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不愧是“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是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一生。他不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能“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随着时代的演变,与时俱进,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促进了中国革命的潮流。这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思想与革命实践的巨大飞  相似文献   

2.
试论孙中山振兴中国商业的经济思想及其演变林家有孙中山作为一位民主革命家,他成就了伟大的事业,领导人民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相似文献   

3.
自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旨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同盟会时起.他革命的目标即是:“出斯民于水火之中”。他把同盟会的机关报定名为《民报》,把革命的理论阐发为“三民主义”,把建立的国家叫“中华民国”,国家的政党叫“国民党”,无处不含有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孙中山“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鲁迅语)。为了革命,这个曾做过大总统的人,这个经手过数不清的款项的人,在走完了59个…  相似文献   

4.
论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民主义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结晶,是他毕生为之奋斗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最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分歧。例如,对孙中山前期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民国年间他有“五族共和”的主张;有人认为他对此持否定和反对的态度。最近11卷  相似文献   

5.
孙霄 《岭南文史》2011,(3):15-20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一生中,为推翻封建帝制,实现共和之理想,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先后领导了十次反清起义。其中,1895年策划的乙未广州起义由于组织工作不严密而流产了。但孙中山认为“此为中国革命军举义之始”。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流亡海外,他们一面鼓吹中国革命,一面等待时机发动和策划新的起义。  相似文献   

6.
戴季陶政治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的思想家中,以主义名者似有两位:一位是孙中山,另一位就是以孙中山信徒自称的戴季陶。戴氏一生的思想具有鲜明的阶段性。辛亥革命前戴季陶的政治观点是比较模糊的,倾向于君主立宪;辛亥以后他的思想开始向民主共和思想转变,成为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利、中山身边的一名近卫战士;五四时期,戴季陶积极阐扬正在转变期中进步国民党人的思想观点,对五四运动、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都有一定的认识;大革命时期,戴极力鼓吹三民主义的“国民革命”观,以建立“纯正的三民主义”为名,出笼了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义:大革命以后戴氏积极推行和贩卖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理论,在现代中国社会起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他是国共两党都极力推崇和敬仰的辛亥革命先驱者,素有“伟人”之称,“国父”之誉。他为领导辛亥革命而驰骋疆场的事迹妇孺皆知。然而,孙中山逝世时发生的一些轶事至今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8.
刘慧娟 《百年潮》2023,(1):42-48
<正>宋庆龄的一生,长期与中国共产党相伴相行。从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来,她始终坚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中国革命艰难困苦的斗争中,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宋庆龄曾发表声明说:“孙中山一生主张共同奋斗救中国。这就是他主张国共合作的原因。”“倘使他所主张的国共合作一直不间断地继续到现在,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自由、独立的强国了。”字里行间,表明了她竭力拥护两次国共合作的坚定立场。宋庆龄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贡献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妻子和助手,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是近代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把自己的学说概括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他明确表示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孙中山的思想有的是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的则是汲取欧美先进文化的思想,或者是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他推翻了封建帝制,催生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他创立的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论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引导、影响了整整几代人投身民族复兴、献身国民革命。冯玉祥即是其中的一员。本试图通过对冯玉祥在“武穴主和”至五原誓师这一段经历、思想的剖析,说明冯玉祥的每一步革命行动,都是在孙中先生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产生的,都是在三民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进行的,是孙中先生引导冯玉祥脱离了北洋军阀的阵营,投身于国民节命。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创立了他的三民主义学说。到抗日战争时期,三民主义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1937年7月15日,中共在为公布国共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的时候,根据中国革命需要,借鉴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文化,其中包括欧美的思想文化。 谈到三民主义的渊源,国民党元老邹鲁有这样一段回忆:“总理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思潮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又说:‘兄弟所主张的三民主义,实在是合集古今中外学说,顺应世界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个结晶品。’惟其顺应世界潮流,依据中国需要;所以三民主义的哲学基础,固非因袭欧洲,亦非因袭中国;即非全属唯物,亦非全属唯心;而是总理的新独创。” 孙中山早…  相似文献   

13.
王亚嘉 《安徽史学》2005,1(6):120-122
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三民主义不仅作为一种核心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腐朽的封建政体,还为拓展和深化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国民党统治中国理论上的"合法性"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①.  相似文献   

14.
朱汉国 《史学月刊》2006,3(5):49-54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政党政治模式的过程中,尝试和实践了三种政党政治模式,这就是西方的两党政治模式、“一党治国”模式和国共合作治国模式。孙中山关于中国政党体制三种模式渐次否定的发展过程,既代表了他对中国政党体制的探索过程,也反映了他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孙中山对政党体制的认识发展,与他的政党观念以及三民主义的发展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一 正好90年前,孙中山在致友人书中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这一次,他是用“社会主义”一词来表述“民生主义”思想的。这是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以来,孙中山第一次提出有关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框架设计。此后20多年中,孙中山反复说明并完善他的民生主义思想。学者们认为,民生主义一直到1924年孙中山正式公开讲演三民主义时才定型。在许多场合里,他都用“社会主义”的概念来表述他的民生主义。但是,正式的表述,或者说,孙中山乐于使用的词汇还是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争取和保持国家统一,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反对军阀割据,建立统一、共和制度的多民族国家,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他的思想与革命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其内容。为实现和谋求国家的统一,孙中山奋斗了一生。  相似文献   

17.
周军 《文史月刊》2011,(10):61-64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震古铄今的大事,它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揭开了近代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序幕。孙中山先生晚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推动和帮助下,提出革命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中国国民党,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促使中国革命走向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平均地权学说,既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土地纲领。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跨越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代。本文拟就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和作用作以探讨。一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孙中山提倡平均地权是把它作为同盟会革命纲领的一部分,主要效法乔治·亨利的主张,想用核定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奋斗,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能够“顺乎天理,合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循着孙中山思想发展的轨迹,对孙中山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20.
冯夏根 《安徽史学》2000,1(3):63-66
在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族主义是产生最早、宣传最多、影响最大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统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强调“五族共和”、“五族一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