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北沦陷区粮食的生产与流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士花 《史学月刊》2006,2(11):55-63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特别重视对华北沦陷区粮食的掠夺。尽管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更重视棉花的增产,但除日伪强力推行植棉的地区外,华北沦陷区的农民仍以种植粮食作为农耕的第一选择。日本的军事侵略及统治,严重破坏了农村的农业生产力,粮食的播种面积及单产量都比七七事变前减少,粮食的流通渠道、机构、方向、手段等都受到了影响。粮食流通的初级市场———集市减少,农民多在自家庭院卖给前来收购的小贩;一些粮栈或货栈成为日本商社的收购人;大城市粮栈的运输职能丧失;一些粮食集散市场的中转职能改变;铁路、卡车及牲畜运输量的增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伪交通统制的重点和薄弱环节所在。  相似文献   

2.
华北伪政权的研究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1951年北京联合书店和上海大东书局分别出版了郭士杰的《日本侵华暴行录》和储华的《日寇的滔天罪行》。这两本书虽然只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3.
在日伪统治时期,华北沦陷区的职业教育不仅开办极不景气,其整体类型呈一种马鞍型,而且从其办理过程和开设内容来看也极不平衡。尤其就职业教育的内容而言,在机构类型上明显偏重于农业职业教育的开办,在课程安排上则日语、日文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在职教机构的教育与管理上大多为日本人所把持。由此可见,这种奴化教育无外乎养成能听应日本人需要的奴化人才,以实现“日本工业、华北农业”的侵华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4.
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写下了非常独特而畸形的一页。占领军毁坏了中国沦陷区化教育的基础与设备,使中国的教育直到战后很长时间尚未完全恢复元气;侵华战争及其实施的殖民教育也给一代人的心灵造成了终身的创伤。本综述了近年来有关侵华殖民地教育史的研究概况,对一些代表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日伪统治下的华北留日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伪统治时期,日寇操纵和控制伪华北政权先后制订一系列的留日奴化教育政策,设法使留日教育在一种改变了质味的形态下得到缓慢推进,企望借此造就出彻底贯彻执行日本全面亡华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罪恶目标的高级汉奸和奴化知识人才,并由此带动整个华北沦陷区的教育事业走上整体日本化——全面奴化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6.
1940年3月汪伪政权成立后,为了推行奴化教育向日本派遣了一些留日学生,沦陷区也有部分学生自费留学日本,那么他们的情况如何呢,本在梳理档案的基础上,就当时留日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以图再现一段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伪新民学院是沦陷下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1938年初由日本华北方面军和外务省创建于北平。伪新民学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与友邦提携先知先觉的兴亚官吏",其毕业生大都充任伪临时政府中级以上的官员,所以其活动对整个沦陷下的华北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伪新民学院的学期和学制为例来考察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8.
夏军 《民国档案》2005,(2):118-123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先后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广大地区,并扶持傀儡政权。为配合其对华战争形势的需要,铲除沦陷区人民强烈的抗日意识,消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日伪当局在沦陷区实施奴化教育,采取强制方式,大力推行日语教育,以在广大民众中培养亲日分子和亲日情愫。本以日伪统治下的华东华中华南地区为中心,探讨伪维新政府和汪伪国民政府实施日语教育的状况,揭示其奴化教育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农业教育是伪满洲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伪政府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殖民奴化教育。为加紧掠夺东北的物资资源,日本帝国主义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创办了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而在各级各类的职业学校中,以农科为最多。同时还创办了多种形式的农业学校。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日伪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生产劳作的具有初步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的新民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的新民会这一汉奸傀儡政治组织的演变发展过程、对沦陷区人民的奴化活动及其内部倾轧争斗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侵华日军驻北平及华北各地细菌部队研究概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日军驻北平甲一八五五部队及其分部是一支反人道、反国际法的,担负研制、生产与使用细菌武器作战任务的侵略部队。在战败投降后的长达两个月时间内,日军充分利用北平地区行政过渡与力量真空状态,彻底疏散其人员,充分销毁其罪证。50年代和90年代中日双方学术与社会各界对其揭露与研究出现明显的高峰,有关甲一八五五部队的资料发掘与研究论著等方面均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其设置、活动、性质及其“活体解剖”等罪行已经被学术与社会各界确认。但与七三一部队研究的丰富成果相比较。甲一八五五部队研究还显单薄。该课题研究的突破性的进展,需要各方专家和谐有力的合作。发现新资料、或者说“抢救”即将湮灭的人证与物证。更是当前的紧急任务。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认为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从东北古史自身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出发 ,可将东北古史分为五期 ,即蒙昧至文明开端时期 ;东北各民族及地方政权分立迭起时期 ;隋唐王朝羁縻统治时期 ;辽金北方王朝统治时期 ;元明清中央王朝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如何进行殖民地统治,加强对东北民族的控制,始终是颇费心计的.在"民族协和"的口号下,日伪当局对伪满洲国西部边境地区即内蒙古东部蒙人居住的地区,废除清朝以来世袭的王公札萨克制度,同时又考虑到清及民国以来的对蒙政策,采取有别于伪满洲国其它地区的地方统治政策而实施特别行政,逐步将这一地区纳入到日伪的统一行政隶属之下.其中旗参事官制度、县旗复合行政制度在其特殊行政制度中具有特点.日伪当局推行特别行政制度的实质就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其在蒙古族居住地区的法西斯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15.
华北事变后,日本在华北的走私活动渐趋猖獗.这不仅严重践踏了中国主权,打击了中国弱小的民族工商业,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基础.为维护和稳固自身统治,国民政府试图遏制华北走私,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从另一侧面窥见国民政府在华北事变后对目政策的变化,而这恰恰是我们所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自1978年以来,国内明代西北政治史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发表论约144篇,涉及广泛,极大丰富和深化了学界对明代西北政治史方面的认识。本试对此作一简介,因目力和涉猎所限,引述可能并不完善,不足之处,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17.
一、对中国东北边疆古代国族的研究 有史以来,东北为中国历朝历代的边疆地区,即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大而别之,汉族而外,尚有属于东胡、秽貊、肃慎三大族系的许许多多古代和现代边疆少数民族,自全国视之为“少数”,自本地区视之又往往并非少数,他们是祖国东北土地的主要开拓之一,在东北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相关档案及文献资料,从制度史研究的角度,对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的沿革、机构设置、职能以及人事和经费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相对于晚清与北洋政府而言,南京国民政府的侨务机构设置比较健全,在侨务工作的开展、协助政府积极利用海外侨力、保侨护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抗战期间海外华侨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奠定了行政基础。但与此同时,机构的不断调整、人员配置的不到位,特别是经费上的捉襟见肘,成为困扰侨委会工作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疫灾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疫灾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胁。本文通过编制疫灾序列,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疫灾时空变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一、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无年不疫,疫灾季发率高达94.70%,秋、夏、春三季疫灾多发,集中了全年近九成的疫灾县数,秋、夏季尤甚,集中了全年四分之三的疫灾县数;逐年的疫灾广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特征明显;在明初至民国末年的582年间,江南地区疫灾的波动周期越来越短,年均发生疫灾的县数越来越多,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疫灾越来越频繁,民国时期是江南地区历史上疫灾最频繁最严重的时期。二、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疫灾主要分布于大运河、宁沪杭铁路沿线及其以东的地区,苏州—无锡一带和环上海地区为疫灾热点区,江苏溧阳地区和浙西山丘地区为疫灾冷点区;疫灾分布重心始终位于苏州境内。三、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疫灾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交通沿线城市都是疫灾高发点,人口稠密区多为疫灾频发区,水旱灾害严重区也是疫灾严重区,平原地区的疫灾多于山丘地区的疫灾。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寇对我华北地区高教事业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后,又扶植伪政权“开办”了一些高等院校,并处心积虑地将这些教育机构抓牢在手中,迫令它们全面实施奴化教育,力图将其办成“奴隶养成所”和培养侵华文化工具的战略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