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尔岐主张在经中寻得圣人之意,其所撰《仪礼郑注句读》以发明郑《注》、辨析贾《疏》为宗,一反宋明以来轻视汉唐注疏之治学理路。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于《仪礼》文字有校勘,其所撰《监本正误》和《石本误字》还对《仪礼》监本和石本做了校勘。张尔岐还将所传《仪礼考注》的内容与吴澄《仪礼考注序》进行比较,指出世传《仪礼考注》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吴《序》不合。清人从事《仪礼》诠释时,对张尔岐的《仪礼》解义颇为重视,并时有征引。张尔岐的《仪礼》诠释可谓有清一代《仪礼》学之先声。张氏《仪礼》诠释崇实黜虚,顺应了明末清初反王学末流的学术大势,成为清代实学之先声。  相似文献   

2.
南宋的《仪礼释宫》一文,是专门考释《仪礼》所涉宫室制度的权舆之作,在礼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文自宋以来一直被收入朱熹文集而随集流传。本文在《四库全书总目》辨析的基础上,从书目著录和观点离合两个方面对其作者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考定该文的作者确非朱子,而是与朱子同时期的礼学名家李如圭,朱熹文集实属误收,今文集整理本理应剔除。  相似文献   

3.
古人重丧祭,古礼重丧服。《礼记·冠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仪礼》十七篇有《丧服》专篇讲丧服制度,并有子夏《传》,这在《仪礼》诸篇中是绝无仅有的。小戴《礼记》四十九篇有《曾子问》、  相似文献   

4.
《仪礼》白文经版本考辨王锷《仪礼》是十三经中“三礼”之一。两汉时期,《仪礼》只称《礼》,或称《士礼》、《礼经》,亦称《礼记》,至晋代始称《仪礼》。今传《仪礼》十六篇是一部记录先秦以前贵族生活中冠、婚、乡、射、朝、聘、丧、祭等各种礼节仪式的专书。该书所...  相似文献   

5.
唐贾公彦《仪礼疏》、清张惠言《读仪礼记》,都是研究《仪礼》的代表作,然其注解《仪礼》之经,多有可商榷。如对于“侧”字之解释,贾公彦谓《仪礼》中“侧”字有“特”、“旁”二义;张惠言谓《仪礼》中“侧”字.皆训为“特”。详检《仪礼》全书,“侧”字出现凡十七次,计有三义,一日特、独、无偶;一日旁、边;一日昃也,即日偏西时。非皆“特”训也。  相似文献   

6.
胡培翚《仪礼正义》继承了以往《仪礼》学校勘的优秀成果.该书选用《仪礼》唐石经、清黄丕烈重刻宋严州单注本(严本)作为校勘底本,并用多种《仪礼》善本作参本,本着"宁详无略,用郑氏家法"、"详载各本经注异同"之校勘原则,综合使用多种校勘方法,为《仪礼》经、注文字的勘正作出了较大贡献.该书校勘特色鲜明,在校勘中能广采众本,并断...  相似文献   

7.
最近出版的王辉先生点校整理的《仪礼注疏》,是当前《仪礼注疏》的最新整理成果.该整理本校勘、标点皆有胜于前人者,于推进《仪礼注疏》之整理、研究为功亦巨.然而智者千虑,整理本在标点方面仍有一些疑误之处,本文就《乡射礼》篇略举所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说笄     
吴爱琴 《史学月刊》2007,(1):134-136
笄是我国古代不论男女都常用的发饰。《说文》释其为“簪也,从竹”。《仪礼·士冠礼》:“皮弁笄,爵弁笄。”汉郑玄注曰:“笄,今之簪。”(《仪礼注疏》卷二,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50页)可见笄是一种簪发工具,早期称为笄,大概从战国以后而改称为簪。中原华夏民族是一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6,(1)
天一阁藏顾广圻校《仪礼注疏》,为明万历二十一年北京国子监刻崇祯重修《十三经注疏》本,校本主要是宋刻单疏本《仪礼疏》,并参校影宋抄本《仪礼要义》等书。是书经顾广圻数度批校,校改不下千处。顾广圻是张敦仁汇刻《仪礼注疏》、汪士钟刻《仪礼疏》的实际主持者。张本所用的宋本疏,并非直接来自宋本,其依据即为天一阁藏的顾校本;而汪刻虽然号称"覆宋",但其实对宋本有大量有意识的校改,其校改痕迹也保留在顾校本中。另外,段玉裁、阮元所依据的单疏本均来自顾校本。一般认为,顾广圻校勘古籍以不轻易改动原文为特色,但从该书来看,他的校勘思想或许更为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0.
《仪礼注疏》17卷(或作50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这是《仪礼》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本文参稽大量文献,通过研究《仪礼注疏》的最早刊刻时间与版本源流,考辨了历代所刻《仪礼注疏》的版本(包括附唐陆德明《释文》者)及其存佚状况  相似文献   

11.
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等级制度,制定了许多的礼,并用文字记载下来,这就是《仪礼》一书的来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籍被毁,孔子搜集整理有关周礼的文献,经过加工修订,编成教材教育学生,这便是《仪礼》的初本。孔子编定《礼》的时间,大约在鲁哀十一年到十六年之间。孔子死后,《仪礼》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本子,后经秦火,传到汉代,只有高堂生的《士礼》,此后衍生出了大戴、小戴、庆氏等不同学派,是为今文《礼》家。后又发现了古文《礼》56篇。东汉后期的郑玄拿了今古文两种不同本子的《礼》斟酌取舍,择善而从,并为之作《注》,这便是今传本《仪礼》的由来。  相似文献   

12.
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彭林《仪礼》为礼之本经,武帝时即立于学官,其学显于汉魏。然以文古义奥,复之无由,入唐即衰,注释者代不数人,诵习者寥若晨星。熙宁中,王安石废罢《仪礼》,不复立学官。古时科举分房阅卷,自此至清,再无《仪礼》之房,其学不绝如缕,版刻...  相似文献   

13.
清代学者秦蕙田以《五礼通考》名世,是书引用礼图文献数种,如聂崇义《三礼图》、杨复《仪礼图》等。其引礼图或言撰者,或不言撰者,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立说皆以经史为据,体现了清儒重考据的治学风范。今以征引聂崇义《三礼图》为例,考释其礼说内容真伪。  相似文献   

14.
现今散藏日本的原本《玉篇》残卷,所据祖本是南朝萧梁时期的,其间保留的大量书证引文弥足珍贵。本文将《玉篇》残卷中51个字头所涉《仪礼》、13个字头所涉《丧服经》、《丧服传》的资料钩稽排比,以资校证传世本《仪礼》的文字错讹,进而探讨南朝时期《仪礼》与《丧服》经传的分合现象。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义疏学之发达是众所周知的。但义疏学之发达首先表现在解经术语体系的建立上。前人于此未能予以充分重视。本文通过对《乡射礼疏》所用术语的归纳分析,将《仪礼疏》术语厘定为六大类:分节术语、迭出经文术语、径释经文术语、迭出注文术语、出示书证术语、推衍术语,并对其基本功能加以解释。通过分析《仪礼疏》所用术语之参差,《仪礼》旧疏的蛛丝马迹亦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6.
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往往引经证字,即《序》中所谓“厥谊不昭,爱明以谕.”今考《说文》引《礼》138条,或出《周礼》、或出《仪礼》、或出《礼记》,然有22条为今传三《礼》所无.历代研究者或以《说文》所引非三《礼》文,或以今传之三《礼》有误,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逐条探讨了《说文》引《礼》而令传三《礼》所无之条,考其原因,述之于下.  相似文献   

17.
《仪礼》宫室制度,经历代经学家研究,总体格局已较清楚,但疏漏或不明之处,依然不少。如《仪礼》堂上之"廉",《说文》释为"仄",郑玄说"侧边之为廉",学者多以堂南侧之边为廉;至其形制,皆语焉不详。本文指出,廉乃是以砖石块砌于堂边沿的长条形建筑,四边皆有,一堂四廉。堂深之度,郑玄、贾公彦即已互歧,共有四说,长短相差一倍。本文认为黄以周"中至庪为堂"之说最得经旨,并论证自庪至廉的地带主要用于有司行走,不得称为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清末的著名文献学家,于鬯对于《仪礼》经传记文的某些文辞及文句进行了探究,并对前人的某些结论进行了考辨,在礼经的语词和行文的仪文节度训释方面,取得了不少创获.通过深入探究于氏《香草校书》52条《仪礼》校释例,对于全面了解于鬯治《仪礼》学的特色、方法和主要观点,可谓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唐代贾公彦的《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对群书纵横涉猎,其内容相当丰富。其中他对修辞手法的阐释创见迭出、精彩纷呈,主要体现在对互文、倒文、省文、并提等修辞手法特点和用法的说解中。  相似文献   

20.
王辉先生整理的《仪礼注疏》对礼学的传播和研究有较大的推动意义,近年来学界对其校点内容的商榷颇多。本文对其中的部分校点内容提出商讨,以期为读《仪礼》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