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晚清以来,中国的货币制度一直很紊乱,占据中国金融市场的,既有封建性的银两、制钱和银钱票等旧的币制,又有资本主义性(也是殖民地性)的银元、铜元和银行兑换券,而银行兑换券既有银元票、铜元票,又有银两票、制钱票.即便是银元和铜元,因时不同、因地各异,也是形形色色、林林总总.而且纸钞、铸币皆是中外混用.如此五花八门、杂然并存的货币现象,实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特有.由于晚清政府没有统一的货币,因此,湖北武汉地区的货币也是五花八门、混乱不堪.下面仅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旧时代武汉币制的紊乱现象.首先是货币发行的渠道多.在旧中国,货币的发行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的专利,银元、铜元、制钱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都可以铸造,纸币也是一样,除中央、地方可发行宝钞、官票外,各地票号、钱庄也可发  相似文献   

2.
此币是用机制银元模具所造的铜样币(图1)。钱径38mm、重16g、外郭“齿边”、郭内“齿纹”、边厚1.55mm。钱面有一珠圈,内汉直读“光绪银元”,中心满小字“光绪银元”。上缘“新疆省造”,下缘“库平重七钱二分”。钱背中央蟠龙图案为“坐龙”,  相似文献   

3.
《新疆钱币》1999年第1期P41刊登了吴先生《别具一格的原轻银元》,章说:“所谓原轻银元,是指造币厂在铸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厂的银元本来成色就不足,换言之,也就是毛重低于25.5g或含银量低于80%的银元。例:国币中有道光银元,毛重仅18.35g;四川军政府造“汉”字银元,毛重为25.45g;贵州省政府造汽车图案银元毛重为23.46g。  相似文献   

4.
安徽光绪元宝二十文铜元笔者1990年6月在安徽青阳县得一枚安徽光绪元宝二十文铜元。铜元径3.3、厚0.2厘米,重15克,面珠圈、“光绪元宝”、中心满文“宝安”,左右各有一颗六点有星边花,上“安徽省造”、下“每元当制钱二十文;背珠圈坐龙,左右各三颗六点有星边花,短距,上英文“安徽”、下英文“二十文”。币面漫漶。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初十,在原省银元局基址上成立安徽铜元局,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年间共铸6种光绪元宝铜元。据光绪三十三年冯煦《皖政辑要·度支科·币制中·铜市》,安徽二十文仅铸四万四千八百零六枚,除去皖造大清铜币二十文,安徽光绪元宝二十文币当十分稀少了。(《皖东金融与钱币》1992.2王律友)安徽光绪元宝二十文铜元@王律友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和有关清末民初时期的回忆录、文史资料时,经常见到“银元”和“铜钱”的货币名称,如:“大洋”、“鹰洋”、“英洋”、“一百文”、“一吊钱”、“制钱”、“兑换券”、“当十铜元”、“当廿铜元”、“一大枚”、“一小枚”、“大铜子儿”、“小铜子儿”等等。这些货币名称,现在许多人都不知其详,但是从上世纪以来到40年代一直广泛使用。因此很有必要对于这方面的文史知识,作一简要考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日常使用的货币形式、种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清朝的银两、宝钞、制钱,外国传来的银元(鹰洋和洋钱),到北洋军阀政府发行的“袁大洋”、兑换券、铜  相似文献   

6.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湖北省总督张之洞,奏准铸当十铜元,与制钱相辅而行(是年,清廷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铸福建、广东铜元)。从此,各类湖北省铜元在省内成为重要的辅币,流通了近三十年之久。湖北历代均设置监、局鼓铸铜钱。清初,归并铸局。本省只留下省城武昌一局。雍正以后,称宝武局。清末,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创立银元局、铜币局,宣统二年(1910年)由铜银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东界江苏、安徽,南邻湖北,西接陕西,北连山西,东北是河北和山东,因其位置在黄河以南而得名。《尔雅·释地》云:“河南曰豫州”。故简称豫。光绪二十二年(1896),督抚奏设河南豫泉官钱局干省城。该局开办之初,以民间兑换银钱为主要业务,以后又发行制钱票。光绪三十年局内增设官银号,又发行了银两票和银元票,流通市面,信用颇佳。光绪三十一年(1905)银两票的发行额约计十六万余两,银元票五万三千余元,制钱票十一万一千串(《中华币制史》218页)。宣统三年(1911)将官钱局官银号合并为河南豫泉官银钱局,宣统三年的发行额为银两票一百七十万两,银元票十一万零六百元,制钱票三十余万串。上述的豫泉官钱局和豫泉官银号的早期票,存世极罕,可称稀世之珍,凤毛麟角,本文附图,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杨展 《安徽钱币》2006,(2):10-10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南洋大臣刘坤一经呈请获准,建成江南铸造银元制钱局;三十年(1904年)改称江南户部造币分厂;三十二年(1906年)又改为江宁户部造币分厂(时江南省管辖范围为今江苏全省和安徽南部地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铸造“江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元。到三十一年(1905年)止,前后铸有1套无纪年(俗称老江南)和8套以干支为纪年的“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及“乙已”光绪元宝银元。  相似文献   

9.
宝川局正式设立于清雍正十年(1732),为清代西南地区的铸币大局.光绪年间,宝川局较早地开始铸造制钱,因为使用黔省土铅的缘故,长期铸造枚重一钱二分的制钱,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遵铸八分制钱.未几,川省又引进近代造币机器,设立银元局,生产近代银币和制钱.今日我们还能看到大量的光绪时期的铸币,并且有较为充足的文献,这...  相似文献   

10.
大连发现广东光绪元宝七分二厘铜样币曹积效1987年寿,笔者在大连西岗旧物市场购得一枚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分二厘龙洋黄铜币。该币直径1.85,厚0.11厘米,重2.16克。此币轮廓清晰,铸造精美。光绪十三年(1887年)粤督洋务派张之洞为解决中国币制危机,从国外购进铸币机,拟从广东试铸库平七钱三分系列银元,未获清廷允准。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将七钱三分系列银元改版为七钱二分系列银元(依次为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并经清廷饬令将原七钱三分版正面珠圈外洋文改在背面蟠龙四周,银元铸地名称、重量改在正面上下珠圈之外,并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初二日开机试制。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龙洋系列,本应为银质,这枚铜质七分二厘光绪龙洋似应是此时试制的样币。大连发现广东光绪元宝七分二厘铜样币@曹积效  相似文献   

11.
从咸丰三年(1853年)以迄清末,清政府曾铸行大钱以供应市场、财政、军旅之需。所谓大钱是比重不足而面值较大的钱。清代前期制钱每文重一钱到一钱四分,一般维持一钱二分。咸丰三年政府“铸当十钱一种,文日咸丰重宝,重六钱,以制钱相辅而行(《光绪顺天府志》卷59)以后又增铸当五十钱,重一两八钱,当百钱重一两四钱,当五百钱,重一两六钱,当千钱,重二两。减重50%~98.5%”。铸行大钱,实际上是推行通货贬值的政策,它造成了清代后期的货币混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2.
1996年,笔者在皖南山区偶然得到一枚安徽省造当二十文光绪元宝铜元(彩页1)。此币红铜质地,直径32.5ram,厚2.05mm,重14.7g。正面中心为“光绪元宝”4字,上环“安徽省造”,下环“每元当制钱二十文”;币背中心为蟠龙,上环英文安徽省名,下英文纪值。  相似文献   

13.
孙浩 《中国钱币》2014,(3):16-21,I0001-I0002
正历史上,天津城内外有地点不同的三处机器造币厂,分合变迁颇为复杂,其中最被忽略的是天津机器局新购西式造币专用机"洋法试造钱样"之事。1914年(民国三年)《造币总厂报告书》内仅以"机器局亦附铸银元"一语带过,这在中国机器造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嚆矢,有如船过水无痕。本文谨介绍此"宝津"机造新式方孔制钱的始末及设备供货商英国格林沃铁厂,该处在造币之际官方正式名称是天津机器局,故本文以此名称呼之。  相似文献   

14.
正江南银币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底在简称宁厂的"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开铸。形制与他省通行的龙洋相同,正面除中心满文外全部为汉字,无外文(彩页1图1)。次年改版,加注戊戌干支纪年,尔后所造江南光绪银元皆援例办理。然而辛丑年(1901)时,却多出一种加上英文字HAH(彩页1图2)。按民国四年(1915)宁厂报告书的官方说法,目的是"取信中外"。江南银币若成色分量精准、货真价实,何需在通行三年后多此一举,有无言外之意?文献记载的字里行间中,有蛛丝马迹可寻。  相似文献   

15.
<正>制钱中有种"民国通宝"背"一文"的机造铁钱,由于非主流币材,除了不见于金银币论述文章内,在铜镍铝等钱谱也不见收录。虽有"天津造"的说法,但无可靠依据,因此常被列为"铸地不详"、"用途不明"。中国传统的方孔制钱基本用铜,数千年来皆以浇铸法制造,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事件造成清代最重要铜产地云南与京津地方的运送出了问题,加上咸丰六年(1856)云南发生"回变",更造成币材供应陷于停顿状态。由于各局纷纷停铸,到了光绪年全国已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铜元的兴衰与收藏(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节:中国铜元的兴衰我国自有金属货币以来,多采用钱范浇铸,在钱币学中称之为“范铸钱”,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货币,方孔圆钱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清朝末期,在中国维持了近两千年的制钱制度已濒临崩溃,嘉庆、道光年间,铜价上涨,铸钱逐渐减少,咸丰年间的大钱出笼更使钱法混乱,同治、光绪年间,除京师宝泉、宝源两局及部分省局铸钱外,多数省局都已停铸,因而市面制钱日见短绌,各地不时出现钱荒。在经济困乏,民用日紧的情况下,朝野人士有的主张购买外洋机器制造银元、制钱,有的建议铸造减重的制钱,以解决钱荒。清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两广总督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币制是银两和制钱混用,且没有主辅币的关系,清政府曾规定银两一两折合制钱一千文,但实际上两者比价随市场变化而波动。  相似文献   

18.
李勇 《中国钱币》2004,(3):45-45,61
据地货币史》记载 :“鄂豫皖根据地银行无论是分散时期 ,还是在集中统一时期 ,都委托民间匠人铸过银元、铜辅币。黄安县紫元乡黄陂冲银匠曾为根据地银行‘铸造银元36枚’……商城私人铜匠也造过‘伍拾文’、‘壹佰文’两种铜辅币”。① “赤城县苏维埃铸造发行的银币 ,是聘请县城关银匠唐元昌及南门口等 1 2家银炉铸造的。铜辅币是聘请县城关芮铜匠铸造的”。② 书中虽然没有涉及皖西北苏维埃铸造铜元的方式 ,其他资料也无明确记载 ,但笔者认为皖西北苏维埃铸造的二十文铜元 ,应是由手工铸造。有实物为证 :六安发现一枚皖西北苏维埃造二十文…  相似文献   

19.
张培林 《中国钱币》2000,(2):64-68,55
第三节 中国铜元经历的阶段 中国铜元自光绪初年酝酿铸造,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道路,大体上可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机铸当十方孔钱时期:时当光绪十五年( 188 9)至光绪二十八年(190)。主要有广东光绪重宝当十制钱(上期图2-19)、江南试造当十制钱(图2-20)、安徽方孔光绪元宝当十铜元及奉天机器局造当十纪重方孔铜钱(图2-21)等,它既带有现代币的特点,但还带有中国封建传统制钱的痕迹,是传统制钱向现代铜元过渡时期的产物。 第二阶段是光绪元宝时期:时当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光…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自己大量生产银元、铜元,传统的货币——银两、制钱逐渐被新型的货币形态所替代,这种转变表面上看只是货币形制的不同,是西方货币东渐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由机器生产的银元、铜元表现出的是货币生产手段的革命,是对持续两三千年的手工生产钱币的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