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金江 《世界》2005,(8):17-20
坐在梅葆玖先生面前,你会感到一种兴奋与舒适、一种放松和随意。这并不是因为他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子,也不因为他是全国政协委员、梅兰芳京剧团团长、领衔主演、京剧梅派艺术传人、北京梅兰芳基金会会长;他自身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精神气质,以及从骨子里透出的豪爽与淡泊、稳健与儒雅,通过眉梢和眼角不经  相似文献   

2.
梅兰芳先生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又是一位爱国者。在日军侵华期间,梅兰芳为表示对日本侵华的愤恨,竟留起了胡须,并拒绝为日军演出。  相似文献   

3.
1928年的广州市,在经过1927年12月共产党领导的起义失败后。市面逐渐恢复平静;人秋,一个戏剧团体“戊辰同乐会”,特邀京剧大师梅兰芳来粤演出。梅兰芳也早已向往广东,曾对香港新闻记者说:“梅对南方景物.常系衷曲,且以当时政局不宁。未得一履粤行为憾。  相似文献   

4.
曹晋杰 《纵横》2010,(3):4-7
(一)享誉国内外的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周恩来和他们都有交往。梅兰芳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在1917年。当时,周恩来还是天津南开学校的学生,一名业余话剧演员,一次到北京演出,梅兰芳曾去看过。  相似文献   

5.
正说起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许多人都知道他在京剧艺术上的深厚造诣。但是,梅兰芳和电影还有着一段不解之缘。梅兰芳在年轻时就是一个电影迷。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我国京剧名演员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这一年,梅兰芳已经开始登台演出,并逐渐成了一位颇有名气的戏剧演员。梅兰芳是电影院的常客,他看电影不仅为了娱乐,而且注重从电影表演艺术中汲取营养。后来,梅兰芳萌发了拍电影的念头,他想,电影演员可以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表演,而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徐佳惠  宋欢 《旅游纵览》2023,(9):146-148+153
梅兰芳京剧文化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深度开发的必要性。在界定“深度开发”等概念基础上,对泰州及其他地区文化旅游展开横向调查,运用“系统理论”分析其深度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泰州康养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康养与旅游协同开发的思路,深入挖掘梅兰芳京剧文化三层次内涵与价值,创新打造“养心、养神”系列产品,优化目的地、客源、出行、支持四大系统,完成从“观光”到“休闲”的转型升级,实现梅兰芳京剧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7.
张颂甲 《百年潮》2014,(8):57-61
梅兰芳主张京剧改革要“移步而不换形” 我和梅兰芳的结识始于60多年前的1949年11月。秀阳寸,全国尚未完全解放,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刚刚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梅兰芳作为代表从上海来京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会后,他在京作了几场公演。  相似文献   

8.
宏宇 《文史博览》2007,(2):59-59
梅兰芳生活一向极有规律,喜欢清淡的饮食。平时爱吃北京风味菜肴,如爆三样、麻豆腐、熬白菜、卤肉丸子等。他有个上海老妈子,做菜精致,尝过其烹制的狮子头、八宝鸭、咖喱鸡等菜的人,无不称其手艺不俗。梅兰芳很能节制饮食,从不过量。每顿饭后必食梨与苹果等水果,以保护嗓子。  相似文献   

9.
赵建中 《世纪》2020,(1):92-94
应朝日新闻社邀请访日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两次赴日公演,抗日战争中,他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登上舞台。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到了195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形势已开始发生变化。1956年5月2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的邀请,梅兰芳率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共八十余人,在时隔32年后再度到日本进行公演。梅兰芳在这个时候访日,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当时,中日战争已经结束,但日本政府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给美国提供军事基地,这在国际法上仍然可视作战争状态还在持续。  相似文献   

10.
梅兰芳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京剧艺术的改革,为整个戏剧文化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榜样,对今天戏剧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梅占花魁,兰称君子”,梅兰自古誉冠群芳。当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艺术上所作出的贡献,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已被全世界公认。作为梅兰芳先生故乡的泰州人民,无不以此引为自豪。  相似文献   

12.
梅兰芳学画的启蒙老师是王梦白,又从陈师曾、齐白石、姚茫父学过画。这几位都是旧时京剧艺苑中的大师,梅在艺术修养方面,当然得益非浅。姚茫父(1876—1930)善画佛,他的《达摩面壁图》充满了人间烟火味,梅兰芳前后曾经临摹过七八张,足见梅兰芳对画家之爱。在姚氏的诗集中,第一个涉及梅兰芳的题目是《梅澜祖母八十乞诗》二首。梅的祖母即梅巧玲的妻子,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梅兰芳在写《舞台生活四十年》时仍非常怀念她。此外,诗集中还有《梅湖得子》,自然这都属于一般的应酬诗。《花朝罗投东约集新明院观上元如人剧》,写的是戏…  相似文献   

13.
黄小峰 《中华遗产》2011,(7):150-153
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中,有这样一幕——年轻的梅兰芳和邱如白义结金兰,为他们作证的,即是一幅南宋古画。被当代电影巧妙使用的这幅画是有明确出处的,它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画家李唐的《采薇图》。那么,导演为何耍选用这幅画来烘托情节呢?莫非它有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4.
《民国档案》2001,(3):8-11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发展,创造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生前曾先后多次赴美、日及欧洲各国进行文化交流。1935年应邀赴苏联演出并遍访欧洲,是梅兰芳演艺生涯中的重要经历,也是中苏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本组史料选自国民政府外交部档案全宗,即记载了这项文化交流活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留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蓄胡明志,坚拒演出,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与梅兰芳同期的太谷县九老也同样蓄胡明志,演绎了一段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共同反抗日寇侵略的光荣历史。  相似文献   

16.
晓颂 《江淮文史》2002,(3):146-161
孙多提行三,人称“孙三爷”,生性喜欢开玩笑,为此得罪过不少人,但他是孙家大少爷,人家也拿他没办法。他早年家住北京时因喜爱京剧,与梅兰芳熟悉,梅兰芳称其“三老爷子”。两人都移家上海后,时有来往,有时还同台演戏。  相似文献   

17.
五十五周年国庆节来临前夕,9月21日出版的第779期《作家文摘》刊登了《梅兰芳画传》中有关五十五年前梅兰芳在天津一度“受难”的情况。文中说,在北京开过全国政协会后,梅兰芳应天津市文化局局长阿英邀请,率团赴天津作短暂演出期间,他接受了天津《进步日报》文教记者张颂甲的专  相似文献   

18.
晨曦 《文史博览》2007,(3):20-22
毕生献身于京剧艺术的梅兰芳,其伟绩为世界艺坛所共认,他曾先后荣获美、苏两国三次博士衔,当今世界上也属罕见。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诞辰100周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10周年,2004年6月13日,前门大碗茶戏楼开业两周年纪念.却在准备搬走;同在前门的当年北京外城最早的戏院——广和楼也是门可罗雀.只有京剧的票友.还活跃在京城的几个角落里……  相似文献   

20.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出道于清末民初,开始起红于京、沪时,各大戏班都把他视为一棵摇钱树而争相邀请,甚至为此打得头破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