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项是我国古代众多羌族部落支系中的一支,又称"党项羌"。据汉文史籍记载,约在南北朝时期,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古称析支的地方,开始有党项人活动。魏晋以后  相似文献   

2.
侯丕勋 《丝绸之路》2013,(12):10-13
"黄帝"是一个经历了从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历程的称号,它所反映的是华夏先民于5000年前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重大转变。当黄帝部落中轩辕氏族首领被推选为部落首领后,方始有了"轩辕黄帝"称号。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一处古代有神奇之"圭"(即天然土丘)的邽戎居地,即今甘肃省清水县旧县城东南70里之轩辕谷。轩辕黄帝部落曾活动于陇山东西地区,而他的冢则位于今甘肃省正宁县东部子午岭之西五顷原,据此其故乡必是今甘肃省天水、庆阳、平凉三市地区。  相似文献   

3.
《行程日记》作者及相关人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稿本<行程日记>一卷三十八叶,记载了一个官员从同治三年(1864)正月初一到八月十九日由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经草地到达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旧城)的行程.该卷日记今有<历代日记丛钞>影印本[1].稿本无署名,<历代日记丛钞提要>未能考知其作者,亦作"佚名"处理[2].  相似文献   

4.
松潘古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潘,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重镇。远在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在今松潘城北的元坝子设立了湔氐县。那时的交通,依靠畜力,已相对发达。汉代在此改县为道,进一步走向繁荣。三国迄隋,设立县治从未间断。至唐朝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置都督府,羁縻生羌部落。极盛之时领羁縻州达一百零四。由唐迄今,千三百余年,故松潘又有“千年古城”之说。  相似文献   

5.
正在库车老城区,有一座典型的维吾尔风格的建筑群。大、小王府东西相邻,坐南朝北,排列而建;大殿富丽堂皇,蜡像栩栩如生,厢房亭台,雕梁画栋,大门上方匾额书"库车世袭回部亲王府"。清代,我国因称伊斯兰教为回教,所以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称为"回回",将维吾尔人称为"回人"或"回子",将维吾尔人聚居的新疆天山以南地区称为"回部"或"回疆"(今称南疆)。库车处于南疆东部,为古代龟兹国故地,清人祁韵士《西域释地》称"库车犹言胡同",即指其西通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叶尔羌(今莎车)、和阗(今和田)的重要地理位置。这里历史  相似文献   

6.
叶尔羌,在今新疆莎车县治内。叶尔羌,维吾尔语称:Tarkand。维吾尔语"叶尔"谓地,"羌"谓宽广之意,叶尔羌汗国,是明宣德年间由东察合台汗国分裂出的一个地方政权。1514年6月3日,赛依德在朵豁刺部异密尔们的拥戴下登上汗位,定都叶尔羌。赛依德是学术界公认的叶尔羌汗国的创始人。其后,又经历11位首领更替,前后约共延续了240年左右的历史(表一)。表一:叶尔羌汗国统治者年表据《拉什德史》(又名《中蒙兀儿史》)中曾多处提到叶尔羌汗国每位汗王都曾打制过自己的钱币,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有关于叶尔羌汗国使用自制货币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公元4世纪初,辽东的鲜卑慕容部首领涉归的庶长子吐谷浑可汗,因争水草与其弟即涉归的嫡子慕容廆(汉文典籍中又名若洛廆)发生矛盾,率1700余帐西迁至今内蒙古阴山一带。西晋永嘉末年(317年前后),又从阴山南下经陇山至甘南,渐次征服和羁縻了今甘川青边界地区的诸羌、氐部落,统治了今甘  相似文献   

8.
杜学书 《新疆钱币》2001,(2):19-19,21
突骑施钱是突骑施汗国的铸币。突骑施原系突厥十姓部落之一,散居于新疆伊犁河流域。公元657年唐朝灭西突厥汗国后,突骑施部落酋长乌质勒势力逐渐强盛,初建突骑施政权,在碎叶川和伊丽水设立牙帐,以碎叶城为“大牙”,以弓月城(今新疆伊宁市境内)为“小牙”。  相似文献   

9.
清代阿克苏局及其铸钱研究——清代新疆铸钱局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阿克苏局的设立及其铸钱 (一)阿克苏局的设立 阿克苏铸钱局是在叶尔羌局设立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二十六年(1761)设立的,它是清政府在新疆设立的第二个铸钱局.因叶尔羌本地不产铜,当初设立叶尔羌局主要是为收缴并销毁原准噶尔普尔钱,即所谓"叶尔羌铸局为销毁原钱计".  相似文献   

10.
叶尔羌,在今新疆莎车县治内。维吾尔称:Tarkand。维吾尔语“叶尔”谓地,“羌”谓宽广之意,叶尔羌汗国,是明宣德年间由东察合台汗国分裂出的一个地方政权。  相似文献   

11.
胡忠良 《中华遗产》2010,(3):156-159
1768年,人们在新疆叶尔羌西南约四百里处的密尔岱山发现了大型山玉矿藏。当时新疆玉开采归朝廷专有,由朝廷所派的办事大臣主要负责,协商当地部落首领,组织地方“玉农”进行开采。无疑,为了满足皇帝的个人嗜好,管理者利用手中权力,在操控中获得不小的利润。  相似文献   

12.
汉佉二体钱是古代新疆于阗(今和田)地区的自制货币,从19世纪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便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引发了诸多探讨。其兼有中国与希腊货币体系的特征,对于研究古代新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探讨于阗地区政治势力的分布、经济的往来、文化的交流有重大意义,为讨论佉卢文在于阗等地区的流传提供了实物依据,开创了将两大系统钱币特征交融并会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清朝统一新疆以前,流通于新疆地区的主要钱币,是准噶尔政权在叶尔羌(今莎车)铸造的一种铜币。此钱币用红铜打制,重二钱,钱面用托忒蒙古文打压出准噶尔台吉之名,钱幕(背)用波斯文打压出叶尔羌地名及回历纪年。据清人椿园七十一记载,这种铜钱“径五分,厚一分,无孔无文,如桃形。”这就是如今人们俗称的“桃仁钱”。据《西域图  相似文献   

14.
九世纪中叶,居住在漠北地区今叶尼塞河上游的东突厥东山再起,黠戛斯部落大破回鹘,杀其可汗,迫使回鹘诸部逃散西迁,其中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占据唐贞观14年(公元640年)灭亡的汉族曲氏高昌王国的领地,以高昌(在今吐鲁番县城东南六十余里的哈刺火州)为首府,建立起了高昌回鹘政权.高昌回鹘以哈剌火州和别失八里(又称北庭,在今新疆吉木萨儿境内)为中心,向西发展,至十世纪末期,疆域面积已扩展到东接甘、肃二州,西至葱岭,北界天山,南越戈壁,兼有吐鲁番、塔里木两个盆地,还跨  相似文献   

15.
叶尔羌汗国是于1514年(明正德九年)在南疆叶尔羌(今莎车县)建立的国家,于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被准噶尔汗国所取代。在长达164年的统治中,历经6代11位汗王,每一位汗王都铸造钱币。但是,至今发现的该国钱币实物甚少,只是近些年在南疆发现两种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叶尔羌钱局鼓铸"乾隆通宝"两种,一种"叶尔启木"[1]钱,为方孔铜钱,正面汉文"乾隆通宝",背面左右侧分别以满文、察合台文铸"叶尔启木"对译字(满文转写:yerkim,察合台文转写:yark?nd)。另一种"叶尔羌"钱,亦为方孔铜钱,正面汉文"乾隆通宝",背面左右侧分别以满文、察合台文铸"叶尔羌"对译字(满文转写:yerkiyang,察合台文转写:yark?nd)。"叶尔启木"钱是清朝进军新疆后最初开设钱局铸币的成果,仅短暂通行不到两年,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更铸满文为"叶尔羌"。目前学术界对于新疆满文钱币的铸造已有相关研究,如李吟屏对清代新疆钱币铸造进行整体概述[2],吴元丰利用满文档案对新钱的铸造、发行、价值和作用等诸问题作详细讨论[3],但对钱币更名改铸过程均语焉不详。王文良比较了叶尔羌局所铸两种钱的区别,认为"叶尔启木"钱属于错币[4]。实际上,"叶尔启木"钱并非错币,它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透过满文档案,可以从满语国策的角度,对钱币改铸事件进行剖析。本文依据清代满文档案,  相似文献   

17.
蒙恬所筑长城位置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恬所筑长城是秦始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段长城的分布走向问题,多数学者主张在秦西,即由今甘肃榆中县(或兰州)以西沿黄河北上至内蒙古包头以西,大致呈南北走向。本文则通过分析蒙恬筑长城的背景,考证与长城分布密切相关的秦榆中方位和秦代众羌、匈奴等部落的分布,认为这段长城在秦北,为东西走向。并就秦始皇北伐性质、蒙恬所筑长城具体所指、长城起止及秦直道与秦长城关系、秦长城西北段等学术界长期以来存有争议或留意不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59年10月,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在婼羌县米兰古城进行发掘,清理了九间房屋遗址,其中有七间发现多种文物,《坎曼尔诗签》即出于其中的一间。1972年,郭沫若同志写了《坎曼尔诗签试探》一文,断定《坎曼尔诗签》是唐代回纥人(今维吾尔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由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曾作过重要的贡献,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祖国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又都是祖国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早在秦汉时期新疆就有塞种、月氏、汉、羌、匈奴、乌孙、吐火罗、丁零等众多部落和民族繁衍生息。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都曾创建了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又都影响并吸收了其它民族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民族融合或部分融合了别的一些民族,有的民族又被别的民族所融合,组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无论新疆的古代  相似文献   

20.
唐代剑南西、南两侧分布着大量的羌蛮子弟,比较著名的有弱水八国子弟、岷江西山子弟、邛雅黎子弟、东蛮子弟、云南子弟等。羌蛮子弟受剑南节度,但其组织、征集、训练、出征等仍以部落为单位,是典型的少数民族部落兵。与北方的城傍子弟相比,羌蛮子弟内附时没有经历内徙——安置于缘边军城傍侧这一过程,故安史之乱后内徙的城傍子弟逐渐转化为额内兵,而羌蛮子弟依旧保持了原有的部落兵性质,并一直维持到唐末。羌蛮子弟的总数维持在三到六万之间,他们的存在弥补了剑南道汉兵不足的问题,极大增强了本道的军事实力。复因羌蛮子弟处于唐、吐蕃、南诏的“过渡地带”,且熟悉西南边陲的地理环境,他们的向背往往能左右唐代西南边疆经略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