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提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范仲淹。历史上苏州“学而优则仕”的人很多,一品当朝、显赫一时的也不在少数,可值得纪念的却并不多。范仲淹就是苏州百姓念念不忘的先贤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14独不见皇帝大中祥符七年(1013年)二月十五日真元节前夕,宋真宗率文武百官远赴毫州朝拜太清官,车马队伍路过南京时,万人空巷,满城沸腾,满城百姓都站在皇家车队必经之处的街道两旁,要一睹龙颜,沾沾帝王的贵气。真元节是被道教尊奉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的老子的诞辰日,是道家最大的纪念日。唐宋以来,尊崇佛道,大兴土木,建塔造寺,佛寺道观随处可见。唐皇姓李,  相似文献   

3.
范予彧 《古今谈》2004,(3):10-12
人们一般都知道范仲淹是一位富有改革大志,一生心忧天下的亲民之官,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精通音律深谙音乐之道的琴家。陆游说,“范文正公喜弹琴,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他在音乐上之造诣被其伟大的人品和政治军事上的卓著功绩所掩盖,一直为世人所忽略,史料记载不多。今从他的诗文中,截取其音乐活动的片断,略加评议,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正第一章孤儿寡母第二章志存高远第三章寒窗苦读第四章初入仕途第五章复姓归宗第六章雄心万里第七章丁忧服丧第八章再入仕途第九章重返京师第十章贬谪出京30他乡遇故知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意外重逢了一个老朋友——当年他游学长山、章丘时相识的王洙。刚开始王洙还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朱说,只说看着他感觉眼熟。他却一眼就认出了王洙。当他脱口而出叫出王洙的字"原叔"时,王洙还有些诧异地看着他。他解释说:"原叔!我是朱说呀!我们在章丘县一家客栈认识的,  相似文献   

5.
正26督修海堤天圣二年(1024年)春节刚过,范仲淹就率领通、楚、泰、海四州的兵工、民工共四万余人,开始全力以赴地投身到海堤修筑工程的施工当中。为了避免在海堤修筑工程中存在贪污腐败行为,让朝廷下拨的工程款每一文钱都用在实处,范仲淹从源头抓起,坚持专款专用,加强监督制约,每一笔款项的使用支出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大笔款项的支出,  相似文献   

6.
正第九章重返京师 35任职谏官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二十九日,垂帘听政十一年的刘太后驾崩于宝慈殿,未对仁宗皇帝留下任何遗言,只留下了一份书面遗嘱:"尊太妃为皇太后,凡军国大事皇帝要与太后裁夺处置。"三十日早上,仁宗皇帝接见宰辅大臣时哭着说:"……因为太后病情严重,临终前已不能开口说话,只是屡次拉拽自己身上的衣服,好像有什么嘱咐,朕却不知太后的心意……"参知政事薛奎不动声色地说:"太后大概是在意她身上的衮冕服吧,太后穿戴天子的衮冕服临终,怎么去见先帝?"  相似文献   

7.
正第一章孤儿寡母第二章志存高远第三章寒窗苦读第四章初入仕途第五章复姓归宗第六章雄心万里第七章丁忧服丧第八章再入仕途第九章重返京师第十章贬谪出京9游学关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春末夏初,大地葱茏,姹紫嫣红。范仲淹打算再次出门游学,此次他决定游学关中一带。有了前一次游学的经历,范仲淹深感游学不但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还能  相似文献   

8.
《古今谈》2001,(1):24-24
  相似文献   

9.
正12身世的秘密如果不是两个朱氏兄长说漏了嘴,范仲淹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秘密。有一天,范仲淹从醴泉寺回家去取米粮,快到家的时候,几个坐在路边抽烟聊天的乡民一看见他就说:"朱说回来了?你那两个哥哥要是有你一半懂事就好咯。"范仲淹被乡民的话搞得一头雾水,问道:"我哥哥他们怎么了?""怎么了?手痒呗!"一个名叫李高的乡民笑容诡谲,做了个赌博的动作。一个名叫刘世举的乡民插话道:"朱家那两兄弟照此发展下去,迟早会把他老子那点家产败光的。呵呵。"  相似文献   

10.
司马丁 《文史天地》2006,(12):45-50
一代名臣范仲淹,既是了不起的文学家,又是颇有建树的军事家。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为后人景仰。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一章孤儿寡母第二章志存高远第三章寒窗苦读第四章初入仕途第五章复姓归宗第六章雄心万里第七章丁忧服丧第八章再入仕途第九章重返京师第十章贬谪出京27忘年之交一天上午,范仲淹正在海堤修筑工程指挥部里看书,随从来报:外面有人要见范大人。范仲淹问是何人何事?随从说:"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书生,他说要拜见范大人。在下说范大人正忙于公务,没时间。他说非要跟大人见上一面,还说他说两句话就马上走。"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族谱》在南京发现李建飞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族谱》,最近在南京发现。这部《范氏族谱》系范仲淹的二子范纯仁的后裔,流落在衡阳的这一支,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5年)所修撰.为木刻活字版本,共有14卷,分5本装订,除第5本部分残缺外,...  相似文献   

13.
正第一章孤儿寡母第二章志存高远第三章寒窗苦读第四章初入仕途第五章复姓归宗第六章雄心万里第七章丁忧服丧第八章再入仕途第九章重返京师第十章贬谪出京31万言书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执教期间,利用闲暇时间梳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从政经验和政治变革思想,结合天圣三年(1025年)给皇太后、皇帝两宫上书《奏上时务书》中的思路和部分观点,慎密构思,奋笔疾书,将自己的政治变革思想和具体措施写成了长达万余言的《上执政书》,提交给朝廷的执政大臣。范仲淹认为大宋朝廷及当下现实社会中至少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朝廷久无忧",  相似文献   

14.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穷,全靠母亲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在钱米最匮乏之时,母亲每天只能给他煮米粥喝。去学校读书时,只能把凉了的米粥划成块带到学校充饥。同窗中有一位太守的儿子,对他很是同情,把好吃的东西带给他。但他原封不动,一口也不吃。  相似文献   

15.
3寄居咒钵庵这天上午,谢观音听人介绍说天平山的咒钵庵拜佛很灵验,庵里的师太也很慈悲,她便背着范仲淹前往咒钵庵烧香拜佛。这段时间来,为了丈夫去世的事情,她已被折腾得心力交痒,需要找个清静的地方抚慰受伤的心灵,作为佛弟子,礼佛诵经无疑是最好的静心方式。谢观音在佛前上了三炷香,虔诚地跪拜在佛前,祈求佛菩萨的保佑。香烟袅袅  相似文献   

16.
宋殿儒 《文史春秋》2014,(11):62-63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人类文明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留、“多少春秋事.几度夕阳红”.而在千年历史的滚滚尘埃中.我们心中总是清晰地矗立着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伟岸人物——范仲淹.  相似文献   

17.
劳志鹏 《古今谈》2010,(1):66-68
文章太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言太博大精深、太无可挑剔了,首次将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明确表达出来,以至后代统治者都将之奉为道德圭臬而钦定为“为官之道”的标准座右铭,几乎没有一个明君(昏君)不拿这两句话要求臣子,亦几乎没有一个贤臣(奸臣)不拿这两句话蒙骗皇上。可以这样说:宋以后的官场,已把创作这两句名言的范仲淹捧到了庙堂之上,誉为“百世之师”了。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师承问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史·范仲淹传》云: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实际上,戚同文聚徒授学于应天书院和范仲淹从师就学于应天书院,本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之事,二人并非师徒关系。范仲淹生于何年?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云:“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已丑  相似文献   

19.
郭友亮 《沧桑》2008,(3):1-2
范仲淹的成才与他青年时期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所接受的正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前五年的刻苦学习使他拥有了智慧和学识;后两年的成功执教不仅兴盛了应天书院,也为他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的勤、俭、坚、忧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继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