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3年7~8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西梁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部分遗迹内出土了大量破碎的动物,骨骼遗存。本文仅对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进行整理研究。探讨狩猎经济与畜养经济的比例关系以及与人类行为有关的一些信息。一、动物遗存的出土情况发现的动物骨骼均出土在不同的房子和灰坑内,详细的土出情况见表一。在11个遗迹的18个层位内,共发现动物骨骼866件。其中包括软体动物的壳体26件,鸟类骨骼30件,其余为哺乳类动物骨骼。出土的动物骨骼非常破碎,并有较多的碎骨被火烧过,还有加工骨质工具时遗留的骨…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井沟子遗址位于内蒙古林西县双井店乡井沟子村北约400米处的坡岗之上,面积约20000平方米,西区墓葬位于遗址中部地势较平处。该遗址于1989年赤峰市文物普  相似文献   

3.
栗媛秋 《四川文物》2020,(4):110-118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是辽西地区史前研究的重要遗址之一,对该遗址出土陶器进行科技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地区史前陶器工艺发展及文化演变。通过对兴隆沟遗址三个地点出土陶器的岩相和成分进行分析,可知该遗址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制陶工艺有显著差异,不同文化时期采用了不同的制陶黏土,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工艺表现出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4.
丁哲 《沧桑》2014,(4):80-87
内蒙古历代玉器主要出土于东南部地区,中南部地区、科尔沁地区、呼伦贝尔地区也有一定发现,其中以史前、辽金元时期玉器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捻制纤维成线用于编织的工具在我国众多新石器遗址中亦有发现,称之为纺轮、纺专或纺坠。据孙机先生对汉代纺织工艺的研究,捻制纤维(主要是麻)的工序叫绩或缉,所用工具即称纺轮。一般为带孔圆饼形态,将轴杆固定于纺轮中孔,提调起来,捻动轴杆下端,纺轮依靠自身质量和惯性力在旋转中将纤维牵伸并加拈、轴杆顶端的钩子用  相似文献   

6.
李娜 《旅游纵览》2023,(19):103-105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水泉镇塔子沟村的塔子沟风景区开展实地调研,总结出塔子沟风景区发展现状,最后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包括面向市场,优化运营模式;整合资源,引进精品项目;打造多种业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多渠道宣传,提高知名度等,助力塔子沟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蚁鼻钱额济纳旗温图高勒苏木格日勒图嘎查东北94公里出土3枚蚁鼻钱。该遗址地表市满碎陶片及建筑构件。银贝似为同范,长2.1、宽1.1、中厚0.25厘米,重3.5克,面铸“”字。同出还有1枚陶贝,1块厚0.5、径5厘米的圆铜块及数枚绿柱...  相似文献   

8.
最近,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在维修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梅县高塔寺塔工程中,发现一批珍贵的出土文物。高塔寺塔,系北宋砖塔,位于黄梅县城关东南隅,塔为八角十三层,除第一层为空心外,其他均为实心砖造。塔呈楼阁型,四面有小佛龛,内供佛像。由于年久失修,塔之上部青砖严重糟腐,塔刹无存,塔轮廓不清晰。为此,文化部文物局决定拨款维修,勘察、维修工作由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庄浪县出土北魏石造像塔程晓钟,丁广学1974年。甘肃省庄浪县良邑乡李家咀村农民在平整打麦场时,在村东离宝泉寺旧址不到百米的地方。挖出了四块石造像碑。解放前曾出土过一块。加在一起共五级,恰好构成一座完整的造像塔。通高1.76米。平面正方形,底边长43厘...  相似文献   

10.
忻县连寺沟出土的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寺沟村位于忻县城南35华里,北同蒲铁路以西,东距平社车站约6华里,现属庄磨公社。这里曾先后出土过两批青铜器。1966年11月,连寺沟大队贫下中农在村南里许的羊圈坡平整土地时,刨出一批青铜器。事后,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派人进行了勘察。这批铜器共六件,其中鼎、盉各一件,  相似文献   

11.
12.
内蒙古林西县出土战国铜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内蒙古林西县大水波罗牧场出土铜戈1件。现收藏于林西县文物管理所。铜戈内部稍残,援瘦长扁平,中部较窄,锋端上扬,长胡,阑侧三穿,内一穿,胡刃弯曲。残长21、援长13.5、胡长9厘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范家窑子乡西窑子村农民张同小,于1958年5月间在村西约1公里多的沙窝子里掘得一批铜器。这批铜器埋藏在一座东西向小山沟的南坡,距地表深约1米许,同时并有灰色陶片出土。这批铜器已于今年1月由当地送交内蒙古博物馆保存。 1.戈一件(图2),素面,短援有脊,四穿,内上又有一横穿,通长18.3厘米。 2.短剑一件(图3),刺有脊,两面刃部有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纯银阿育王塔,塔身内用金棺盛装佛螺髻发舍利,是当年吴越国王钱俶建造皇妃塔(后称雷峰塔)的核心所在,专为雷峰塔打造,是钱俶毕生崇佛的体现。银塔直接仿自延寿造夹纻育王塔(温州白象塔出土的漆塔),间接仿自鄮县阿育王塔。  相似文献   

15.
温州白象塔出土的彩绘木雕像共17身,其中12身保存尚好。其造像年代不一,原料全部使用杉木,雕刻技法及彩绘工艺则可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16.
巴蜀文化墓葬出土铜刀包含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两类外来因素,两者融合之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器型,其中一部分新器型实现了土著化,成为蜀文化铜刀的主要形制。据不同文化属性铜刀数量的历时性变化,可将铜刀划分成舶来、土著、变革三个发展阶段,并以铜刀发展及相关历史背景为基础,管窥出巴蜀文化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特征从早到晚分别为守商周、倾荆楚、染秦化。  相似文献   

17.
198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尔罕公社台里大队出土一枝明代铜铳,长44、铳口内径5.2、外径7.2、铳体均厚0.7厘米,重8公斤。铜铳由铳管、药室、引信及后座四部分组成。通身铸有五道铜箍。铳管长29、药室长10厘米,余为后座长度。药室呈瓮形,最大外径9.5厘米,上有一可开启关闭的长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敖汉旗出土秦半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小各各召村农民在村西约700米的冲沟里,发现了一批秦半两铜钱。据发现者反映,这批秦半两钱成串出土,距地表约二尺深,出土后大多卖给土产收购部门,只剩下26枚于这年秋送交旗文物部门收藏。这26枚秦半两钱均无外郭,较规整厚重,最大直径为3.3厘米,最小直径为3.1厘米,最重的为12.3克,最轻的为10.2克。“半两”两字的书写各有差异(封三)。  相似文献   

19.
1975年11月,巴林右旗幸福之路公社包冷大队的牧民,在开挖灌渠时发现一批金银葬具。经当地行政干部及时搜集,多数文物得到保存。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所辖北五旗县正中部。文物出土地点在草原水库西北约2.5公里,古鲁满汉车店门前路南小山包西南约20米处。据当事人反映,挖渠时,从地表至渠底未见砖、瓦、石,这批葬具发现于灌渠南帮下距地表1.2米处。放置情况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中南部是指西起宁夏贺兰山、东至河北与内蒙古交界的大马群山、北起阴山、南抵山西与内蒙古边界的广大区域,从今天的行政区划看包括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四市.两汉时期,在这一区域设立了上郡、五原郡、九原郡、朔方郡、云中郡、定襄郡等边郡.张郁[1]、崔树华、连吉林[2]等学者从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