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位于雍城南郊三畤塬上的秦公陵园系目前所知最大的秦国国君陵寝之地,与其它先秦诸陵园相比,雍城秦公陵不仅具有规模宏大,布局规整,它与之前和后来的秦陵园形成了具有持久性、继承性、完整性、独特性的秦国陵园体系,其表现整个秦陵园从集中公墓制即所有墓葬均集中于规划的陵区之内,向着独立陵园制及各陵园以兆沟相互隔开的发展过程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上世纪80年代曾在十四号陵园以西约3公里处的南指挥一带发现13座陵园,按照当时界定的标准,所勘探出的18座"中"字形大墓的墓主即为秦公,且与在雍城执政的国君位数基本吻合,而此次新勘探出的十四号陵园不仅存在与南指挥陵区之间的距离问题,而且是否真正隶属雍城陵区,以及新发现"丰"字形大墓形制等方面则为秦公陵园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2009~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地市文博单位合作,对位于凤翔南指挥一带的秦都雍城所属陵区中的一、六号秦公陵园进行第三次考古勘探,这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两次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全面调查。勘探发现了六号陵园的中兆沟,位于中兆沟外侧的陪葬墓区以及涉及布局、墓葬与外藏坑属性方面等具有规律性的新线索,为秦公陵园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狮子山楚王墓及兵马俑坑发掘后,考古工作者对陵区进行了详细的勘探调查。2018年,为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制定考古工作计划,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对楚王陵区历年考古调查及发掘成果进行整合,并进行补充调查,陵园文物分布及整体布局逐步明晰。其中,羊龟山汉墓以及陵区东部从葬器物坑、建筑遗址的发现与清理,对认清狮子山楚王陵园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调查与发掘,逐步认识到狮子山陵园规模庞大,由楚王墓、王后墓、陪葬墓、兵马俑坑及陶俑组装场所、从葬器物坑群及各类建筑遗址组成。全面系统地认识狮子山楚王陵园的内涵对于研究徐州地区楚王墓葬乃至全国范围内王侯墓葬及陵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秦城址考古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葆仁   《文博》1986,(1)
一、秦城址的考古发现秦城址考古发掘是解放后开始的,发掘工作集中在陕西境内进行围绕着雍城、栎阳、咸阳、秦始皇陵展开了大规模地钻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秦都雍城的发掘雍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凤翔县南,为春秋时秦国都城。自德公元年徙居雍城,至献公二年迁居栎阳为止,经历了十九个王公,历  相似文献   

5.
2009年冬至次年春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雍城六号陵园中兆沟外侧的708座中小型墓葬及车马坑进行选择性考古发掘,共发掘了4座,其中墓葬1座,车马坑3座。该墓地的墓葬较多配有车马坑,表明墓主人具有贵族身份。但本次发掘无法判断该墓地与六号陵园的关系,而根据秦人西为上的原则,这批墓葬和车马坑可能属于四号或十号陵园。  相似文献   

6.
秦公帝王陵园是秦都城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帝王在驾崩后一般都葬在都城的附近,因而在建都城时,都要事先考虑规划陵区所在,秦也不例外.按照“秦公陵园建筑,随国都面转移”的规律,秦先后有四大陵区,即天水附近陵区、雍城陵区、栋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秦公帝王陵区成系列化,自西而东延伸,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完整的,为研究秦公帝王陵园奠定了基础.秦的都城前文已讲过,是由西而东逐步护大的,从甘肃的陇东,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而进军关中,并以关中为根据地,发展壮大,逐步统一了全国.因而其陵园也是由西而东,由天水附近的秦、西垂到关中的雍  相似文献   

7.
绍兴印山越王陵是迄今发现的第一座越国王陵,其规模、墓室、防腐填筑及外围设置的防御保护设施隍壕均是浙江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不但有助于今人全面了解认识越国的埋葬制度,同时也使对越国王陵陵园制度的研究探索成为了可能。本文从绍兴印山越国王陵陵区的选择、陵园的布局和形制、陵园的防御设施和门、陵墓形制,墓上封土、陵园建筑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越国王陵的陵园制度。  相似文献   

8.
秦都雍城了城郭形态及发关问题李自智秦都雍城作为秦国早期的都城,自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建都时间近300年之久。秦国长时期地在此经营,雍城遂成为当时一座颇具规模的大部会,经过对雍城遗址多年的勘察和发掘,获取了大量的考古...  相似文献   

9.
2011~2013年,对西汉宣帝杜陵进行了全面地考古调查与勘探.基本探明了杜陵陵区范围与布局,明确了杜陵陵园有一重外围沟、一重外园墙,外园墙之内发现帝陵陵园、皇后陵园、100座外藏坑、57座祔葬墓、6座建筑遗址、数条道路;陵区东、东北、北部发现75座陪葬墓;陵区西北发现陵邑墙基、围沟,并在陵邑内发现4处大型建筑遗址、2座陶窑等.对全面认识西汉中期帝陵的形制要素与布局及西汉帝陵埋葬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义陵是汉哀帝与傅皇后的合葬陵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办南贺村东南。经考古勘探发现,义陵有双重陵园,即义陵陵园和其内的汉哀帝、傅皇后各自的陵园。帝陵的墓葬形制为带四条墓道的"亞"字形,后陵为只有一条南向墓道的"甲"字形。另外,还发现了6处建筑遗址,17座外藏坑,23座陪葬墓,多条陵区道路。本次勘探调查,基本掌握了义陵陵区的范围、布局、结构及主要内涵,为义陵的大遗址保护和汉陵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张蕴 《考古与文物》2012,(3):102-104
唐高祖献陵位于陕西三原县,但陪葬墓区却分布于其身后东北方的富平县境内,本文从考古资料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就唐高祖献陵陵园选址、陵园布局、陪葬墓位置等方面与秦汉帝陵相对照,阐述了献陵的主要特点、陵区布局及陵制承袭脉络,并附上富平县文管会陵区调查所得陪葬墓分布草图。  相似文献   

12.
王志高 《文物》2015,(3):48-52
<正>2010年9月~2011年1月,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南唐陵园的考古勘探和试掘,所发现遗迹、遗物甚多~([1]),被认为是对20世纪50年代初南唐二陵考古发掘的重要补充,也是除南汉康陵之外经过正式考古工作确认的五代十国时期唯一一处布局比较完整的陵园,为全面揭示该陵园布局,为进一步研究南唐乃至唐宋时期的帝王陵寝制度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根据相关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历年来的考古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探讨了雍城秦公陵园的墓主及排序,认为每一座陵园只对应一位国君,一座陵园内的多座大墓,反映了一代秦公与其夫人、次夫人的并穴合葬关系,同时确定了陵园的布局规律,秦公墓在陵园内西南,秦公夫人、次夫人在陵园内东北,而陪葬墓区则分布在陵园外东北。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2010,(7):76-76
2010年3月5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办公室公布了“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其中,甘肃庄浪徐家城旧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富县秦直道遗址、凤翔雍城秦公陵园遗址、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遗址、西安南郊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西汉帝陵考古调查及发掘、  相似文献   

15.
印山越国王陵的陵区是经过精心的选择的。从陵园布局和墓葬形制分析,越王国王陵在仿效先秦秦国王陵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色。而墓葬的巨大封土应是对越民族传统葬制葬俗的继承延续。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为深入了解秦始皇帝陵的整体布局和当时的陵寝制度,对陵园及道路、门阙、墙垣等进行了系统勘探,对K9901、陵寝建筑、从葬墓及兵马俑一号坑等进行了发掘。这些考古工作为认识秦始皇帝陵丧葬礼仪与建筑结构体系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7.
董新林 《考古学报》2020,(3):369-398
正目次一历史文献所载辽祖陵概况二辽祖陵遗址考古工作概况三辽祖陵陵区的遗存构成四辽祖陵陵园形制和布局五辽祖陵陵寝制度的初步认识六余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和中国古代都城制度一样,是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特有产物,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从秦王朝开始,中国历代皇帝都精心营建独立的陵域,不断完善独立陵园制[1],并各自形成不同王朝的规制。从总体上看,秦汉到明  相似文献   

18.
西汉帝陵的朝向分布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钻探和发掘证明,不仅战国时代的秦公墓和秦始皇陵都是坐西朝东的,而且大部分秦国平民的墓葬也是向东的。秦墓东向是秦人的葬俗,葬俗是一种最具有保守性和继承性的文化因素,秦人的葬俗甚至在秦朝灭亡以后还深深地影响着汉人的葬俗。据实地勘察汉高祖长陵的陵园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刘邦陵位于西部中央略偏南处,吕后陵位于它的东南方,在两陵的北面都有建筑遗址,陪葬墓都分布在陵园外东北方。长陵的布局完全继承了秦始皇陵的制  相似文献   

19.
1977年雍城考古队在陕西省凤翔县高庄发掘战国时代到秦的墓葬46座。报告于1981年发表(以下简称《简报》),出土钱币的专题报告在1988年发表(以下简称《考辨》)。这个发现是研究秦半两最重要的资料。高庄位于凤翔县以北5公里,战国时期秦都雍城以南。西面有东社、八旗屯,分布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型墓葬。八旗屯以南有著名的秦公陵园,为秦国历朝君王之陵寝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4,(6)
康陵是西汉平帝与王皇后的合葬陵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考古勘探发现,康陵有双重陵园,即康陵陵园和其内的汉平帝陵园。与其他西汉帝陵相比,康陵的陵园方向改为坐北朝南,陵区规模也大幅缩小。此外,王皇后陵也有单独的两重陵园,在王皇后陵园和汉平帝陵园之外还有一条围沟。这种特殊的陵园面貌应当是在汉末至新莽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