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潮》1999,(4)
需要走进真实的历史李辉(以下简称“李”):我对你的作品最感兴趣的是在《读书》上的《寻墓者说》。有人写文章把我们两个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题目叫《从李辉到蓝英年》,这使我感到很荣幸。你这些年发表的文章,让人们看到了不少苏联时代的真实情况。你从历史档案中寻找问题,谈  相似文献   

2.
名作欣赏     
《文史月刊》2008,(10):F0004-F0004
《筛麦子的妇女》,作者库尔贝Courbet Gustave(1819-1877)被认为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派大师。1854年,库尔贝创作了这幅《筛麦子的妇女》。这是他又一幅表现普通劳动者的朴素、勤劳品质的作品。“劳动者是美丽的”,这是所有人看到这张作品时的最深刻感受。画面表现了麦场上两个劳动着的普通农村妇女和一个男孩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被誉为描写崔张爱情故事作品的“双璧”,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董西厢》和《王西厢》都写了“长亭送别”这个情节。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又都是精彩的篇章,把王,董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作一番比较,对探讨文学的继承和改革创新的问题是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璇  李小沫 《神州》2013,(14):17-17
《希腊古瓮颂》和《青花瓷》分别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颂歌和当代流行音乐的经典代表之作,虽然两部作品创作时间隔了千百年,但通过对比分析不难看出这两部伟大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相似性,其修辞手法上的相似性表现的尤为明显。本文将从两部作品视觉意象的运用、动静结合"、陌生化"处理和押韵手法等主要修辞方法入手,分析其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苏联科学院出版的《世界通史》,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多卷本著作(以下有时简称《通史》)。《通史》编辑部认为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上的一个独特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所业已达到的水平的反映”。事实上,这部著作是为苏联的政  相似文献   

6.
《发条鸟年代记》是村上春树在旅美期间完成的一篇重作品,意在通过对诺门罕战役的历史回顾,向世界说明昨天和今天的日本人。本文认为,对文学作品价值的判断,只能依据作品的形象、而不是作品之外的作家的表白。在这个意义上,这部长篇实际上是日本人的苏联观的集中披露,也是日本知识界对近现代日苏关系的艺术梳理。日本人间宫对苏联人鲍里斯表现出本质上又恨又怕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方辉 《华夏考古》2001,2(2):48-52
李学勤先生在《洛阳林校车马坑的启示》一文中,谈到现收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两件“蚌片兽面”,认为它们与洛阳林校车马坑出土的瓷瓮漆盖上的蚌片性质相同,“很可能也是类似的漆盖上的装饰”,“它们的年代也应该相差不远”①。就笔者所知,这类蚌片兽面在安阳殷墟和其他商代遗址以往的发掘中多有发现。而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这两件,也是出自殷墟。现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草成此文,以作为李学勤先生文章的补充。一 李学勤先生提到的这两件蚌片兽面,发表于怀履光《骨的文化》一书。李先生的文章中已经对这本书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
刘行 《神州》2012,(28):6-6
雨果说过:"天生的万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喜欢雨果的作品,不仅因为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更是因为作品中对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的描写总是那么具有深刻的代表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两部作品描写的都是宗教气氛弥漫下的悲剧,宗教是社会状况的真实反应,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现状。作者就是要通过作品揭露社会现实,唤醒人们心底的意识,改变社会现实。在《<克伦威尔>序》中,雨果提出了美与丑、善与恶、优美与畸形、崇高与粗俗、光明与黑暗的艺术对照原则。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这种对照方式:《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两部  相似文献   

9.
兰明娣  杨丹丹 《神州》2012,(33):209-209
作为较旱出现的“新历史小说”,《红高粱》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现代史的新视角,它是一部精彩绝伦的中篇小说,1987张艺谋完成了电影版《红高梁》的拍摄,随后《红高粱》便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那么《红高梁》的小说和电影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两部作品各自的特点又有那些呢?通过阅读和观看《红高梁》,感受莫言笔下的那片红高粱地和张艺谋摄像机中的红高粱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一年前,我采访于正。彼时《宫锁珠帘》刚刚下档,《笑傲江湖》正在筹拍,金牌制作人愤愤不平于外界的口诛笔伐:“人类永远部在为难人类。范冰冰告诉我,万箭穿心、习惯就好。投拍《笑傲江湖》是为了自己,令狐冲(和我一样)也被所有人误解,但他一直努力坚守底线。”整整一顿饭时间,他始终在用高八度的音量控诉别人的“迫害”和夸奖自己的作品,说它们“精美、有人文关怀、启迪心灵”。  相似文献   

11.
石川达三是日本当代文学中一位有着特殊经历和影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风中芦苇》在日本战后文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小说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版发行。我国外国文学界的一些学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暴露了战争狂人压制言论自由的野蛮行径”,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苇泽悠平“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也把这部作品作为“反法西斯文学”作品收录其中。…………  相似文献   

12.
《1973年的弹子球》是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问世以来被批评界视为“过渡性”作品予以忽略。本文以作家的写作背景和文本为中心,认为这部作品是日本战后一代的生活经历的凝聚与提炼,从而构成了对形象内心世界的递进式的探索,在主题与艺术手法上均系《且听风吟》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13.
《子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中国新文学研究者所关注的作品之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它更成为文学史家研究的一个重点。但建国以来,对《子夜》主人公吴恭甫形象的评论却有着较大的分歧,至今仍有争论。本文拟就两种较“传统”的意见和一种在新时期以来出现的新意见,进行一些辨析,以期对吴荪甫这一形象的认识更能符合作品的实际,从而也能更准确地理解作品。一、关于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的辨析1939年6月茅盾在《(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中说:“这样一部小说,当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  相似文献   

14.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撰写了两部有关明治维新史的专著。一部是《日本书目志》,丁酉年(1897年)冬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出版。另一部是近年在故宮博物院发现的《日本变政考》,戊戌年进呈光绪帝御览。在这两部著作里,作者希望皇帝“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上清帝第五书》),用按语的形式提供各种变法维新的建议。对于《日本变政考》,中外学者一致认为它是“一本最为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六八年,川端康成的以《雪国》为中心的作品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由此步入世界文坛,他的代表作《雪国》也相继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读者。对于《雪国》的评价,目前尚众说纷纭,分歧主要集中在主题方面。大凡一部平庸之作,是不会在评论家中引起见仁见智的评说的,而一部长期争论不休的作品,则往往不是那种艺术上的廉价物。寻到《雪国》的“其中味”,对于衡量这部作品艺术价值的关系极大。别林斯基在论及莎士比亚时曾说:“如果欣赏他的无与伦比的精确和逼真表现一切的本领,而不惊奇于创作理性所赋予他的幻想形象的价值和意义,那将是很奇怪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总是相依为命的,即便对于川端康成这样的资产阶级作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任务之一,也仍在于从他的  相似文献   

16.
周程程 《神州》2013,(34):13-13
本文通过论述先锋作家余华的两部小说《活着》和《兄弟》,讨论了其作品探讨主题的转变,作品中更加让人体味良多的对“生存”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在俄国文坛上升起的两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不仅照亮了黑暗的俄国;而且也普照着全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极为成功的处女作《穷人》时,是以自然派的继承者的身份出现在俄国文坛之上的。随后,他在一八六四年《祖国纪事》的第二期上,又发表了第二部中篇小说《二重人格》。这部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众多小资产阶级的精神分裂、内心矛盾的双重心理状态,富有特色地塑造了一个作为小官吏的艺术典型,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悲惨命运。同时,它在艺术手法上又具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创作中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可以认为,就艺术表现而言,《二重人格》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具有开端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1980年,苏联领导人、苏共中央总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以回忆录"三部曲"——《小地》《复兴》和《处女地》荣获列宁文学奖。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苏共中央政治局在召开会议时,所有与会者都会齐声赞诵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杰作。在政治局成员们的眼里,勃列日涅夫的作品犹如肖洛霍夫的史诗,写作风格堪比屠格涅夫……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三部作品并不是勃列日涅夫本人所写,而是  相似文献   

19.
王福和 《古今谈》2006,(1):14-18
1834年的俄罗斯和1918年的中国文坛,分别诞生了两部名字相同、文体相同、人物相同、风格相同的伟大作品——《狂人日记》。由于是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前,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借鉴与被借鉴的学术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两部同名、同文体、同人物、同风格的“狂人”小说,就此成为中外文学交流中“直接影响”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20.
在苏联文坛竞相发表“复出”作家和侨民作家的作品的热潮中,1988年苏联最大的文学月刊《新世界》连载了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德高望众的文艺理论家利哈乔夫为小说作序,至此,这个在海外漂泊三十余年的苏联文坛的“游子”终于衣锦荣归了。 1956年帕斯捷尔纳克将《日瓦戈医生》的手稿交给《新世界》,要求发表。当时的主编西蒙诺夫及编辑部同仁费定、拉甫连季耶夫、阿加波夫、克里维茨基等联名写信给帕斯捷尔纳克,批评小说具有“思想上的离经叛道”和“反人民性质”,以及“对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