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婚姻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婚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中原农村的婚姻缔结模式从包办婚过渡到自由婚,婚姻圈由小变大,嫁娶成本逐年上升,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得到提高。这些变化间接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社区的异质性社会结构与街坊/邻里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社区的邻里交往自从住房市场化以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本文从个体、家庭和社区三方面分析促进街坊/邻里关系水平的因素。研究发现,高度异质性社区中的街邻关系水平低于低度异质性社区,具有普遍性的异质性负效应,在社区层次对街坊/邻里关系水平发挥选择性削弱作用。不同异质性社会结构的城市社区中,家庭纽带提供的情感和切实的支持对家庭成员的街邻融合有积极的作用。居民社团活动参与率在不同异质性类型社区中能有效提高街邻关系水平,表现出并存的正效应。社区组织举办的活动频率能促进街邻关系水平的前提是居民能成为参与者。街邻关系水平较低的群体,动员性的活动参与可以提高其街邻关系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城市贫困研究的多种测度与多层模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六大城市住户调查数据,采用多种贫困测度和多层模型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大城市居民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城市低收入邻里的贫困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广州、西安的相对丢失(relative deprivation)严重且低收入群体层级结构复杂,昆明的贫困深度大,而武汉财富集聚相对明显。贫困多层模型表明低收入邻里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仍存在于个体层面,个体在家庭制度、市场制度、国家福利供应中所表现的特征影响了贫困发生率;城市贫困同时存在邻里效应,主要体现在邻里经济状况和贫困文化的影响作用;而城市间的贫困差异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社区作为社会与城市发展的践行单元,如何回归本质并形成可持续的驱动力,是社区发展的关键。基于相关研究总结,邻里性强调关系的联结、情感的认同与归属、内嵌着“我向”意识等,极具内化性特征,是社区本质的重要体现。为此,本研究结合广州15个社区的案例调研,通过因子分析法(EFA、CFA)来探究邻里性的因子结构,进而剖析现代城市语境下邻里性的深层内涵与特征,分析各类型社区的邻里性特征差异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回应相关的共同体本质理论,综合探讨邻里性的实践意义。研究总体认为,邻里性内含了“家园感”、“凝聚力”、“行动力”三大主因子,蕴含了丰富的内生驱动能量;社区应回归其邻里性本质,根据各类型社区的问题、特征与资源,培育社区自身的能量与资本,推动“内生驱动”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书讯     
《邻里东京》日本城市的老城区往往由一个个界限分明的邻里组成,每个邻里的居民数量从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他们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本书是作者对于日本宫本町(作者  相似文献   

6.
《女星》(Woman’s Star)由上海广学会创办,受众对象主要是半文盲的中下层妇女。《女星》的内容主要涉及家庭问题,旨在帮助家庭成员使生活更加充实,更好的促进基督化生活,并且要了解和解决家庭中基督教灵修的问题1。当然随着时局的变化,《女星》也对栏目进行了调整,加大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客观上培养女性社会责任意识。本文就《女星》杂志的基本概况、内容及地位做一讨论,力图展示基督教女报对近代中国女性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殷芸交游考     
殷芸的文学活动大多发生在萧梁前期,以分别参与由任昉、萧统和裴子野组织的文学团体活动为代表.这三个文学团体对殷芸的文学地位和审美情趣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但又有所区别.其中任昉文学圈主要影响到殷芸文学地位的提高和文学思想的初步形成;萧统文学圈、裴子野文学圈则从主流与非主流两个层面,分别对殷芸文学思想的定型与巩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祭祀圈、信仰圈、文化圈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祭祀圈、信仰圈和文化圈是人类学界不同时期内的三个影响颇大,研究颇深的概念。三者同是着眼于对文化事项的研究,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与本质联系在人类学界还未曾被全面细致的阐述过。本文重在从此方面来阐释祭祀圈、信仰圈和文化圈这三个概念,试图找出其内在本质中的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9.
祭祀圈、信仰圈和文化圈是人类学界不同时期内的三个影响颇大,研究颇深的概念。三者同是着眼于对文化事项的研究,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与本质联系在人类学界还未曾被全面细致的阐述过。本文重在从此方面来阐释祭祀圈、信仰圈和文化圈这三个概念,试图找出其内在本质中的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中国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断裂点法,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①京津连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三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性别比高、来自圈外的流动人口比重大、以亲缘、地缘为纽带聚居等特点。②沪宁杭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二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比重高、暂住时间差距大等特点。③广深厦流动人口圈。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女性流动人口比重高、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比重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夏坤 《黑龙江史志》2014,(5):293-296
女学的建立和女学事业圈的形成,赋予了女性新的社会身份,造就了新女性群体。晚清广州女性群体的产生有着具体的历史动因和发展脉络,女性群体的组织化过程体现了其社会网络的建构和地方社会的影响。变革图存的社会现实、女性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觉醒、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等因素都影响了由女学到女界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杨婕  陶印华  刘志林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21,36(2):27-34,54
本文基于2017年北京市居民日常活动与满意度调查数据,运用多层次路径分析方法,以社区及周边环境作为地理背景,探讨邻里环境、社区交往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体和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后,社区建成环境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较弱,仅公园可达性显著正相关.然而,建成环境通过社区交往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效应显著,尤...  相似文献   

13.
杨旭东 《神州民俗》2007,(10):12-14
文章通过四个案例,介绍了村落中存在的对同一对夫妻称谓的不一致现象及其表现出的特点,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农村地区的婚姻圈、女性的心理潜意识等引起。  相似文献   

14.
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汉人社会的研究中,从民间宗教入手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祭祀圈在其中就是一个研究者都耳熟能详却又莫衷一是的概念。究其原因,并不是研究者对祭祀圈在取代或补充施坚雅(W.Skinner)“市场体系”来认识中国这样一个有国家的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上存在分歧,而是对祭祀圈内涵的认识存在分歧。这一分歧可以从另外一个倍受冷落的概念——信仰圈中进行探讨。本文虽然主要是就前人对祭祀圈和信仰圈的定义进行梳理,目的却并非要界定两个严密,完备的概念,而是去揭示民问宗教祭祀中  相似文献   

15.
清代所修地方志不仅仅承担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区域社会流布的功能,更是了解区域社会个体生存状况的重要窗口。以民族地区的贵州为例,其中的人物传列载了大量守寡纺织的女性个体,这些“纺织娘”用自己辛苦的纺织维持了一个个残缺的家庭。在这种身心的煎熬背后,却是无数个家庭的有效延续和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地方志对此的记载反映了传统社会一个重要女性群体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6.
曲宁宁 《民俗研究》2020,(4):139-147
传统女教主要是基于儒家五经所建构的"内/外"模式来规训女性的言行举止与生活空间,而随着女教理论的发展,儒家修身学说逐步被移植并被用以型塑女子之德性。其中,"女四书"因其作者本身为女性,鲜明体现了女性对于礼教的自觉认同与"内卷化"特征,甚至表现出"立命"与"安身"相统一的趋势。然而从唐代的《女论语》开始,在儒家的心性修养体系日渐深入女教理论的同时,作者已不满于《女诫》以来将女性圈囿于家庭之内的角色定位与伦理束缚,表达出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强烈意愿与完善个人道德、安顿终极关怀的诉求。换言之,先秦乃至两汉的女教理论着意将女子型塑为"女子",而唐代以降,女性的性别意识逐渐觉醒并致力于打破这一阃域,而力争成为"女君子"乃至"君子",并因此产生了女性个体诉求与儒家传统礼教之间的矛盾。这一冲突在明清时期达至巅峰,从而呈现出礼俗互动的多重影像。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22名嫁韩中国女性为对象,从跨国主义的视角分析她们在韩的婚姻现状、与原生家庭间的跨国联系及这种联系的性质和意义。研究发现,这些女性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东北三省和山东沿海地区;中介婚姻占近70%,且与丈夫的年龄差距普遍较大;再婚者占较大比例。其中,60%与韩国丈夫育有子女,已在韩国生活多年,并从事各种非专业化工作。这些女性通过汇款寄物,信息通讯交流,回国探亲,邀请家人来韩等一系列方式维持着跨国家庭纽带。而她们的中国家人也为其提供育儿、家政以及精神抚慰等多方面的支持。通过跨国家庭纽带,汉族女性与原生家庭成员之间实现的是一种灵活变动着的"跨国看护",双方是互惠互利的。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后,批评家公认李清照的词可以和词史上任何一个大家相提并论。明清女词人写作的时候,已经不再关心李的改嫁问题,可见她们在确立自己的创作经典时,关注的主要是词的文学体性。明清女词人对李清照的推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作品中的某些精彩语意的欣赏,一是追和其作品。明清的女词人或许没有什么具体的文学批评着作,但她们以自己的创作加入了对李清照形象的建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学批评,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们也建构了自己的形象,使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明清两代女性文学的兴盛。  相似文献   

19.
刘志林  廖露  钮晨琳 《人文地理》2015,30(3):21-27,71
居住满意度是居民对所居住的住房和社区宜居性的综合评价。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城市重构与居住分异背景对社区邻里关系、社会互动及居民的社区满意度的影响,已有研究对社区社会资本与居住满意度之间因果机制的探讨,缺乏合理的指标构建和实证依据。本文结合城市社会学、地理学和政治学相关理论,构建了一套适合于中国城市转型背景的社区社会资本指标体系,通过对北京市九个中低收入社区的实证研究表明,社区社会资本与居住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然而,尽管低收入居民对于邻里信任因素的重视大于对社区组织的信任、邻里互助和共同价值,其在社会资本的几个维度中得分最低。因此,打破社区内的分异与隔阂,建立邻里信任,应当成为社区社会资本建设中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保障房建设速度的加快,保障房社区将对已有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带来深刻影响,其社会效应亟需深入探讨。本文以邻里效应为切入点,基于社区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广州市保障房社区对周边社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保障房社区并没有为周边社区带来负面的影响,也不存在"贫困同质化"的现象。然而,保障房居民与周边社区居民缺乏人际交往,其社会融合度也比较低。结果表明,提升保障房社区的社会认同度,消除不同社区居民相互间的隔阂,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