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大概从未有人见过。自有史以来,文字所记载的历史,总会遭到符式得样的质疑。然而自近代有摄影技术以后,颇为直观的影像,就一定能与历史的真实划等号吗?答案仍是未必。诸如我们所刊登的这几组照片,它们是中国艺术家张大力多年搜集的成果,有些留存于浩如烟淼的出版图册中,有些则尘封在报刊的档案室里……翻看、比对之...  相似文献   

2.
摄影术传入我国是在19世纪中叶。早在1847年,厦门人林缄在他的《西海纪游草》中就提到“神镜”,可惜的是,他带回的“神镜”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可供参考研究的照片。英国出版的《摄影的历史》也提到英国的旅行家们19世纪在中国“无论是在旅行期间,或是定居下来,都拍摄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是处于新旧变革的彷徨与探索阶段,中国屡遭外国列强欺压与凌辱。中国也在不断的向西方学习,慈禧作为晚期时期的头号人物,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综合体。其在晚年接触到了西方的摄影技术,并留存下来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画面。对于解读慈禧和研究晚期历史,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史料。本文从慈禧与摄影之间的关系,来试图解读慈禧与西方文化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在一定的意义上或者可以说,中国的近代是从古老的中国与近代的西方世界相遇开始的。而当中国一开始步入近代,早期的进步学者就特别注意对世界的了解,对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追求。他们从现  相似文献   

5.
摄影术诞生后不久即传入中国,但其后很长时间内,在中国发展非常缓慢。直到20世纪初,以近代留学生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兴起和介入,才使得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出现了一次飞跃。这些先进知识分子不同于以往开照相馆的生意人,他们是摄影术的真正研究者。他们利用国外有利条件和自身语言优势,翻译了大量西方摄影科技文献,用近代知识体系去探究摄影,并把研究成果付诸书籍或媒体。归国后,他们不仅带回了摄影技术,还力图把在西方促使摄影蓬勃发展的学术环境如观念、制度、教育体系等引入中国。清末民初,出版传媒业呈现繁荣景象,摄影术也迎来发展契机。留学生首创摄影画报、摄影杂志,载有大量照片的报纸、杂志和书籍也有很多是留学生创办的。此外,在组织摄影团体、举办影展、引进西方摄影理念、普及摄影教育等各方面,留学生都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晚清照片传世者不少,为研究当时历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形象资料,但很少有人注意这些照片的摄影人。本文对晚清照片的摄影人做一初步考察。大体上可分五类:1.随侵略军到中国的摄影记者或摄影爱好者;2.短期来华的外国旅行者、探险家;3.在中国居留时间较长的外国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工程师、教师、海关官员、常驻记者、汉学家等:4.营业摄影师(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5.国内的业余摄影爱好者。  相似文献   

7.
广东是中国的门户,近代中国海防的要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军事科学技术的日趋渐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指导下,广东开始了军事航海教育的历程。从清末到民初,从广东实学馆到黄埔海军学校,近代广东军事航海教育成果丰硕,在全国军事航海教育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广东是中国的门户,近代中国海防的要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军事科学技术的日趋渐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指导下,广东开始了军事航海教育的历程。从清末到民初,从广东实学馆到黄埔海军学校,近代广东军事航海教育成果丰硕,在全国军事航海教育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广东是中国的门户,近代中国海防的要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军事科学技术的日趋渐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指导下,广东开始了军事航海教育的历程。从清末到民初,从广东实学馆到黄埔海军学校,近代广东军事航海教育成果丰硕,在全国军事航海教育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芥川龙之介1921年旅行中国期间所拍摄的影集中,有两枚摄于西湖楼外楼菜馆的珍贵照片。现今这两张照片作为楼外楼最早的历史旧影被迎回拍摄原地,日本作家与西湖百年名号的“再发现”,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一段佳话。本文将对两枚照片的史料价值进行考证,并结合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从一个侧面再现作家当年的西湖之行,同时也对消隐在这段历史背后的人与事进行钩沉。  相似文献   

11.
正这组照片的拍摄时间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横跨当代中国的几个不同时代。摄影家翁乃强以独特的视角聚焦于巨变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生产场景。透过这些鲜活的照片,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从历史深处浮现出来,我们得以近距离观看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这组照片说明:历史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年表,而是充满色彩和情感的个体故事。  相似文献   

12.
<正>建筑摄影是胡国旭摄影创作的主要题材。这组建筑摄影题材的照片是作者多年来心血的凝聚,也是对他多年来摄影爱好的一个回赠。胡国旭任辽宁三盟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老总时,建筑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钢筋混凝土,还有基层工地上的建设者,在他看来都具有触及灵魂的美感和神韵,他熟悉这里的一切。他把对建筑的了解与对建筑的挚爱融进血液,定格于照片!作者从2008年开始发表建筑摄影作品。2009年,《人民摄影报》和《辽宁摄影》分别刊登了这组建筑摄影的部分作品。2011年,作品《层楼叠榭》获得首届中国医院建筑摄影大  相似文献   

13.
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历史人类学”这一名词开始频繁在国内报刊出现,既有学者大力倡导,亦有学者相当怀疑。①近代史学界对此亦有回应。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从学术史的维度,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社会学和人类学在中国史学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其间对历史学引入人类学视野与方法有诸多分析与讨论②,张佩国则直接使用“历史人类学”一词,出版了他的专著《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③。那么,什么是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在中国史学界的出现对近代史研究可能意味着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新世纪的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神户华侨与广东侨乡的关系分为近代和当代两个时期 ,指出近代神户华侨社会与广东侨乡关系的四个特征 ,认为近代神户华侨与广东侨乡的关系是以火柴贸易和生产为中心的关系。改革开放后 ,虽然神户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的关系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这种关系缺乏坚实经济关系的基础 ,是一种“根”在神户的关系 ,而不像新中国成立以前那种“根”在中国的关系 ,这是神户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在近代时期和当代时期的主要差别 ,这种差别的产生主要是神户华侨华人社会本身变化———即落地生根的结果。不过 ,未来新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的动态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5.
荣维木 《百年潮》2007,(8):66-70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历史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抗日战争史研究被纳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畴,被包置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之中,而不是独立的历史分支学科研究,因此难免带有局限性。直到20世纪80年代,抗日战争史研究才开始向着历史分支学科研究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民国时期是一个很特殊的历史阶段。它浓缩了旧中国的历史创伤印迹,又带上了一些近代的色彩,于是,不免显得伤痕累累,光怪陆离。 从1912年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开始,到1949年蒋介石率领国民党逃往台湾,民国37年的历史尽在战争与灾难中度过,其间,虽也有若干的建设与发展,但这段中国历史尽可以一言以敝之,即民国不属于人民。 民国时期的邮政事业,在清末的基础上得到了进  相似文献   

17.
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搜集近代华侨投资国内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资料,加以系统地整理,以供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参考,我们曾先后在国内主要侨乡广东、福建两省的五十个市县以及旧中国资本主义最发达的上海市等地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中国近代走过的历史,民族主义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它深深的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可以说,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主导力量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研究,从民族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代政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一 19世纪60年代,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上层统治者的推动下,中国掀起了一个向西方工业国学习、创办近代工业的热潮,即历史上所说的洋务运动。当时,广州也出现了广东缫丝局(1886年),广东机铸制钱局(1887年)、广东兵器制造厂枪弹局(1887年)等近代工业。1872年,中国民族资本之嚆矢的继昌隆缫丝厂也率先在广东南海出现。辛亥革命以后,广州近代工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广州地区的火柴制造、纺织针织、橡胶、机器制造、榨油、碾米、水泥、自来水、电力等近代工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沈文泰 《神州》2013,(17):49-50
回顾中国近代走过的历史,民族主义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它深深的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可以说,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主导力量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研究,从民族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代政治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