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从1921年河南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开始,中国考古学走过了100年的历程。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1)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对于世界文明具有深远意义,表现为中国考古学100年来揭示和阐释的中国古代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23期《求是》发表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指出,我国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横穿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近些年来涌现出大量反映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产方式和民族生活风俗等方面的丝路美术、舞蹈、影视及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2月驹泽大学举行了以"中华文明的成立与变化"为主题的日本中国考古学大会。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的研究者,向大会通报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最新考古发掘情况,并就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传播等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对究竟何谓"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会议详细介绍有待今后发表。以下将对2013年的研究状况以时代先后分别予以介绍。旧石器时代。加藤真二《从考古学看生活于中国的旧人向新人的演变》(西秋良  相似文献   

4.
李济在中国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古史研究和中华文明起源等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贡献。他主持或参与了新中国建立前的历次殷墟发掘,并终生致力于殷墟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国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就是在他领导或参与的一系列考古发掘与研究下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他积极倡导并参与了上古史的重建,他的实践为古史研究构建了一条新的可行之路。李济还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学术眼光的学者,能够从世界范围内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播和交流。他的这种宽阔的学术视野使他走在了同时代学者的最前列。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1月21-22日,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20余位学者围绕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发展阶段、形成机制和早期国家运行、性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起源》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以都邑、社会分层、大型建筑、礼制、区域性政体等的出现为标志,将中华文  相似文献   

6.
《历史研究》2021,(1):43-52
正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日益临近,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探寻中华民族和文明历史的发展规律,成为关乎时代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华文明有多久远?如何起源?怎样形成?这些不仅是学界、公众的关注焦点,也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大历史问题。近年来我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新进展,给这些问题注入了新内容。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  相似文献   

7.
2012年5月20日至23日,"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张家港召开,与会的数十家学术机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近年来有关文明起源阶段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以考古发现进行的文明进程新研究"、"多学科结合在文明探源研究中的运用"、"考古学、科技研究与文献历史学间的关系探讨"以及"对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探讨"等五个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交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来的科研成果,汇报了考古工作的新进展及多学科交流所开创的文明起源研究新局面,有效推进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深入开展,推动文明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已是学界共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区域、多层次、多阶段的特征,其中可能存在多样的模式。边缘发展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光明日报》2023年3月22日)。考古材料表明,北部边疆早期人类文化起源与中原地区具有同步性,存在不少相同或相近的因素。随着交流与融合的日渐频繁和深入,各文化区相互影响,吸收彼此先进的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北部边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呈现出新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认为,中国考古学随着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各项阶段性成果的推进与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正朝着科学化、国际化、社会化、大众化的趋势和方向发展;中国考古学需要与国际考古界加强交流,博采众长,走向世界;作为一级学科的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应是从文物管理机构到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所共同担负的责任,需要形成一整套既符合中国实际,又顺应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二级学科的设置,同时培养能够满足考古学发展需要的人才;公众考古是目前考古学新的发展走向,考古界需要转换意识和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坚持考古的纯洁性和道德规范,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与遗产保护事业。  相似文献   

10.
西辽河流域在中国文明起源总体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地区,其考古工作自20世纪初已开始.20世纪50年代之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该地区考古工作全面展开,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至90年代末,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已基本确立,对各文化的谱系也进行了十分热烈的探讨.本文根据已发表的考古学文化资料,对西拉木伦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的时代、谱系和源流关系进行讨论,以期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本区域的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对将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对宣传、推广和转化文明探源研究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中国考古学的热点,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结合近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以及新发现的新特点等,人民画报社记者刘畅、乔振祺等于2022年6月7日访问了原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兵武先生,围绕考古学、考古发现、文明探源和文明互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等进行畅谈。兹将访问实录整理成文,以享同好。  相似文献   

12.
文明起源在考古学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业。本文试图强调农业对文明起源所起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一些有关农业考古的看法,希望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类似课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龙纹图象的考古学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华民族就是龙的传人。龙是由何种物体演化而来的?从考古学上发现的龙的形象观察,很难将之比附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动物。只能说龙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体现,是观念形态与艺术创造相综合的结晶。本文不准备论述龙的起源及其功能,也不去比附自然界中某种动物或现象,仅就考古发现,叙述一下考古学上龙的图象出土或发现情况。这对于了解龙作为一种信仰观念和龙的功能及其起源,或许会有参考价值。本文侧重早期龙纹的考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离不开江河湖海的孕育。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起源与黄河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珠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起源区域;珠江流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徐红霞 《收藏家》2008,(10):41-48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长岗行政村凌家滩自然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发现,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C14测定距今约5300—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的发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自1987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了5次考古发掘,发现聚落遗址内有居住址、墓地、祭坛、  相似文献   

16.
陕西境内彩陶的发现史基本上与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历史一样漫长,近百年的考古工作,为全面认识陕西彩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陕西彩陶具有出现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发展脉络清晰等特征,不仅为中国彩陶本土起源论提供了支撑,还孕育出了中国史前彩陶最辉煌的两个时代——半坡时代和庙底沟时代,为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霍巍 《考古学报》2021,(4):463-474
目 次 一 救亡图存与重建古史:早期中国考古学的历史选择 二 从考古学文化到区系类型:中国考古学的探索与发展 三 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考古学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历史、认识中华文明丰富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1].考古学在中国是近代化的产物,从它自西方传入中国、并且植根于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伊始,一方面在学术目标、理论建设和田野实践等环节就不断形成自身的历史传统,不再是西方考古学的翻版,而是努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体系迈进;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代,中国考古学者也承担起不同的历史使命,不断续写新篇,继往开来,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回顾百年中国考古学史,每当时代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中国考古学都在顺应历史变革、引领社会思潮、坚定文化自信上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从考古学讨论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社会的发展至少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是补充了中国上古史,这是其史学意义;第二是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中中国文明的空白;第三,课题代表的从考古学文化研究向古代社会研究方向的转型,标识着学科的发展。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考古学提出文明起源的研究,得益于良渚、红山、大地湾等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三十多年的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这些令人震惊的文化现象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考古大发现(增订本)》刘尊志主编齐鲁书社2019年10月本书是一线考古学家写给普通读者的公众考古学读本,取释疑、解谜、改写、补写、印证历史的角度,记述中国考古领域的32次重大考古发现——从窥探高原王国的秘密到发掘神秘的地下宫殿,从寻觅田野岩画到解读石窟雕塑……涵盖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通过一个个迷人的考古故事,展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2015年6月13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的"‘早期文明中的权力与信仰’学术沙龙"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行,国内多家学术机构的20余位学者围绕良渚遗址及良渚文化的考古新发现、良渚社会的性质与运行机制、良渚文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沙龙尝试从研究社会的角度,用历史学、政治学语言描述考古学物质文化遗存;而展览亦尝试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对考古学物质文化进行展示,体现了考古学学科的前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