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殷纣王,入主中原,建立了强大的周王朝.这一事件被载入史册,周武王成为历代颂扬的圣人楷模.在为周武王罩上束束圣人光环的同时,却用谎言掩盖了牧野之战的实际,将一场杀人如麻的残酷战争演变成了“兵不血刃”的和平权力移交,然而史实并非如此.牧野之战,是一场保国与灭国的生死决战.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本人带着项目组去某县考察传统村落。当地的考察组向导、一文化干事指着一幢明朝建筑大门上方的门簪说,这是"户对":指着门下面的门墩说,这是"户对"。并说古代女方相亲,首先看男方家的"门当"和"户对"的数量,就能判断男方的门第高低和家境好坏。  相似文献   

3.
##正##"诸子出于王官",这一说法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近人章太炎力主之,胡适曾撰文驳斥章说。考诸史籍,《汉志》"诸子出于王官"之说既不见于先秦典籍记载,又与史实不符。胡适所论之外,以下几点亦可证"诸子出于王官"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4.
关于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是史学界近几年来热烈争鸣的学术问题之一。其中的“双重性政权”说,我以为是值得商榷的。持“双重性政权”说者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政权也该是有两重性的,“农民阶级具有两重性,那未由基本成份是农民掌握的太平天国政权,怎么能没有两重性呢?”“双重性”的具体表现,各有各的说法,多数同志则认为是革命性与封建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写《“贵州”一名由来考证》(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3期),其中,对“宋太祖敕书说”提出质疑。原文大意是:(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说,“按《康熙通志》载,太祖赐水西土官普贵敕书,有‘惟尔贵州,僻在要荒’之文,是贵州之名宋世已有”;又《贵阳府志·沿革》说,“五代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写《“贵州”一名由来考证》(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3期)其中,对“宋太祖敕书说”提出质疑。原文大意是:(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说,“按《康熙通志》载,太祖赐水西土官普贵敕书有‘惟尔贵州,僻在云贵’之文,是贵州之名宋世已有”;又《贵阳府志·沿革〉说,“五代之际,罗甸王之支属有普贵者,北据矩州,宋太祖初纳款,土人伪‘矩’为‘贵’。太祖因其所称者,用为贵重之民,‘贵州’之名于是起矣”。关于“宋太祖敕书”事,据说为安氏家谱所载,未见于〈宋史〉。检阅〈宋史·太祖本纪〉和〈蛮夷传〉均未见。这种内附,朝贡的记载甚多,独…  相似文献   

7.
“湘漓分派”说质疑王双怀灵渠铧嘴上有一座碑亭,亭中有乾隆五十六年查淳撰书碑一通,上书“湘漓分派”四个大字。显然,撰碑者和立碑者都认为灵渠是“湘漓分派”的标志。现在,灵渠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也常给游客大讲“湘漓分派”,并且拿出“湘漓分派湘漓从此相离去”的“...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一般指东汉灭亡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即自曹丕代汉称帝,立国号为魏,改纪元为黄初元年(220年)起,到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280年)三月,吴亡为止的61年间的时期。但是,史学界一直把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5万人,隔江相持;孙刘联军利用曹兵长途疲惫和不习水战等弱点,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兵,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后,到三国建国前的那段历史,也划入三国时期。  相似文献   

9.
“逃亡农奴建立城市”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研究中,我国史学界流行着一种“逃亡农奴建立城市”的观点,按照这一观点,在10—11世纪的西欧,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逐渐分离,在封建庄园内部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者,这些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不堪忍受封建领主的压迫而出逃,逃亡者的聚居之地就形成了城市的前身。为了防御侵略,逃亡的手工业者们又在自己的聚居地建造了城墙,许多中世纪的城市就这样产生了。这种观点的流行显然与50年代苏联史学界对我国的影响不无联系。苏联著作中叙述中世纪西  相似文献   

10.
李玲 《北方文物》2015,(2):55-58
一些治渤海史者常持"渤海诸王皆右文"之观点,通过文献资料及考古材料两个方面,厘清了"渤海诸王皆右文"是一条以讹传讹的伪史料;此外,就现有材料分析,得出"渤海诸王皆右文"这样的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1.
1856年9月,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爆发了著名的“天京事变”。这次事变的真相究竟如何,目前还很难作出最后定说,但史学界却普遍认为,天京事变的爆发起于杨秀清的“逼封万岁”。这是有关天京事变真相研究和如何正确评价杨秀清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请同志们指正。有关杨秀清“逼封万岁”的情况,在太平天国方面的记载仅见之于《李秀成自述》:“原是北与翼王两人密议,独杀东王一人。因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过度,要逼天王封  相似文献   

12.
“社学即官办初等教育”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陈剩勇先生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上发表的《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一文,颇有收获,但也有一些疑点,现提出来向陈先生与同行们求教。 陈先生文中认为社学与义学是官学,我以为社学与义学由官府倡导,并非意味着就由官府来办,因而说其是官办就不免牵强,特别是社学与义学不像州县学那样在各州县都有较固定的设置,而是显示出较大的地域差异性,这更表明这些社学与义学决  相似文献   

13.
很多语法著作把“为了”分归介词、连词两类。其划界标准是:后跟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了”是介词;后跟非名词性词、词组,“为了”是连词严理由是:名词、名词性词组“没有表述作用,不能成为一个分句,所以,‘为了’在这里是介词”;非名词性词和词组“有表述作用,可以成为一个分句,所以‘为了’在这里是一个连接分句的连词,表目的”。o介连两属说影响颇大。也有不少语法著作并不赞同这一说法,而将“为了”归人介词一类。然而他们似乎也都仅仅只是把它当作一种不同观点来对待,很少有人从语言的实际出发,对介连两属说之是否能够…  相似文献   

14.
《沧桑》1994,(2)
1992年第5期《山西地方志》刊登了刘奇先生《试论“慈禧太后是长治人”》’一文。读后,迷雾重重,百思不解。现将本人一些疑团和盘托出,向作者和读者请教。 《试论》提出了不少证明慈禧太后是长治人的依据,但有两个关键问题,至今难以解决。 一是慈禧太后即叶赫那拉氏为满人,依《试论》所言本为汉人了。本为汉人而冒充满人入宫为妃,是清王室廷规所绝对不容许的。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会知道,清王室要保持其家族血统的纯正,在皇子的婚配上严格排汉。有人会说慈禧是经“二传”跟过满族  相似文献   

15.
甲午黄海海战“西战场”说质疑孙克复张立真近年来,一些主张为北洋海军济远管带方伯谦正法案辨冤的论者,提出了一个黄海海战“西战场”说。此说的主要内容是:黄海海战至午后3时30分致远舰沉没后,被日本第一游击队追击的济远,与敌奋战,且战且走,以一抵四,开辟了...  相似文献   

16.
张光明 《炎黄春秋》2011,(11):50-53
2011年第7期的《炎黄春秋》,发表了何方先生的《一定要解决好民主化问题》一文。我完全尊重何先生写作此文的良好用意,对他以年迈之身大力呼吁促进民主化的做法深感钦佩。但很遗憾,在这篇不长的文章里存在着令人不安的硬  相似文献   

17.
自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相国萧何……作律九章”以后,汉代“九章律”的存在几乎成了不可更移的定论。但是,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的出土,使我们有理由对萧何“作律九章”说的真实性提出质疑。遗憾的是,尽管《二年律令》本身已明确对“九章律”提出疑问,但人们总是想办法去对二者的矛盾做出解释,而不去怀疑所谓“九章律”本身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质疑“九章律”的真实性问题,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萧何“作律九章”诸说检讨西汉初年,萧何遵高祖之命次定律令,奠定了…  相似文献   

18.
乔蕊 《文史天地》2002,(7):63-64
日前,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教授在对明代戏剧《同窗记》仅存的两出《梁山伯千里期约》《河梁分袂》重新解读后,认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和“包办婚姻”都不是梁祝悲剧的主要因素。朱苏力说,从这一戏剧的原本来看,祝家与马家同为员外之家,并无高攀之嫌,当梁山伯来求亲时,祝员外也没有势利得阻碍两人相见。而且,仅就迎娶途中允许祝英台祭奠梁山伯这一点,马家也是相当仁义的。原来的剧本中并没有任何地方表现出马家仗势欺人。另外,从全剧来看,无论祝英台或梁山伯都不反对包办婚姻的程序或制度。事实上,他们俩都力求用这种程序来…  相似文献   

19.
梁彦民 《文博》2008,(2):37-39
殷周青铜器中有一类形制奇特的器物,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古代用来调颜料的器物,称为调色器.如图1是1966年12月在岐山县贺家村西周墓葬中出土的调色器,通高15厘米[1].这是件方体的器物,空腔,中部有一圆孔上下贯通,四角各连一圆筒形器,圆筒下部为乳状实心足.器前连接一昂首兽头.器身左右各有一个半环状的耳,上部装饰着兽头.  相似文献   

20.
李欣 《文博》2010,(2):52-56
秦汉时期,"赘婿"和"女户"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长期存在。学者们关于赘婿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女户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论文也是甚多,但都没有把这两个群体结合起来做考察的,笔者认为只有把赘婿和女户做综合考察才能较全面的阐释当时社会形态下的历史内涵。秦汉时期依附于女户的赘婿群体社会地位低下,官府视其等同罪人。女户主的相关权益则受到明确保护。西汉后期随着儒家学说统治地位的确立、三纲五常伦理观念的普及以及女子社会地位的下降,赘婿逐渐从正史的记载中淡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