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仰韶文化的兴盛时期大致是指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期),但也包括有些学者所认为的仰韶晚期的偏早阶段.近年来,由于灵宝西坡、邓州八里岗、三门峡南交口等墓葬和墓地的发现,使得目前有了更多的材料,可以对这一时期墓葬和葬仪的一些情况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本文简略讨论了这个时期相关墓葬的年代,概述了对这些墓葬葬仪的认识,并对这个时期仰韶文化葬仪与周邻文化葬仪之间的联系有所讨论.  相似文献   

2.
葬仪是古希腊人的重要仪式之一,古风时代希腊人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有的包括净化、停灵、出殡、埋葬等仪式在内的丧葬仪式。古风时代的葬仪活动奠定了古希腊人葬仪的基本形式,在古风时代初期私人葬礼盛行,到了后期,城邦立法对私人葬礼多加限制,葬礼规模减小。本文以古风时代希腊人的葬仪为题梳理了葬仪的过程,进而探讨葬仪活动在希腊古风时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梅田 《华夏考古》2021,(5):85-90,112
李静训墓是一座体现了特殊葬仪的隋代贵族墓,本文从遗存堆积状态、墓志、墓主身世等方面对考古遗存进行了重新解读.首先根据考古遗存复原了葬仪的过程,认为下葬时没有举行通行的墓内祭祀礼仪,因此墓室空间形态极为特殊,呈封闭式的椁墓结构;其次,根据墓志信息和墓上建筑遗存,认为有意模拟了佛教舍利瘗埋之法,此与墓主的特殊身世和隋代的舍...  相似文献   

4.
在石家河聚落兴盛时期,邓家湾和肖家屋脊两处墓地表现出相当一致的葬俗,而在这两处墓地的墓葬中或特意开辟或划分出空间、或在埋葬顺序上刻意加以区分以埋藏大量高领罐,以及由此宣示财富、显示威望的观念,正与这个地区不同族群间相互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不断出现新的社会联合体的社会发展进程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5.
张弛 《江汉考古》2019,(1):62-70
大汶口M10、东山村M91和八里岗合葬墓M13、M14四个案例都有以棺椁分隔的不同葬仪空间。不同的空间随葬了分别象征"饮"和"食"的器具乃至猪骨,其中的饮具在位置上更为靠近墓主。饮具都是成对的,有的饮具显然是明器,象征意义十分明显。饮具大都成套,包括了盛酒器罐和壶、温酒器鼎和鬹、注酒器盉与鬹以及饮酒器具杯子,各类器具大都有盖,更说明饮用的方式为热饮。每个案例中都有不同形制的罐和壶,甚至还有不同样式的杯子共存,或许还说明当时有多种酒类或不同产源的酒类,不同的酒类也许还有不同的喝法。  相似文献   

6.
曾颢灵 《神州》2014,(3):284-284
佛是国人最持久、最坚实的精神信仰;茶则体现了国人精神和物质的两个层面的人文风俗。两者皆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从二者展会的空间设计、主产品、产业链及衍生空间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试图通过两个极具中国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化形式为其他形式的文化发展提供好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石超 《收藏家》2012,(11):3-9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是近代中国较早建立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经过80余年的发展,现有藏品十万余件。  相似文献   

8.
作者使用天文考古的方法,考察商王"以日为名"的本源。以商民族先祖"上甲微"的名字为基点,并引用甲骨文中所提供的资料;又商王墓室平面作"十"字形,被用为《干支表》中的"甲"字,而此"十"字形符号,是源于太阳方位确定地理方位,便是现在地图上的经线与纬线作正十字相交;也就是"子午线"与"卯酉线"作正十字相交,由此分辨出四方、四时。再结合《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上甲微的诞生或继位,是代表岁时观象以冬至日为起点,中经春分、夏至、秋分,再回到冬至日,构成一个回归年。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2008,(10):73-73
迷你彩电 这种轻便旅行迷你彩电由德国几家公司联合研制生产,该旅行彩电用普通旅行包就能装下,它靠高性能太阳能电池提供能源,便于旅游者随时收看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0.
焦南峰 《文物》2012,(12):52-58,1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地处关中地区中部的秦、西汉帝王陵封土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新资料说明,秦、西汉帝王陵在历史上遭受多次盗掘,经过多次修复,加之两千余年的生产活动、水土流失等,现存封土与始建原貌有差异,秦、西汉帝王陵墓室之上覆盖的封土应为覆斗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汉代王侯、贵族墓的不断被发现、发掘,大批珍贵的随葬品的出土,尤其是“玉衣”的出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目。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出土了两套完整的金镂玉衣,[1]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丝缕玉衣[2]。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出土完...  相似文献   

12.
在唐朝前期,黄河中下游的富庶农耕区和陇右东部可以养育马匹的半农半牧区,犹如国家强盛的左右臂膀。及至"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陇右,唐之右臂断绝;河北与江淮间藩镇割据抗命,唐之左膀近乎瘫痪,帝国雄强气象,无由再振。从军事地理角度观察,陇右失陷对唐后期京畿安全的直接影响是关中暴露,京城危迫;党项部落东徙,扰攘关中十余年。间接影响是陇右的监牧丧失导致"马政"剧衰,若干羁縻府州及其部落兵损失,致使唐朝骑兵软弱,军力下降,综合国力严重削弱。而唐朝保卫京畿,缓解危机的重大措施,就是将关内道的军防重心从北面转到西面,即建立起京西、京北八镇军防新体系,阻遏戎寇,历经80余年顽强抗御,终使关中免沦左衽。  相似文献   

13.
胡中生 《安徽史学》2016,(4):120-126
从民间文献中可以窥探清代徽州地区女性葬礼过程。葬礼中普遍存在着宗教信仰和堪舆风水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葬礼中礼俗交融极深,违礼越制成为一种常态性现象,礼法不断被突破而向俗尚靠拢,体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闭结构的城市向开放式转化,城市中工商业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也逐渐世俗化,并最终导致市民阶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山东、江苏等地的汉画像中均可见到一种力士鼓唇吹气的形象,这一形象就是汉代人塑造的风神风伯。风伯或出现于雷电云雨之神出行的队列中,或张口弄舌地吹掀屋顶,或与箕星为伴驰骋于月夜星空。通过对诸类图像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代风伯神话是在先秦流行的箕星信仰与飞廉崇拜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风伯画像作为汉代丧葬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承载着佑助墓主灵魂升仙的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晚清对日研究的著作中《日本国志》可谓是集大成者,全书内容丰富,其中有关日本婚丧习俗的内容十分详尽,本文从《日本国志》中所记载的日本婚丧习俗入手,探询当时日本婚丧习俗中的传统因素,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民风民俗与社会其它方面发展的不同轨迹。  相似文献   

17.
在隋末唐初的乱局中,岭南因为僻处南疆而未介入中原逐鹿的大战,从而显得相对平静,但这不过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因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多样,岭南的割据局面之复杂,并不亚于中原地区。本文运用政区地理和政治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复原了隋末唐初岭南地区的政治形势,将众多的地方势力一一勾勒出来,并考证出诸多史籍记载不确和不全之处:前者如被夸大的邓文进、宁长真、冯盎等割据势力;后者如实力强大却广被忽视的李光度,以及南康州周边地区晦暗不明的陈氏集团等。  相似文献   

18.
中晚唐文人完成了由盛唐纯粹文辞之士到知识型、学者型学士的转换,文史兼擅并融的主体丈化特征使史学精神对史论体咏史诗产生影响成为可能。具体而言,传统史鉴致用精神在中晚唐形成风气。受此精神影响,史论体咏史诗多以垂鉴致用为目的,以君主为主要讽谏对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针对性。《春秋》学派中的疑经新变、委曲发明的史学精神使士子在涉足经史内容时,往往对传统的经史之义进行大胆怀疑,对史实进行细致辨析,倡扬新说,促成了翻案体的产生。适应思想重建的要求,中晚唐史学开启义理之途,提倡以史治心,转变入史观念。这使史论体咏史诗多注意阐发史实背后的道德义理,具有儒学道德化、义理化的特点;从心性角度思考问题;导致了赞扬奇节义士、高隐大德诗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19.
蔡名哲 《清史研究》2020,119(3):109-118
制诰之宝在明清易代之际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皇太极君臣视该玺为秦玺,故其继统乃来自汉唐以来诸王朝。当得玺的消息传出,还出现该玺为掌教符印之说,并为清朝所接受。入关后清朝淡化该玺之重要性,并视之为元玺,乾隆皇帝更称大清得统在德不在玺,并毁坏该玺,但却在多年后又予重制,以免显得清初得统不正。当蒙古王公献上同名玉玺,皇帝面对蒙古仍打算利用之。从传国玺能见清朝正统论在不同阶层、时段、文化中的调整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但是,关于东周时期的西周四代君王的陵墓在哪里,不但没有历史记载,更少有人对其提及.本文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梳理认为:东周时期的四代西周君王桓公、威公、惠公、武公葬于洛阳东周王城内,其陵墓自成一区,即本文所分的西周君陵墓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