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道霞同志《苴却砚考》一文说:“苴却砚就是历史上忽然下落不明的泸石砚。”苴却砚“应该是名符其实的泸石砚①。”经查阅唐宋文献,查对唐宋历史地理,对苴却砚即泸石砚说提出质疑。一、苴却砚产地宋代隶属属泸州吗?苴却砚产地在今四川攀枝花市大龙潭乡。该乡原属云南省永仁县,清代属云南省大姚县。唐代属戎州都督府姚州。天宝以后属南诏。黄道霞同志的文章说:云南姚州“天宝后地入吐蕃,贞元中归南诏。历五代迄宋,一直为羁康州。宋初,将其地从戎州的羁康州改为泸州的羁康州(据《新唐书·地理志》,由泸州“南渡泸水,经褒州、微州…  相似文献   

2.
曹春水  张爱萍 《神州》2011,(10):31-32
星子金星砚,作为“中国十大名砚”之一,在中国历史上行走千年,早已在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历代名人雅士都对金星砚爱不释手。自2006年星子金星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金星砚产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审视金星砚业现状,传承、弘扬金星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曹春水  张爱萍 《神州》2011,(23):31-32
星子金星砚,作为"中国十大名砚"之一,在中国历史上行走千年,早已在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历代名人雅士都对金星砚爱不释手。自2006年星子金星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  相似文献   

4.
山西名砚     
《沧桑》1993,(4)
绛州澄泥砚绛州澄泥砚产于山西省新绛县,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名砚”(绛州澄泥砚、广东高要县端溪石砚、安徽歙砚、甘肃临洮的洮石砚)之一。其它三种均为石砚,唯有绛州澄泥砚为泥砚。绛州澄泥砚以汾河下流的澄泥为原料,经特殊焙烧工艺制成。生产澄泥砚要经过采泥、过滤、沉淀、制坯、烘干、雕刻、烧成、细腊、刨光等九道工序,每道工艺都有严格要求。泥要放在绢袋中,经漂洗淘澄,取沉淀的细泥。绛州澄泥砚图案美观,造型古朴大方,坚  相似文献   

5.
正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记录和见证了中华文明史,直到近代才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砚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是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件石砚是现存最早的砚台实物。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丰富起来,石砚、瓦砚、瓷砚、玉砚、金属砚、漆砂砚等,品类多样,异彩纷呈。以端石制砚始于唐代,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端砚工艺至明清时期趋于成熟,清  相似文献   

6.
江苏南通一带所出的澄泥石砚,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所称陶制澄泥砚的文具,它自清初开始加工制作,后则成为地方名产。由于有的经过了文人的参与,因此更具历史和文化价值。本文从南通博物苑藏品中择取三方带铭石砚,对其作者及相关史实进行了考索,借以揭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第1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漆盒石砚(见彩色插页)。由于长期浸泡在地下水内,砚盒木胎已经腐朽,吸饱了水分,表面漆皮大部分脱落,局部漆皮残缺,石砚与漆皮表面也都积满了水垢。我受临沂市博物馆的委托,对漆盒进行脱水整理,在修复过程中对这件石砚的用途及漆盒的制造、绘画工艺有所认识。现将修复方法、该砚用途及其艺术特色介绍如下,不妥之处,尚祈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9,(12)
<正>砚是中国古代书写绘画的重要工具。由于使用者大多是历代知识阶层,砚自汉以后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是承载着文化信息,逐渐成为了材质丰富,形式多样,集书画、雕刻、诗文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南京博物院收藏有自汉至民国历代砚台数百方,材质多样,造型各异。其中明清石砚质地优良,造型美观,  相似文献   

9.
罗扬 《收藏家》2011,(3):55-60
一清宫皇帝御用的松花石砚1.清代康熙朝松花石嵌螺钿池砚(图1)。长18.5、宽12.6、高3.2厘米。砚为松花石制,长方形,呈绿色。砚面前端为砚池,池中嵌一螺钿。砚池四周凸雕流云海水山石,右侧雕一螭龙隐身于云海之中,取寿山福海之意。砚池下方为圆形砚堂。  相似文献   

10.
盘龙石砚于1978年春出土于河南省南乐县宋耿乐村村西一号汉墓①。此墓因早期多次被盗,故所葬器物位置被严重扰乱,且大部分已残破。经整理尚能辨认出器物者有148件。其中有陶猪圈、陶仓楼、陶壶、陶盆、陶奁、陶耳环及陶井、陶灶、陶磨等。还有通体用金银丝片镶嵌的铜带钩。特别是该墓出土的盘龙石砚为出土器物中的精品。此砚为棕褐色,石质坚硬,细腻光亮。石砚通体高12.8厘米,砚面直径32厘米。砚体略呈扁圆形,由砚盖、砚座两部分组合而成。砚盖用高浮雕手法雕出6条相互攀缠的飞龙。6个龙头共戏1珠于砚盖正中,巧妙地组成了一个宝珠样…  相似文献   

11.
周竑 《文物天地》2021,(4):74-79
文房四宝中,砚因其珍贵恒久的质地和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工艺于一身的特点,受到文人、艺术家和权贵阶层的重视和喜爱,文人砚应运而生。“文人派砚雕指的是文人自己操刀雕琢砚,或由文人自己设计,别人所琢之砚”。宋朝时,“镌刻砚铭已蔚然成风,特别是名贵的石砚都要镌文”[2]。“文人题铭砚在清代发展到极致,题铭内容涉及砚的制作者或拥有者、砚的来源、砚的开采、材质与形制的描写和赞颂以及表达文人的认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诸方面。题铭的书体以行、隶、篆、楷、草为主,旁及金文、石鼓文等,此时,文人雅士参与制砚、刻铭已成为一种风尚”[3]。  相似文献   

12.
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端溪石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隋唐置端州,北宋改为肇庆府)东面西江羚羊峡的斧柯山一带。斧柯山西侧有端溪水,故在此开采的石砚称为端溪砚,简称端砚。端溪砚从唐代开始使用,由于其石质细腻温润,致密坚实,发墨利笔等优良品质而饮誉天下。因石材略呈紫色,又被称为端溪紫石砚。唐代诗文常提及端砚,到了宋代端砚成为贡品,并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赞誉备至。端砚对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自宋代至明清记叙端砚的书籍不少。上世纪60年代,《文物》月刊曾专门刊出砚史资料[1],并组织刊载部分省市博物馆收藏的砚台。…  相似文献   

13.
遂平县文化馆最近征集到石砚一件。是和兴公社赵庄大队季桥村社员张法亭从村西泥塘中挖出来的,砚身长28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该砚除边角有几处碰伤和右侧刻字磨损以外,保存基本完好。此砚是用黑色夹有四层鸭蛋青色的石料琢成。上面雕刻有清代名家书、画,现介绍如下: 一、砚身正面: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64,(6)
图版拾伍22 唐 石砚 高2.1、长13.4、宽9.5、深6厘米23 唐宋 小石砚 高2.8、长9。4、宽G.8、深2.4厘米图版拾陆24:1 唐——宋 石砚 高3.4、长14.1、宽8.9厘米24:2唐——宋石砚砚史资料(六)~~  相似文献   

15.
王团华 《南方文物》2011,(4):197-198,4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21,(8)
正砚,或曰研,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之一,可用于调色、研墨、舔笔等。它的发展史与其所需研磨之物紧密联系。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实物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块石砚,同时出土的还有石盖、石质磨棒、黑色颜料和水盂等。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砚和磨棒(或称研石)一起使用,这主要因为所磨的颜料形状不规则,多为零散的片状或颗粒状,需要研石协助研磨。  相似文献   

17.
1978年冬,安阳地区文管会、南乐县文化馆在南乐县福坎公社宋耿洛村南发掘清理了赫胥陵一号东汉墓(发掘简报见《中原文物》1981年第2期)。墓中出土一件盘龙三足纪年石砚,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带有砚铭和砚值的古砚。堪称稀有艺术珍品,是东汉石雕艺术的瑰宝。砚体采用含蓄夸张的艺术手法,以多种雕刻技艺,制成各种图案,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本文仅就此砚的雕刻内容及其技艺试作初步探讨,欠妥之处,恳希指正。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夷,从历史上来说建制较晚,汉文化的传入从唐代开始。据唐史记载:思州、播州建立之后,边郡立学,私塾启蒙教育进入思州(岑巩)、新兴川日州)地区。至宋代建安夷(镇远)、邓水(三穗)等地.私塾已有较大的发展。到明代私塾教育在黔东南各府、州、卫、县、厅,尤其是广大的农村,有了较普遍的发展。思州是黔东南建制最早的一个州。唐贞观四年(630年)始登思州宁夷郡,元代设思州宣慰司,就建立了思州宣慰司学。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市政使司,贵州列为行省,思州宣慰司学就改为思州府学,这就是黔东…  相似文献   

19.
砚赏     
陆判  戴群 《东南文化》2000,(4):103-110
关于砚,我们先来看几个小故事。嘉道间江藩客羊城佐阮元督幕久,所得馆金尽易端溪石砚。归装压担,暴客疑其挟巨金,尾之兼旬,易舟发箧,乃嗤而去。宋时,婺源陆不通车水不舟,黄山谷欲获龙尾砚,步步穿云到龙尾,著《砚山行》以记此事。东坡先生亦对龙尾爱之甚笃,曾题《孔毅甫龙尾砚石铭》,铭曰:“涩不留毫,滑不拒墨”。北宋米南宫有砚癖,徽宗赐砚,喜极,墨汁溅染朝服亦不顾,徽宗嬉称其为“米颠”。砚与文人的不解之缘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思州在历史上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开发较早地区之一。思州田氏是贵州史上的著名大姓,史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称。据《思州府治·古迹》卷一载:思州“乃由秦汉以至唐宋,历千五百余年迄于元季,田氏犹得据而有之”。说明田氏在思州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如按《黔南田氏宗谱》、《田氏雁门堂记》、《黔中思郡田氏谱牒》等所载,自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革罢止,统辖“川东半壁,湖南一隅,夜郎全幅”,世袭传“二十六世,历九朝,六十九主,年逾八百二十一载”计算,迄今也有一千三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