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国坚 《神州》2014,(5):195-195
司法民主是中国司法制度秉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司法民主的意涵可以从认识论上的民主、司法的民主权利、司法民主制度来加以梳理。通过理论的梳理,发现司法民主的理论问题,总结司法民主实践中的问题,寻求社会主义司法民主的发展,是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扬人民司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陈磊 《攀登》2013,(6):131-135
在《法官如何思考》一书中,波斯纳高度简略的分析了法官、法学界以及所嵌的司法制度,从"裂缝"、"隔阂"、"渐行渐远"、"波长不一"等词语中,反映出司法和学术间的紧张与背反。这一研究与我国过去30年,特别近十年来的司法改革、有关司法改革的论述联系起来,使我们更深刻地反思中国语境下的法官与法学院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徐梦鸽  高翔宇 《沧桑》2012,(1):89-91
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产生了一年一度对"五四"的纪念活动。从1939年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确立五月四日为"青年节",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确立该节日,"青年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共产党诠释的"青年节"精神不仅作为抗战时期动员的一种手段,还体现了民主、科学、爱国等意义;国民党除了对"青年节"体现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赞同外,还对节日精神持若干批判态度。作为一种政治话语",青年节"的演变过程成为了反映国共关系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4.
民主的问题     
姜世琦  孙志成 《神州》2012,(26):14-14
Clarissa Rile Hayward在《Democray's Identity Problem:Is "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 the Answer?》一文的开首中说"在二十一世纪开始之后,一个人几乎不需要是一名政治科学家就能认识到光有民主制度本身并不能产生出民主"。由此她谈到了民主在民主制度之外,  相似文献   

5.
人人都有梦。众人之梦汇聚而成的就是民族之梦、国家之梦,为此,才有"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诸说。不管是哪国之梦,一定是指好梦,"中国梦"也不例外。1840年以来,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内容的"中国梦":晚清时代的救国、反帝、自强;民国前后的"三民主义"、科学与民主;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的打倒军阀、国共合作、推翻三座大山、赶走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建立民主国家;新中国诞生以后,  相似文献   

6.
杨淑琴 《沧桑》2010,(3):17-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和选择。本文试图从概念的提出、二者的关系以及作用的认识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索日诚  ;时春荣 《神州》2013,(36):317-318
朱安·J·林兹和阿尔弗雷德·斯蒂潘总结的关于民主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根据他们关于民主的观点,2006年,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辞职及随后劳尔·卡斯特罗的接任被认为是古巴从"社会主义独裁"政治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的重要标志,不过,古巴之所以能朝着民主目标迈进,是以下述3方面的重要情况为基础的:第一,古巴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第二,古巴人对艰苦经济生活拥有惊人的忍受力;第三,美国对古巴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8.
韩策 《历史研究》2020,(1):135-154
民初司法界的部院之争不仅因政权更迭之初,法律制度不备、权限不清,而且有其明显的派系根源,带有党派和南北之争的色彩。章宗祥、江庸均是清末沈家本修订法律馆系统之嫡传,在与许世英、徐谦("部派")的博弈中最终胜出。随后章、江携手排斥"部派"所用南方党人,重整部院力量,透过人事布局和制度建设交互配合,整顿司法乱象,使司法人事至少在四五年里保持基本稳定和连续。这与司法总长频繁更迭的表象颇有不同。同时,章、江推行法官回避、司法甄拔与考试、司法讲习所、法官任用及奖惩、司法收入特别会计等制度,并极力抵制军政势力干涉司法,终使司法事业颇有基础。章宗祥、江庸从人事和制度两方面对民初司法界的改造,构成彼时司法发展的一大转折,是理解北洋前期司法制度与人事变迁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9.
王福兰  刘荣明 《沧桑》2011,(3):46-47
明清之际的山西商人把以"家庭本位、合作共赢"为原则的缘分观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把加强血缘的凝聚力,整合亲缘的向心力,巩固地缘的认同力,强化神缘的信仰力,构建业缘的协同力作为人际沟通与合作的主要方式,对商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欧洲民主与共和制度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欧洲民主与共和制度的发展演变郭方西方近现代民主与共和政治制度起源于西欧,其政体的各种形式与机构,如单一或联邦共和制,君主立宪制,代议制及代表选举制,法律与司法制度,行政、立法与司法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等,它们的渊源与发展均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在从...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排斥东南欧移民语境中的"种族"定义,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生物学上的"种族"定义不同,它关注的重点不是人的表象生物特征,而是基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之上的想象建构及意义诠释。这就使"种族"一词在美国与"自由"、"民主"、"平等"等抽象概念一样颇具弹性。根据这种"种族"定义,来自东南欧的移民属于低劣的"非白人"种族,如不对其进行限制,不但美国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的血统将遭到污染,美国的自由与民主也将随之丧失。这一"他种族"建构,在所谓"科学"的支持下臻于顶峰,为美国社会排斥东南欧移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而排外主义者与大众媒体的渲染则提供了广泛的公共支持,从而将美国的移民限制政策推向极端,以达到限制与排斥东南欧移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理解。在19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到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之际,完全成熟。由"大同论"向"小康论"转型,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理论与文化的根源。"小康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社会化大生产与工业市场文明为目标诉求,在强调公有制的主导作用下,显示出对个人利益的认可、宽容与疏导,强调"法治"、"市场""、共同富裕"与"民主"。注重循序渐进而不急于求成。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魏继昆 《史学月刊》2008,(10):51-55
民国时期,在民主宪政问题上,胡适持乐观主义的宪政心态,而梁漱溟则持悲观主义的宪政心态。其差异之因在于:文化观不同,有世界主义与中国主义之别;对于执政当局的态度不同,有依附与排斥之分;对于模仿的态度不同,有赞成与否定之异。  相似文献   

14.
刘家和 《史学史研究》2013,(1):106-112,126
研治史学不仅要熟知目录学,而且要熟知掌故。掌故与目录学之融通,有助于深入认识史料自身的理路与客观性。研治史学不仅要"识大"(博),而且要"识小"(精)。"识大"与"识小"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二者既有趋大与趋小方向相反的离心力,亦有内在互为存在前提的不可分离的向心力。对史料的把握要做到"竭泽而渔",更需"识大"与"识小"兼而有之。读柴德赓先生书,寻绎陈援庵先生和柴德赓先生治学之门径,对于史学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胡适毕生致力于使中国成为合格的民主国家,他对民主宪政的阐释至今依然对我们起着指导作用。在民主与独裁论战中,胡适提出关于民主宪政的看法更是其重要的政治思想内容,文章将胡适的论述归纳为三点:第一,施行民主政治并不复杂,只是一种幼稚园的政治而已。第二,比起民主,独裁需要花费更大的人力与物力。第三,民主思想通过宣传最终会深入人心,成为建立民主国家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北部湾事件",把战火燃烧到整个印度支那。1965年9月,我们应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邀请,以"中国自愿工程队"的名义,秘密开赴越南前线,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年多的抗美援越战争。  相似文献   

17.
马文娟 《沧桑》2009,(2):69-70
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一种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审判的司法方式,蕴涵着政治民主、司法民主以及司法公正的价值。但是随着法制建设的深入及其自身不足的不断突显,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作用减弱,人民陪审员的产生、培训、权利义务等方面存在某些问题,因而应该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张千帆 《炎黄春秋》2014,(12):75-78
近年来,国内"左派"一直批评自由派拿中国的缺点比别人的优点,自己则反其道而行之,竭力突出中国成就、夸大别国缺陷。今年早些时候,国内媒体同时抛出两篇文章,一篇警告"西式民主陷阱",一篇"论证""中国民主模式"。稍后,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发表《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刊于《北京日报》2014年7月7日)一文,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排斥逐渐问题引起金融地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文献,对金融排斥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金融排斥的现象、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体上,对金融排斥概念界定有所拓展;对金融排斥现象的分析逐步由"接触性"和"使用性"排斥研究向综合排斥研究方向发展;并从金融供给的地理排斥、金融需求的社会经济排斥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排斥等多维视角阐释了"为什么被排斥";最后对金融排斥易导致的金融公平缺失、贫困加剧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金融排斥研究趋势,并指出中国金融排斥的研究应加强对排斥的不同群体、不同空间尺度与空间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排斥感性,康德赋予自由与道德律的蕴含关系;但也因此,道德律无法定义自由行为的善恶;康德伦理学的内在困境,便在此。事实上,纯粹实践理性的逻辑规定,需要补充一个感性维度;这也表现为,道德律普遍立法的形式,需要增加相关历史性内容;由此,康德伦理学才有出路,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