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卷     
要说春卷是武汉的特色小吃,外地的朋友一定不服气的。福建的女诗人舒婷就曾在一篇散文中说:『春卷的普及范围是这样狭小,只有闽南人心领神会。』当然,这只是诗人的偏爱之词,上海人毫不犹豫地将春卷纳入上海风味小吃,四川人也将春卷揽入川味小吃的怀抱。大家都这么较着劲儿争『春』,足见春卷是多么逗人喜爱了。  相似文献   

2.
豆腐脑     
严格地说起来,豆腐脑应是北京的传统小吃了。北京的各种庙会中,除了『爱窝窝』,『驴打滚』、『豌豆黄』等著名京味小吃外,也少不了豆腐脑的。邓云乡先生在《鲁迅与北京风土》一书中,曾介绍过北京人过去在正月逛厂甸的盛况,其中便提到这东门外吕祖祠前的豆腐脑。鲁迅先生居北京时,厂甸是他常去的地方,当然,先生去厂甸主要是逛旧书摊和古玩铺,而且游兴颇浓。『历览众肆,盘桓至晚方归』,想必肚子也会饿的,也许会喝一碗白花花的豆腐脑,而且一定会加糖。  相似文献   

3.
豆丝     
豆丝是武汉的特产小吃。它的普及率,是仅次于热干面与米粉的,也许是因为它的制作,要比面与米粉复杂一些的缘故。豆丝的主要原料,其实是米,然后是绿豆。米一惯是很谦虚的,从稻谷时期起,就沉甸甸地垂着头呢,因此就让豆丝姓了  相似文献   

4.
符号 《纵横》2002,(11)
武汉有一首儿歌『纠纠辫,打红线,开茶馆,卖汤元;汤元蚀了本,回来打连滚。』 原来民间风俗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到袁世凯想做皇帝的时候,觉得元宵(袁消)于他不利,下令改叫汤元。 武汉儿歌所说的纠纠辫,是三五岁小姑娘  相似文献   

5.
自从『武训传』的讨论展开以后,孔子的评价问题又为大家所注意。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武训传讨论中的几个问题』(见『学习与生活』三卷四期)及『对封建人物九等论』(见本刊一卷五期)中也曾提到过,现在想专就孔子的中心思想淡一谈。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孔子的思想有他一定的进步性。孔子是个人文主义者,他强调『人』的价值,曾经说过『天地之性人为贵』,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后与而谁与』?吕氏春秋并  相似文献   

6.
《文物》1958,(5)
这个长征路线示意图可供研究中共党史的同志参考。它是中央革命博物馆根据下列资料编制成的:军事学院编『中国革命战争史讲义』胡羽高『共匪西窜记』汪伯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根据地』『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到处是红旗』『中国苏维埃史稿』等  相似文献   

7.
『一字师』 抗日战争期间,李石锋随老舍参加文艺界为冯玉祥先生六十大庆活动,李即席作七律一首为冯祝寿: 『甲子重开不老翁,将军塞上扫倭风。悲戈起自亲人怨,叹剑无由贯日穷。千章草木青犹在,万里山河不尽同。铁板铜琶歌易水,大家共唱满江红。』 诗中的『歌易水』,原为『歌易也』,是老舍为他改定的,所以李石锋称老舍为『一字师』。  相似文献   

8.
小洁很小的时候就没了娘,小洁从小与爹生活在一起。小洁爹又当爹又当娘地苦苦地拉扯着小洁长大。爹很疼爱小洁,但小洁心里始终空空落落的快活不起来。  相似文献   

9.
《文物》1951,(8)
建甌圖書馆是一九一八年創辦的,迄今有一二二年的历史,为福建三大圖書舘之一(福州、厦門、建甌)。書報,雜誌應有盡有,所惜在反動政府統治下,把許多珍貴的進步書誌完全没收查封摧殘净盡,如今仅有的是『萬有文庫』『二十四史』『古書集成』『叢書集成』『四部叢刊』『四庫全書』『通志』……各種辞典,及一般圖書共計有三四、八一七冊,雜誌一○、五九○冊,两部份共計有四  相似文献   

10.
谁曾想到,刀风剑雨的三十年代,竟有一位被称为『大象』的江南巨贾,在任浙江省主席时,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博览会——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振兴了浙江经济。在不借一分钱的外债、不用一个洋工程师的『自我』设计下,成功地引导百姓建筑了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大动脉,使浙江有了自己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他就是被誉为『商界奇人』、『江南奇人』、『民国奇人』的『三奇』人物张静江。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1,(5)
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图收藏永乐大典将运还我国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图书馆已检出所收藏的中国十四世纪珍本『永乐大典』十一卷,准备运回我国。该系主任叶非莫夫对塔斯社记者说:『我们能够帮助中国同志们收集这一部散失的中国文化重要典籍,感到非常高兴。』『朝鲜与中国』造型美展在布拉格闭幕捷克斯洛伐克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办的『朝鲜与中国』造型艺术展览会于三月十六日在布拉格闭幕。名画家格罗斯致闭幕词称:『这个展览会是向正在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者赶出朝鲜和保卫世  相似文献   

12.
始建于一九二五年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共产国际和苏联为中国培养革命干部而创办的大学,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是人所共知的。中山大学是国内的习惯叫法,按照俄语原文直译应是『命名孙逸仙的中国劳动者大学』,译得通顺一些是『中国孙逸仙劳动大学』,简称『中大』。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不少直接、间接与中山  相似文献   

13.
日本投降后,大汉奸叶蓬从南京潜回武汉,意欲乘国民党接收大员未到来之前,想能『立功自赎』,无奈他的对头汪伪第十四军军长邹平凡已控制武汉局势,叶蓬派不上用场,蒋介石下令将他逮捕交付审判。叶蓬三弟闻讯,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条』,在当年看来,是一个左也是死、右也是死的『死案』,在后世看来,更是一个板上钉钉、永世不得翻身的『死案』。然而,百年的沉淀后,它日渐清晰的轮廓却让人大吃一惊。这是一次确凿的耻辱,但不是一场束手就擒的游戏,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国外交的一次『总动员』,其中种种手段,不乏缜密,不乏细腻,也为这场较量带来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成鱼翻身,却让人多多少少开始怀疑:『二十一条』,真的算是签过了吗?  相似文献   

15.
<正>捷克人对艺术的热爱与偏执,超过捷克的风景,成为这个国家最独特的标签。位于欧洲腹地的『金色之城』布拉格,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戏剧——『黑光剧』,可能再没有哪个民族,会以『黑』与『光』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意向来命名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反过来诠释着一种思辨,又把这种思辨变成捷克人独树一帜的生活方式。亲临布拉格,或许就会发现,舞台和现实,在许多捷克人心里早就模糊了疆界。  相似文献   

16.
名山越同有事作:分。巳。越小'四版~什铭家专律*移。亏或大栽下列古文字中的担率:q'。杜。。s。。。叱。。。。,。。,卵,。。贰。。。可知林"律。在俄任上被确极探.守在同文中四.乌姓氏字'前急"枯。过<"粘』次报今《.之。楚简人有事作:衰。。。江门,,。。。二、;贪。。。楚瞩。。。。'。;。。取上扬"移』字句差别低是下部少了一微.储家老圩响评『枉,个"杜』。社意见.如张守中先生。乞。运闻文字编。探纳率人<说洋总"扫』,而股士生先生'是永林良文字而,、剧符总『秋。代代怄。着.由"希』省成"杆』是娘自挂如名代实。…  相似文献   

17.
热干面     
一个地方的小吃,其实是最能体现地方文化、地方风情、地方特色的。武汉的小吃之丰富多元,应该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吧?我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单是武汉的传统小吃, 便有二百多种,真是不统计不知道,一统计吓一跳。这些个传统的小吃,其实应该算作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应该在我们的保护之列的。但是,却很少有人去关心经理弘扬武汉的小吃文化。其中的缘由, 大概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人,关心的都是天下之大事,比如“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还没得到解放,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于我,从小大概是饿怕了,所以对小吃非常的感兴趣。说起来好笑,我小时候最宏伟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用一根竹签一次串三个面窝,让我一次吃个够。所以,当这个理想最后实现了,我就想写一本关于武汉小吃的书。架势拉开了,资料等身了,可是一写起来, 才觉得水好深。再加上自己也逐渐成了个文化人,逐渐地就被“水深火热”之类的天下事缠住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书即使写出来,谁跟你去出呢?现在的市场其实只需要一个宝贝:“方便面”。开水一泡,马上就一大碗,这样的“快速”食品, 是中国商家快速发财的宝贝啊。于是,写了十几篇后,就将《武汉小吃》的计划,封存起来了。今年初春,小琴来访,谈起这个封存的计划,小琴非常感兴趣。于是去寻找当年的旧稿,可惜很多已经遗失了。现将能够找到的,作为引玉之砖先抛出来,以期有同好慨然响应,纷纷投笔从吃,则武汉好吃佬之幸也,武汉文化之幸也。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自一九五○年二月到一九五一年二月期间先後舉辦了『春節展览』、『南京解放前後史料展览』、『新中國誕生前後史料展览』、『美帝侵華罪行史實展覽』、『偉大的祖國展覽』等五次較大的展览會。這幾次展覽會由於它將新舊文物密切結合了政治任務與各階層人民學習的需要,因此它就成為一個很好的政治與時事宣傳教育的工具,為廣大羣衆所歡迎和爱护。這裏我們  相似文献   

19.
武汉的小吃品种繁多,米粑粑、扯糍粑、重油烧梅、发糕、烧饼、豆皮、水饺、面窝等丰富多彩的小吃,是爱在外面“过早”的武汉人喜爱吃的早点.其中豆皮、热干面、汤包、水饺和豆丝可谓最具特色的名小吃了.豆皮是地道的湖北风味小吃.汉口老通城在继承传统的制作方法的同时,博采众长,制作出的“三鲜豆皮”成为老通城驰名产品.老通城豆皮具有皮薄、色泽金黄、外脆内软、味香爽口、配料齐全、油重不腻的独特风味.此外还创制了蟹黄豆皮、虾仁豆皮、全料豆皮、鸡丁豆皮等新品种.南来北往的客人无不以品尝老通城豆皮为快事.武汉的热干面,已有50年的历史,它与我国山西的刀削面、北方的炸酱面、四川的担担面、两广的伊府面齐名,合称五大名面.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  相似文献   

20.
烧梅     
“小吃”词,见于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世俗例,以早晨小吃为点心。”武汉的小吃丰富多彩,亦在于武汉人有在街头巷尾“过早”的习俗,不像上海人,爱在家里吃泡饭。宋代吴自牧在其《梦粱录》中,也曾描写过早晨经营小吃之盛况:“每日交四更,诸山寺观已鸣钟,御街铺店闻钟而起,卖早市点心。”由此可见,品味小吃之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