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使作为总设计师的孙家栋再次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除"嫦娥一号"外,他在我国航空事业上还拥有很多的"一号":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总体部负责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许许多多的"一号",使孙家栋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名副其实的中国"卫星之父"。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相似文献   

3.
王建蒙 《炎黄春秋》2001,(11):53-55
孙家栋‘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地地导弹和运载火箭初创阶段的工作。担任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1967年始。他负责组建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研制和试验工作。担任过多种型号人造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和中国第二代主要应用卫星航天工程大系统的总设计师。孙家栋曾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科学家。荣获一等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  相似文献   

4.
仲叙莹 《纵横》2014,(1):53-54
2008年11月12日,在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行的“绕月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发布暨科学数据交接仪式”现场,随着一张红色幕布的缓缓落下,由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1号”拍摄数据制作的月球影像图正式亮相。这既是中国人自己绘制的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  相似文献   

5.
丁群 《文史精华》2007,(4):53-58
遨游太空,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梦想。而探测太空的航天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在成功掌握了应用卫星、载人航天两大尖端技术后,又开始了探测月球的伟大进军。《探月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一文,记述了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培建神奇而辉煌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6.
“发轫”在字典里这样解释:“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业开始。”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次两弹结合、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 有人开玩笑,说这些“第一”融入戚发轫的生命中,与他的名字有关。 戚发轫说,既然我是一辆“车”,就得拼命往前奔。  相似文献   

7.
嫦娥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向空间科学更高研究领域又迈出了新的步伐自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算起,今年刚好是人类迈人太空时代的第50个年头。而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目前也已进入倒计时。月球探测是继航天工程之后在新世纪启动的又一项重大科学工程,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向空间科学更高研究领域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正>试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如果回答是美国人阿姆斯特朗,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证明,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中国人嫦娥。"证据"很确凿,在中国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之际,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适时公布了一段录音,录音是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时,NASA地面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宇航员的通话记录:"有人要你们(在月球)注意一个带着大兔子的可爱姑娘。在一个古老  相似文献   

9.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5,(4)
<正>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在宇航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孙家栋小传:中国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曾担任过东方红卫星等多种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并担任过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曾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科学家,荣获一等功、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在第五届珠海航展上,耸  相似文献   

11.
思乡不回乡     
王瑛 《神州》2008,(4):92-95
1997年2月19日21时08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上世纪公认的世界级领袖,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了。一时间,广安,这位伟人的出生地,在小平生前并不引人注目的一个中国极为普通的县,立刻成为中外人士关注的焦点。对于100多万广安人民  相似文献   

12.
秋阳 《贵阳文史》2011,(3):92-92
嫦娥二号月球卫星发射升空的时候,我想起了家里收藏的一颗奇石,上面的石纹图案,恰好与之相映生辉。神话与现实,两两对应,那么巧合,令人惊叹。应当感谢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之笔,天造地设。  相似文献   

13.
205年10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让很多国人立即想到一个问题:中国人何时能够登上月球?为此.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国"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如今,在"嫦娥一号"即将发射之时回顾他的回答,能让人更理性地认识我国的探月技术水平。记者:中国即将实现探月,那么离登月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文史月刊》2013,(12):5-10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爆炸当天,新闻公报只宣布:中国“在本国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第一次核试验。直到20多年后,人们才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在我国西部新疆罗布泊戈壁滩上试验爆炸成功的,那里是我国核爆炸试验基地。但大家对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细节了解甚少,本文今特此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深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并已连续驰行7年的“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犹如上天悄悄为我们安排的一部微电影。在“华夏苍穹”的主题下,别克“寰行中国”行程跨越天文遗产富饶、天文观测站与航天基地星罗棋布的云、贵、川三省。仅过一周,长征五号火箭就搭载着“嫦娥五号”冲上九霄赶赴广寒之约,顺利完成了自主采样任务...  相似文献   

16.
日本探月卫星已经上路,中国"嫦娥一号"整装待发,印度载人登月欲"超中赶美",美国誓言2018年重返月球,俄罗斯提前实施"环月"计划……眼下,全球掀起新一轮探月热潮。与其他国家的"飞天使者"相比,"嫦娥一号"实力如何?她正受到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30年来,正是“东方红一号”_人造卫星的开天辟地,我国才相继成功发射了几十颗卫星,才有不久前神舟号试验飞船返回大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之后,又跻身于航天领域的世界先进行列。 1970年 4月 24日,中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呼啸升空,一时间震惊世界,同时也一直是个谜:这一当今世界高精尖技术,怎么会在研究基础差、经济落后且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文革”时期的中国一举成功? 今年4月24已在中国科学院举行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30周年的隆重庆典会后,笔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教授马先生,他向我们…  相似文献   

18.
张清 《百年潮》2006,(5):4-12
任新民,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担任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发射升空。在发射现场的人群中,有几位身份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海南文昌的党政要员,受西昌基地之邀,专程前来参观。"嫦娥二号还会在西昌发射吗?有没有可能在文昌?"一位文昌官员问。"嫦娥二号是否继续在西昌发射,现在还不好说。"西昌基地一位部门负责人回答道,"不过,探月工程后续发射铁定会移师海南文昌。"这位负责人还透露,嫦娥一号发射  相似文献   

20.
1984年 8月 1日,正在北戴河休养的邓小平专门听取了国务委员谷牧关于宁波对外开放工作的情况汇报,并满怀激情地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消息传来,在海外“宁波帮”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宁波帮”顿时作为一颗耀眼的新星登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倍受海内外舆论的关注。 中国对外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何如此关注宁波建设,对“宁波帮”何以情有独钟?这还得从邓小平作出开放沿海城市的战略决策说起。 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特区日新月异、兴旺发达的景象,使他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