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当大使     
朱正 《百年潮》2003,(3):66-68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政府为了加强中美关系,任命胡适为驻美大使。1938年7月,胡适收到请他出使美国的电报。犹豫了几天之后,他同意接受这项任命,复电说:“国家际此危难,有所驱策,又何敢辞。唯自审廿余年闲懒已惯,又素无外交经验,深恐不能担负如此重任,贻误国家。故迟疑至今,始敢决心受命。”任命于9月17日正式发表,这天他的日记中  相似文献   

2.
史义银 《文史春秋》2003,(12):63-64
1938年9月,在欧洲进行民间外交的胡适被任命为驻美大使。使美任内,胡适通过频繁的讲演打消美国朝野置身于战争之外的孤立主义情结,并运用自己留学美国的经历和广博的学识,巧妙地周旋于美国政要之间,为中国坚持抗战赢得了美国的支持和援助,因而被人们誉为“书生大使”。然而,由于胡适对抗战的基本态度是“苦撑待变”,在他所认为的“变”尚未到来之际,胡适的外交活动还主要集中在如何影响美国领导人,以促成这种“变”的早日来临。但国内日益严峻的抗战形势却不容许胡适遥遥无期的“待”,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如何“苦撑”。在这种情况下,1940年6月…  相似文献   

3.
1938年下半年,国民政府为争取欧美各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特派正在欧洲进行民间外交的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胡适抵达美国后,积极向美国朝野宣传中国的抗战,争取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竭力向美国争取财政援助,促成了数笔美国援华贷款;他设法阻止美国国会修改不利于中国抗战的“中立法”,坚决反对美国和日本的妥协等。因其使美成绩斐然,因而有“书生大使”和“学者大使”的美誉。  相似文献   

4.
史飞翔 《湖南文史》2013,(10):21-21
1957年秋,主持“中央研究院”达18年之久的朱家骅执意请辞。1957年11月4日,蒋介石以“总统”身份发布命令,任命胡适为“中央研究院院长”。1958年4月10日胡适正式接受了“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只是,胡适参加完“院长”就职典礼后,又返回美国处理私人事务,直到11月5日才回台北正式定居,住进“中研院”为他特别修建的“院长”住宅。其实早在1956年,胡适就有返台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正胡适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胡祖望,二儿子叫胡思杜。1938年,胡适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第二年将大儿子胡祖望送到美国康乃尔大学读书,1941年5月将二儿子胡思杜送到美国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学习历史。1942年9月8日,胡适辞去驻美大使一职准备回国,两个儿子也要随他回国,国民政府遂为父子三人拨付了回国旅费,每人2000元,共6000元。胡适  相似文献   

6.
正1938年8月25日,胡适给韦莲司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在1935年到1936年之间,我曾自愿担任驻日大使。但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一直是个“独立的人”,我认真的话,却被视为玩笑!或许也有人不要我做这件事。这个信息十分令人意外。这有违胡适一贯不加入政府,不“介入实际政治”的立场。国民政府高层、甚至蒋介石曾亲自出面,屡次要他“出山”,都遭婉拒。抗战中出使美国,他也百不情愿,一再表示是“逼上  相似文献   

7.
胡适与抗战     
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胡适一直反对对日作战。为此,他曾长时间担着“卖国”的罪名,受到舆论的谴责。但“七七”事变后,他却受蒋介石的委托,为抗日的事出国奔走,不久并出任驻美大使,成为国民党政府战时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角色。那末,胡适是怎样从反对抗战转变到拥护抗战的呢?他在抗战时期,尤其在担任驻美大使时期,做过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对中国抗战有何意义?他对中国抗战发展前途是如何估计的?如此等等,这些问题,过去一向不很为人注意,都有加以研究的必要。一“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胡适在北平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他同他的朋友丁文江、  相似文献   

8.
陈永祥 《民国档案》2003,1(3):120-124
抗战中期,为了争取美援,胡适和宋子相继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和蒋介石的驻美“私人代表”。两人在华盛顿共事达两年多,各施所长,各显其能,折冲樽俎于国际外交舞台,可谓克尽职责。但胡适毕竟是一个学,而宋子则是一位精通权术的政治家,个人背景、性格及作风等方面的差异,增加了两人合作共事的困难,以至常常发生龃龉,并最终导致胡适的去职。  相似文献   

9.
陈楚,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调到外交部工作,历任苏欧司司长,驻苏使馆公使衔参赞,亚非司、新闻司司长,驻日本国首任特命全权大使,常驻联合国代表。1980年8月调任国务院主管外事工作的副秘书长。在长期的外交工作中,他认真贯彻中央的外交路线,勤于思考,重视和善于调查研究,为发展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陈楚是我的老战友,长期在一起共事。在他任首任驻日本大使期间,我被任命为驻日本使馆的政务参赞,我们又一起工作了三年多。这期间,陈楚大使和我们面对的是十分复杂的局面:中日邦交刚刚恢复,两国外交刚刚…  相似文献   

10.
国民政府战时外交体制的功用,体现在重大外交决策以及人事安排上,其特征就是高度集权于蒋介石个人。自1940年6月起,宋子文以蒋介石个人代表的身份长驻美国期间,直接对蒋介石本人负责,与蒋介石之间的重要联系力求绕开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和外交部,也绕开驻美大使胡适,对美交涉成就显著,是战时外交体制灵活、高效、保密且成功运作的范例。蒋介石的最高决策地位,既是战时外交体制的基本特征,也是这一体制得以维系运作的重要因素。战时外交体制的确立,固然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集体抉择,但对战时外交体制的认同却是非常复杂和难以掌控的,其运作过程的稳定性也就难以保证,这也是战时外交体制的主要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1926年,卡列斯总统颁布极端的反教权法令,墨西哥政教冲突激化,演变成一场内战——基督战争,而此时因石油问题陷入外交僵局的美墨关系,受其影响更加紧张,这一形势下,柯立芝总统任命德怀特·莫若出任驻墨大使,对这场战争进行有效调停。在莫若的周旋下,墨西哥政府、梵蒂冈教廷和墨西哥天主教三方最终达成妥协,成功缓解了墨西哥政教争端。莫若也因此享有极高的声望,其外交是美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适家书选     
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整理出版的《胡适来往书信选》,《胡适的日记》之后,《胡适家书》也已整理就绪,准备付梓。在此书尚未面世之前,应《安徽史学》编辑室之约,挑选一部分先予公布,以飨读者。这部分家书,上起1908年,下迄1946年,以胡适在美国留学和任驻美大使期间的为多,内容大都为向家人报告他在外的学习、生活、工作、见闻等情况。但从中可以看出胡适的世家观念以及他对政治有极大兴趣。他以后步入国民党营垒并把自己的命运同国民党联在一起,同他年青时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留学时的思想动机是分不开的。从家书所反映的胡适思想的一个侧面,对我们了  相似文献   

13.
1880年,松冈洋右出生于日本的山口县,少年时代,因家道中落,随其兄渡美谋生。虽然他在美国生活了10年之久,并接受了西方教育,但他尊崇天皇,并抱有使天皇的统治遍行于世界的“八弘一宇”的理想。1902年,松冈洋右返回日本。1904年,他参加了外交官资格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合格证书。同年秋,他被任命为日本驻上海领事助理。在上海,他结识了三井物产上海分社社长山本条太郎。这一时期是日本对上海经济渗透的重要时期。山本条太郎则是推动日本经济向上海渗透的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在1943年——强国梦与宪政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岁次农历癸未。回顾上一个癸未年———1943的中国,看看当时统治者的言行,或能在尘封中觅得若干历史智慧。在所谓“四强”后面通常认为,1943年前后,蒋介石和他的国民党最为风光的成就是在外交上。跻身“四强”,消除了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一个长期被侵略、被压迫的国家说来绝非小事。国民党和蒋介石本人,当时就曾这样大事宣扬。这些事的来龙去脉怎样?1942年元旦白宫对中国驻美大使胡适说:“可告知蒋先生,我们欢迎中国为四强之一。”同年10月10日,民国国庆,英美两国都发表声明放弃根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在华特权(英国有所保留,不放弃香港…  相似文献   

15.
徐希军 《安徽史学》2004,(5):97-101
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大体是求是的.他高度评价苏俄初期的对华宣言,希望中国政府承认苏联,赞赏苏联在30年代中期的和平努力,认为苏联是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充分肯定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无私援助.胡适也谴责了苏联外交所表现出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二战后,胡适以冷战思维判定苏联外交是侵略、扩张性的.  相似文献   

16.
1938年,胡适奉命使美,肩负战时外交之重任,至1942年卸任,历时4年,有“书生大使”和“学者大使”的美称。但人们在看到胡适纵横捭阖、享誉海内外的同时,却很少了解当时他在感情上的困顿和经济上的艰难。 一、结发妻醋海兴波 留美归国之初的胡适以鼓吹新文化而著名,但是在个人婚姻上却是一个守旧者,他屈从母命,被迫和只有几封书信往来而素未谋面的江冬秀成婚,留美博士和小脚村妇的婚姻也成为民国时期的奇观之一。尽管胡适此举有顺从寡母的想法,但实际上也是他晚年提倡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政治思想在情感上的早期滥觞。这桩人们看似极不相  相似文献   

17.
英国侵华先锋对林则徐的推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存宽 《文史精华》2001,(10):14-16
《英国侵华先锋对林则徐的推崇》一文,为作者在大英图书馆查阅档案研究所得。包令系英国著名的外交籽,1849年任驻广州领事兼驻商务监督,1854年升任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是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祸首。他在任期间撰文《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生平及著作》,对林备加称颂,奠为“圣中之圣”。这说明林则徐不仅深受世代中国人民的普遍爱戴,就连敌人也丝毫不怀疑他的伟大并对他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8.
“老兵可以退役,但精神永不谢幕。”1月25日,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任内最后一篇文章《难忘英伦十一载》,在文末借这句英国军歌名言挥别英伦三岛。这句话也是他对自己半生外交事业的总结明志。29日,刘大使接受《环球人物》记者视频专访。31日,他偕夫人归国,满怀深情发表致辞:“持节英伦11年,我成为中英关系史上任期最长的中国大使和中国历史上在一个国家任职时间最长的大使,深感荣幸和珍惜。”  相似文献   

19.
当历史又掀开新的一页,面对着近一个世纪前拍摄于三峡和四川一带的一批老照片,我们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批老照片的拍摄者,并非是专业的摄影师,也非新闻记者,而是一位在清朝末年被德国政府任命为驻重庆的领事福尔兹·魏司(FitzWyss)先生。1911年福尔兹·魏司接受了任命,偕同新婚妻子赫德薇(Hedwig)女士一起,远渡重洋,赴中国上任时,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了。此时的魏司显然已不能履行他的外交官职责了,但他又不愿立即打道回府,因为他对古老神秘的中华大地早就十分向往,尤其对丰饶壮美的“天府之国”更是充满了一窥其妙的强烈愿望。于是,他同夫人在  相似文献   

20.
清代驻藏大臣的衙门欧朝贵驻藏大臣的设置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清朝政府任命内阁学士僧格和副都统马喇为首任驻藏大臣,负责办理前后藏一切事务,是为驻藏大臣之始。自此,“国家因西藏地处边远,特命大臣驻扎其地”(《清圣祖实录》)。直到清朝灭亡的宣统三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