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攀登》2015,(2)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立足党的使命,以"修己""治人"关系为媒介,表明党性修养的必要性;结合革命对党员素质的要求,以"修己治人"逻辑为参照,明确党性修养的标准;根据党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内圣外王""格物致知""忠恕""集义""慎独""无滞"等儒家修养论为基础,揭示党性修养的途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性修养理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性修养。提高党性修养,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包含实实在在的内容。80年前,在重庆主持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结合两年来的整风学习,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对自己的各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要求。这是他加强党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衡量自己的一把尺子。时至今日,对于我们提高党性修养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吕自由 《攀登》2001,20(7):124-126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我们党的性质以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了更加明确而科学的概括,也为新形势下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根据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执政环境以及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论述了共产党员在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紧迫性、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吕自由 《攀登》2001,20(Z1):124-126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我们党的性质以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了更加明确而科学的概括,也为新形势下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执政环境以及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论述了共产党员在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紧迫性、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习仲勋于1962年9月因小说《刘志丹》遭受错误审查,此后一直遭到批斗、下放、关押和监护,直到1978年4月重新恢复工作,蒙冤长达16年之久。蒙冤期间,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不变,对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不变,彰显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与崇高的党性修养。一、信念坚定,坚持真理在长达16年的蒙冤岁月中,尽管习仲勋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如何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展开了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7.
蒋晋通 《神州》2014,(6):154-155
入党宣誓是共产党员入党时要举行的重要仪式,入党誓词是党对共产党员党性修养所作要求的集中反映。每一个新老共产党员,都要明确认清入党宣誓的性质,立志以庄严的仪式作为党性修养的新的起点;切实掌握入党誓词的内涵,自觉以誓词的承诺作为党性锻炼的必修功课;深刻理解入党誓词的精髓,努力以誓词的要求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8.
顾敏琪 《沧桑》2012,(4):66-68
广大中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加强中青年干部党性修养是应对新时期执政挑战的重要保证,也是党员干部队伍新陈代谢的必然要求。目前中青年干部在宗旨观、实践观、责任观、利益观及纪律观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加强中青年干部党性修养,要从制度、政策、体制、规程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教育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以及导向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娜斯 《神州》2013,(3):166-166
党性是政党区别与其它其他政党的内在属性,除了具有阶级性之外,还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在新的机遇和挑战共存历史时期,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树立良好的党风就是我们积极应对新时期新挑战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0.
民族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者,其个人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党性修养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重视和加强民族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党性教育,把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吸纳到党组织中,发挥其在民族高校政治思想教学工作中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民族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塑造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培养品学兼优的莘莘学子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王军 《攀登》2010,29(6):50-55
毛泽东建党学说和建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建党思想所折射出的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长盛不衰的民族精神。研究毛泽东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联,对于加强现阶段党的建设以及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六大报告有关台湾问题的分析很精辟,不但包含了我党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而且根据目前海峡两岸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坚持、三个新意,明确了今后对台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当前,台湾的"台独"势力利用台湾岛内的省籍情结和台湾同胞"出头天"的思想,将台湾人民的台湾意识向"台独"方面引导,造成了我们统一前景的严峻形势,而"出头天"思想的产生与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台湾近500年历史对台湾民众心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只有了解和理解广大台胞的心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新时期的对台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24—1927年间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实际远非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容共”或“联共”等语词所能简单概括。其时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既不尽一致,而且随着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认知和表述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无论“容共”还是“联共”,都难以单独完整表述该时期国共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1925年后,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与此同时,大批国民党青年转入共产党。国共关系的初始形式在发生改变,亦即由初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单向流动,发展为两党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到后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渐少,而国民党青年转入中共日多。另一方面,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宣导,中共对国民党地方组织和民众运动的日趋“包办”,以及中共组织严密与国民党组织散漫的强烈反差,使国民党人感到共产党大有“反客为主”的态势,担心国民党“容共”,将转化为共产党“容国”。国民党人对共产党“容国”的危机意识,加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相似文献   

15.
皖南事变时期的中间党派--关于中间势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间党派是中间势力的代表力量,它的政治选择曾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过深刻影响。皖南事变前夕与事变爆发初期,中间党派基于团结抗战的民族利益,旗帜鲜明地表示了反对态度,从而加强了中共的政治主动权。但是在善后阶段,中间党派同样出于维护团结统一的愿望,力图在国共之间寻找一条双方可以接受的折衷途径,却由于中共的不妥协态度而劳而无功。于是,他们的中间立场虽未改变,对中共的做法则产生了失望情绪。这种情绪在参政会上蔓延,并影响到当时的一般舆论,从而一定程度上给中共在大后方的形象带来损害。鉴于中间势力对社会的这一客观影响,也考虑到国际形势的种种变化,这年11月中旬中共在最低条件仍未被国民党接受的情况下.还是出席了二届二次参政会。这一事实,证明在两头小中间大的中国社会里,“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因此,无论中间党派如何动摇,理解其立场,尊重其愿望,照顾其利益,都是现实政治所必须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16.
杨杰 《攀登》2003,22(5):1-4
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性质的新概括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性质以新的社会性内涵,实现了党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对党的性质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7.
刘海峰 《史学月刊》2007,2(3):46-50
穆党是道光朝晚期以穆彰阿、琦善、伊里布、耆英、讷尔经额为核心的一个政治势力集团。对外妥协议和,对内排斥异己,导致吏治极端腐败。穆党的统治进一步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进程。  相似文献   

18.
葛荃 《史学集刊》2003,(1):24-29
晚明东林党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典型 ,他们在道德修习上追求“慎独”境界 ,形成了“戒慎恐惧”的政治心态。这种政治心态具有“原惧”特点 ,对于他们的政治态度和实际政治选择具有深层的影响。这就是促成东林悲剧的心态之源。  相似文献   

19.
对近卫内阁发动"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7月7日,谁也不会预想到,发生在卢沟桥畔的中日军队的冲突事件,终于成了日本对中国大陆进行长期全面侵略战争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过程在先秦时代已经基本完成.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卓绝于世的活力,这与它贯穿了发源于先秦时期的"变则通"理念有关.这种理念主张,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与社会,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改变社会,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变则通"的理念与上古时代社会政治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