机制,进行以保护为前提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提升当地居民对遗产的保护意识,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地和谐。  相似文献   

6.
张振杰  杨山  孙敏 《人文地理》2007,22(4):90-94,67
在总结国内外城乡双系统相互作用动力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依据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引入城乡过渡地区即城乡耦合地域系统非线性动态模型,提取耦合度指标以反映整个系统演化状态以及系统内城市主关联系统与乡村主关联系统在耦合界面上相互作用的协调程度。以南京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28项指标中提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协调程度、资源设施配给率、环境负反馈机制等四项主因子对其进行耦合度实证辨析,以此了解南京城乡耦合地域系统演化规律性,为进一步深化科学规划和管理该地域的理论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东北经济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区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青山 《人文地理》2000,15(1):52-55
本文以东北经济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地域分异特征为基础,以人地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通过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东北经济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区划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张国雄地处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湖北、湖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单元,也是一个生态敏感区。人类活动引发该区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唐以来的千多年最为突出。其中,明清时期是这一变迁最关键的阶段。弄清这一阶段人地相互作用的机制,不仅...  相似文献   

9.
要对明清徽州人地矛盾有深入认识,必须把它和安徽与全国做比较分析。首先,明清徽州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密度上。明代徽州人口不断增加,与全国和后来隶属安徽的其他府州相比,到中后期人口压力已相当大;到清中前期,徽州人口压力持续加大,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到太平天国战争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其次,明清徽州人地矛盾还突出表现在人均占有田地少、能生产粮食的田地少和田硗地瘠。上述诸多因素叠加作用,使明清徽州人地矛盾不断加剧,成为迫使徽人大量经商的基本原因。不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县域它所产生的作用不同,对此应作历史的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也论近代人口压力:冀中定县人地比例关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人地比例关系,学界普遍认为人口对土地压力越来越大,乃至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只有少数学者模糊地提出并非像以往所说的那样严重。其实,探讨人口压力问题的关键是人地比例临界点的确定。以往对此多有估计,按照这些标准衡量,现有耕地的确严重不足。但遗憾的是,大多并未论及计算方法,不知根据何来。近代冀中定县的个案研究显示,人地比例关系处于愈益紧张之势,但人地比例关系紧张并不意味着现有耕地就已经到了不能维持农民最低限度生活的地步。根据民间流行的消费观念和实地调查资料,可以对人地比例临界点做出比较精确的计算,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从维持最低粮食消费角度看,现有耕地能够满足人口需求;从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消费角度看,虽有不足,但相差不远。进一步言之,近代农民生活的贫困主要不是因为人口压力,而应当从其他方面寻找。  相似文献   

11.
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港城互动、提升港口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连云港市1989—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了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出两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结合协调度、静态和动态协调发展度,对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模式的演化轨迹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①1989—2009年,连云港市港—城协调发展模式总体上经历了濒临失调模式到勉强协调模式再到基本协调模式的演化过程;②港口与城市基本处在协调发展的轨迹上,动态协调发展度呈逐渐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分析认为协调发展模式的演化主要由港口功能的升级、临港产业的壮大、城市发展的支撑等推动以及自然环境和区位因子、腹地的经济水平、周边港口的空间袭夺、港城关系的空间分离等约束要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特点及其局限性。然后,进一步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东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东亚发展模式与这次东亚经济危机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最后,对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与变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综合体的生成因子判定与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龙  李维维 《人文地理》2016,31(6):145-151
判识城市旅游综合体的生成因子并模拟其作用机制,是集约利用城市资源、判定城市大型旅游投资项目可行性的前提。从概念入手,构建了包含3个属性、29个指标的城市旅游综合体生成影响要素评价体系,在利用专家打分法对各因子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旅游综合体的生成因子进行萃取。结果显示,按照重要性程度高低进行排序可以将这些因子归结为宏观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市场实力、行政效力、旅游资源本底等八个。文章认为,城市旅游综合体是一种特定的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城市作为地理空间的属性特征和旅游作为产业形态的经济特征相互作用构成了其生成的动力机制,城市大型旅游项目投资需要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去评判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陈作任  李郇 《人文地理》2018,33(4):113-120
在经济韧性视角下,本文基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理论构建了一个研究城镇产业衰落与转型的分析框架,进而对东莞市樟木头与常平的产业发展路径进行详细梳理和对比分析,探讨地理区位、产业结构等初始条件相似的城镇受到相同外部冲击时出现韧性差异的原因,包括地方制度、技术变革、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社会文化氛围等。据此提出转型升级对策:寻找新主导产业,提升经济主体潜力与联系;科学规划空间结构,调整存量用地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面升级硬件设施;重塑强调风险管控与危机意识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建立演化经济地理学与经济韧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范式,本文为产业结构单一城镇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韧性增强途径和路径创造方式。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西方港口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查询13种外文数据库和76种外文期刊,依据文献的引用次数和可得性,遴选了1914至2010年间的521篇国外港口地理文献,通过梳理近百年的相关文献发现,效率评估、空间竞争、体系演化、港城互动、组织管理等构成了港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重点剖析了国外港口地理研究在研究成果、学者合作、研究区域和研究主题等方面的特点和新倾向。文章最后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港口环境的深度变化,海向腹地、港口价值链、物流资源整合等新的领域将成为国外港口地理研究的新近趋向和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6.
长江巢湖段岸线资源评价与港口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选取岸线前沿水深、岸线稳定性、岸前航道水域宽度和后方陆域场地宽度4项指标对安徽巢湖沿江岸线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安徽长江巢湖段一、二级岸线比例高,适合建港和发展工业、仓储的岸线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其次在GIS平台上摸清了岸线资源的利用情况,确定了各级岸线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功能划分。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巢湖沿江港口建设的总体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最后给出了长江巢湖段岸线开发与港口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陕西省生态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陕西省1978-2006年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压力变化的关系。对6个反映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其载荷的大小确定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两个因子,并据此分析陕西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生态压力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生态压力的影响要大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经济增长使区域生态压力增大,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生态压力的变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宁小莉  秦树辉  包玉海 《人文地理》2005,20(6):102-105,82
本文在了解包头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采用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支持水平、协调性、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包头市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自1992年-2001年十年以来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与评价,得出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支持水平较低"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主要限制因子。目的在于通过对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综合水平的分析与评价,正确认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结构、功能,提高限制因子容量,推动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建设,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甘肃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问题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聂华林  赵超 《人文地理》2003,18(4):32-36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结构,具有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变化的趋势。本文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的角度详细的考察了甘肃城市体系、交通体系和经济集中区的情况。其次,重点分析了甘肃经济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问题,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最后,通过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甘肃具体省情相结合,提出了甘肃"大十字"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战略,同时分析了实施这种发展战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资源环境考虑的产业结构选择基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结构是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环节,它的组合类型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和对环境的胁迫,因此构造一个合适的评价标准对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全国都在调整产业结构以求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时候,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从环境及资源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资源环境考虑的产业结构综合相对势评价模型,并利用这一模型对福州市的工业内部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福州市的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提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