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衲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世的七弦琴中,有一种琴叫作“百衲琴”。仅从它的形式、漆色、断纹、声音而论,它并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特点,但从龙池凤沼向腹内看去,就会发现这种琴的木材是用若干小块木材拼合而成的。这种用特殊手法制成的琴,《琴史》上就称之为“百衲琴”。  相似文献   

2.
于兵 《收藏家》2008,(9):76-76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约有53件,时代涵盖汉、唐、宋、明、清乃至民国以后,其中晚唐“独幽”琴是镇馆之宝。“独幽”琴是李伯仁先生旧藏,琴面为桐木,琴底为梓木,通体髹栗壳色间朱红漆,色泽典雅。琴身布有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龟背断、梅花断等,琴徽似玉非玉。琴背肩部中央刻狂草“独幽”,  相似文献   

3.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当中,有一张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图版三)。这张唐琴为伏羲式,紫漆,纯鹿角灰胎,发小蛇腹断纹,曾因剥落伤裂,用朱漆修补过。琴背龙池上刻唐篆“九霄环佩”四字。池旁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黄书两行十字,左刻“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20,(4)
正寒舍有古琴一床,琴背镌有"小春雷"三字,遂以名之(图1)。琴乃家翁于上世纪40年代宦游江南所得,传家已70余载。本文结合文献,从三个角度审视"小春雷":1.琴内外清楚可见之铭款;2.琴之形制、漆色断纹、灰胎、音声;3.利用红外线透视龙池左侧被浓墨涂盖之"原始"腹款。一、龙池内题款及琴人徐达左30多年前,小春雷琴尝得张充和先生鉴定。当日先生用手电筒照得龙池右侧12字:"永乐庚寅二月松云生徐达左"(图2)。上六字"永乐庚寅二月"记时,为明永乐八年(1410);下六字"松云生徐达左",记藏主字号及姓名。惟"记时"与"记名"之书风不一,  相似文献   

5.
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藏有中国古琴“枯木龙吟”,对其制作年代众说不一,或云唐,或云宋。本文根据唐琴的标准器,从形制、漆色、断纹、刻工、功用等方面考察,论证了琴为中唐时期雷氏制作的商品琴。  相似文献   

6.
本文承郑珉中先生唐宋琴器论述之馀绪,试为探究元代的古琴。究竟何为"元琴",向来从未有可信的说法,盖因无法总结出元代古琴独有的工艺特点。笔者通过对史料和存世琴器的研究,先以横跨宋元的斲琴师严古清为个案,分析认为元代前期的琴器,与南宋后期古琴风格一致,无法分别;再考察向所认为的"元琴"唯一代表性人物朱致远的生平,指出其斲琴生涯横跨元明,实为明琴风格的开创性人物,由此事例,可知元末明初琴器亦无法分别。综言之,如未有可靠的署年号腹款,元代的古琴,或与南宋后期琴一致,或与明前期琴一致,只可能分别断之为"宋元琴"和"元明琴"。也就是说,不存在具有统一时代风格的"元琴","元琴"不应成为古琴断代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对于传世的宋琴,过去的收藏家有一种习惯的看法,他们除肯定刻有宋款或刻有题为宋斫跋语的琴之外,就是把形体扁平而又发大小蛇腹断纹的琴定为宋物。对于形体圆厚、髹栗壳色而断纹又起剑锋的宋琴,皆视为唐琴的野斫。将形体不扁平、髹黑漆、发短小的牛毛断纹的宋琴,则视为元明之  相似文献   

8.
1990年初,笔者因寻找有关古琴资料,准备参加本年8月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时,在家乡发现一古琴拓片(见照片原件长85厘米,宽27厘米) 这是一件在古琴史上尤其是琴徽初饰琴上颇有价值的资料,因为琴之有徽,肇自何时,向来因资料缺乏,琴家对此尚无定论。《西京杂记》言:“二十六徽皆用七宝饰之”,正好与拓片上相印,其琴上段处刻有“章武元年”(昭烈帝之年号)四字。从拓片纸质及残缺初析,年已久矣。  相似文献   

9.
<正>在福建漳州天柱山脚下,有个村子,村里住着一群“新农民”,他们中有艺术家、文化学者,也有企业家,这个村子就是漳州市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这群“新农民”们斫琴会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切磋、研究、制作的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古琴。千年古邑琴声不绝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  相似文献   

10.
《神州民俗》2009,(11):30-31
所渭“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部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叫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  相似文献   

11.
吴振文 《文物天地》2023,(8):114-117
胡若思旧藏“清角”琴,曾经被认为是唐琴“清风”。经过比对研究后发现,“风”字应为“角”。“清角”琴龙池两侧满布周必大的长篇铭文,铭文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九霄环佩”琴、原宋内府藏“虞廷清韵”琴的题刻基本相同。“清角”琴的琴面与琴底漆面保存状态差异明显,这种差异有其修复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2.
黄冈市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归风”古琴,至今保存完好。该琴是解放初从本地雇氏家中收来入藏的。 该琴名“归风”,蕉叶状,七弦。琴身髹满黑漆,除部分剥脱外,余光亮照人,色泽如新。琴长116、宽12.8—16.9厘米,琴面、琴底分别用两块整木运用雕、刨、凿等工艺手法制成,琴身构成狭长形音箱,内空高2.4—3.2厘米,琴面作龟背形,有用圆形蚌片镶嵌的标志泛音位置及音位的十三个徽记。琴额作鹰首状,形象毕真,岳山高出琴面1.5厘米,并残有弦痕(图一)。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珍藏着金银平文琴、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阮成和箜篌等中国唐代乐器,它们虽然常见于中国的史书和诗文当中,但在中国却已失传绝迹。金银平文琴是一张长一百一十四点二厘米的唐制古琴,以通体施有精妙的金银平纹而著称,其装饰的豪奢,是在今日所见的古琴中独一无二的。琴的轸和足是用象牙制成的,琴底凤池内有“乙亥元年”  相似文献   

14.
几年前听到传说,旅顺博物馆藏有一张唐斲“春雷”琴,六十年代初曾送至北京,请当时的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查阜西氏鉴定过,他确认是唐代制品。唐“春雷”琴是古琴中的一件重器,相传为北宋宣和百琴堂所藏,在元人周密的《云烟过眼录》中著录过,被后人视为“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而旅顺的这张“春雷’’是否就是那一张?前年有机会在旅顺看到了这张唐琴“春  相似文献   

15.
古琴遇知音     
宋梅 《神州》2011,(16):106
古琴又名瑶琴、七弦琴,上古伏羲氏所制。古琴是我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历史最悠久的古典雅乐。可由于古琴的深涩高古,难以被一般人接受,在我国濒于失传,几乎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古琴是由丝木做成,七根弦,着深红色漆,1米3长,一头宽一头窄。如放之林  相似文献   

16.
一、"松风清节"琴及其流传经过吉林省博物馆所藏"松风清节"琴,为一张仲尼式百衲琴,桐木(?)成,朱红间栗壳色漆,鹿角灰胎,通身发蛇腹间冰纹断纹,玉徽,玉轸足。琴形制圆厚,弧面作弓形,底亦具圆鼓状。通长116.4、肩宽18.6、尾宽13厘米。肩自三徽始,腰在八徽一分至十二徽之间。池沼作长方形。池上方刻寸许欧体楷书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一张明代落霞式古琴“秋波”,据考证为明代受封于江西抚州的益王监制。清代以后,它被广东的文人琴士评为广东四大名琴之一。运用剖面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微拉曼、光学光热红外显微光谱、热裂解-色谱质谱分析等科学检测手段,对古琴脱落的大漆残片进行了无机和有机成分分析,并对其工艺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大漆残片保存了两个时期的不同髹漆工艺,早期以蛋白质类和非/半干性油黏结剂混合黏土类无机矿物做灰胎,晚期以大漆和干性油黏结剂混合鹿角霜/骨灰做灰胎并掺加少量黄铜屑。将科学分析与古琴槽腹、琴背的铭文相印证,进一步明确了“秋波”琴明末斫髹、清末修复的流传历史。此外,运用盖蒂保护中心研发的ESCAPE数据分析方法,首次在中国传世古琴样品中明确鉴定出一般认为产自越南的野漆品种laccol,其为清代重修时广东中山的修琴师使用添加的。本研究立足于古琴文物实体,以详尽的科学实验为支撑,并参阅《太古遗音》《髹饰录》等文献,为明代益王琴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参考,同时为古琴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8.
窦忠如 《纵横》2012,(8):48-52
神秘的古琴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弹拨乐器,古琴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创制而成,古谓之为“琴”或“瑶琴”,而今还有“七弦琴”之称。不过,最初的古琴只有五根弦,后来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便增加一根弦为六弦琴,到了武王伐纣时为了鼓舞士气,又增添一根弦,故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称。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宝鸡地区凤翔县、陇县、宝鸡县县功镇周围,相继出土了青铜斧、锛、凿,根据形状分为四类,表述如下: 一、小型类: 1.斧,长77,刃宽48,长方銎39×25毫米,重188克。双刃,斧面、背穿孔,銎部有一道箍纹(图1)。 2.斧,长88,刃宽33,长方銎29×16毫米,重79克。双刃,斧面、背呈三角形穿孔(图2)。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6,(12)
正故宫博物院藏琴36张,其中宋琴9张。本文根据《故宫古琴》、《蠡测偶录集》的记载,对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琴、"玉壶冰"琴、"玲珑玉"琴、"清籁"琴、"海月清辉"琴、"奔雷"琴和两张"仲尼式"琴,共9张宋琴进行梳理和分析。1.万壑松琴仲尼式,北宋制作。1983年入藏故宫博物院。通长128.6、额宽19、肩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