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璞 《四川文物》2012,(5):48-55
目前发现的最早狮形石兽属东汉时期,造型基本上为狮首翼兽。本文根据现存的狮形石兽资料,将东汉时期狮形石兽分作两期,即安帝至桓帝时期、灵帝至献帝时期。在此基础上,探讨狮形石兽在造型上的演变,进而探讨其造型特点与渊源。  相似文献   

2.
通过全面的类型学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加确定南朝石兽与东汉石兽之间具有承继关系。南朝石兽呈现出非常清楚的分组现象,南朝石兽至少有两种不同的造型系统。对南朝石兽的类型学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南朝石兽复杂内涵及其渊源等问题不应忽视的重要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3.
四川东汉大型石兽与南方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巍 《考古》2008,(11)
四川地区曾发现较多东汉时期的大型石兽,多为陵前石兽,也有城门石兽,造型特点是均有多重双翼,应属于有翼神兽。这类石兽与东汉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对于说明南朝石刻的源流及其流传路线也有重要意义。从出土和分布地点上分析,这批石兽为探讨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南朝陵墓前石刻,主要有神道石柱、石兽和石碑三种。其艺术成就之高,雕刻技法之娴熟,工艺水平之精湛,构思之新颖,都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但是,在造型设计,雕刻技法,艺术风格和装饰图案方面,都可在以前石刻艺术,特别是汉代石刻艺术中找到雏形。其中尤以石兽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姜城城门遗址中出土一具大型石兽,其制作年代在东汉末期,在同时期的城门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其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本地区东汉晚期以来流行的墓前石雕虎形翼兽是其形象的直接来源,而这些石雕翼兽可能与中原文化的输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有关。另一方面,该地区当时为汉、夷、羌的交接处,据相关文献记载,此种城门石兽与该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心理有关。东汉末年,该地区汉夷关系一度紧张,汉人根据夷人畏惧神灵怪兽的心理,在城门口放置大型石雕虎形翼兽,用来威慑夷人。而此种石兽则在夷人的反叛中被破坏,汉族官吏的颂碑也多次被凿毁,整个城门也毁于兵燹。该石兽、石碑、城门遗存及其毁坏痕迹为当时汉夷关系的一种物证。雅安地区特别流行此种大型有翼石兽或许也与这种历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6.
2000年6月,芦山县在旧城改造挖地基时,在芦山县城姜城遗址(现芦山县博物馆侧),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和一具造型特殊、体形庞大的无头石兽。为了搞清楚该遗址的内容,由四川省物考古研究派员领队,在雅安市、芦山县物部门的配合下,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终于揭示了该遗址为一东汉末期至三国蜀汉末期的古城城门遗址。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部译作。原作者是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曾布川宽。 1 991年 3月 ,日本京都出版的《东方学报》第六十三册上 ,曾布川宽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南朝帝陵的石兽和砖画》的长篇论文 ,成为相关课题研究中极具学术份量的一篇力作。这部长达十余万字的论文 ,由曾布川宽先生的学生傅江博士译出 ,以《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作为中译本书名 ,2 0 0 4年9月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六朝的陵墓石兽和砖画是汉唐之间艺术考古的重要课题对象 ,其造型、图像形式和内涵的影响力已日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原作者实地考察过南京和丹阳…  相似文献   

8.
浅谈玉带钩     
在我国出十和传世的古玉器中,带钩是常见的器类。其形式各异、造型别致、雕琢精细、纹饰华丽,均令人赞叹不已。这些技艺精湛、古意盎然的绝伦之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反映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高超的不同艺术风格。同时又揭示了古玉带钩几千年来的发展轨迹。因此,依据古玉带钩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把握历代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上的时代特征,将有助于我们对传世古玉带钩的鉴别断代。  相似文献   

9.
1979年9月,叶县夏李公社向阳大队的社员在三皇冢挖水库时,挖出一对小石兽,不久,即将它送交省博物馆收藏。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石兽出土地的附近,陆续挖出陶俑、陶壶、规矩纹铜镜等东汉遗物。这证明:此处是一座东汉墓葬,而这对石兽可能与此墓有关。这对石兽,是各用一整块灰白色的粗砂石雕刻而成的。一个完整,一个缺头(图一、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一九九○年三月,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公安局破获了一起盗掘古墓、贩卖出土文物的重大文物案件,截获了二十五块汉代画像空心砖和一批珍贵的出土文物。经了解,这批文物均出自河南省长葛县老城乡打绳赵村的古代墓葬中。该村位于长葛县城东北十二公里处,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带应是两汉时期的一个家族墓地。相传这一地点在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过程中经常有文物出土,很可能就与这一地区的古代墓葬群有关。这次出土的25块画像空心砖,从结构造型和图像花纹看,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空心砖造型精美,工艺别致,其形制有几种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21,(2)
正中国古代玉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以其功能广泛、造型丰富、装饰多样、工艺独特、风格各异而闻名遐迩。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12.
赵克礼 《文博》2003,(4):38-42,48
永陵“石兽”是保存至今为数极少的北朝陵墓石雕作品。因其雕刻风格古朴简洁、造型奇特怪异,故长期以来难辨其属。本文欲以查阅文献、实地考察和索引旁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所属及其相关问题作一考辨,以求得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3.
据笔者实地考察,南朝陵墓石兽根据造型特征的差异,大体可以分为两类:A型(图一):(1)头上有角(一角或两角);(2)脊椎凸起;(3)颔下有长须;(4)形体较长;(5)身有双翼。B型(图二):(1)头上无角;(2)脊椎下凹;(3)颔下无须;(4)长舌外吐;(5)形体较短;(6)身有双翼。A型石兽常置于帝陵神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体系,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遗留到今天的众多的古代青铜器,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价值,给我们今天以艺术美的享受。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古人长期求索和孕育的产物,因此产生了它的总体特征:造型优美、种类繁多、纹饰富丽、铭文典雅、铸造精巧,等等一系列特点,使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器物都是精美瑰丽的。下面从几个侧面简略论述青铜器的主要艺术特色。(一)青铜器中诸如:兕觥、 卣,不同样式的鸟兽尊等器物,不但造型奇特生动,气派雄奇,而且…  相似文献   

15.
南京现存上坊镇石马冲、栖霞山西南狮子冲两处石兽遗存的墓主问题多有不同意见,就《建康实录》、《元和郡县图志》、《六朝事迹编类》、《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文献有关梁昭明太子陵、陈武帝万安陵、陈文帝永宁陵的地理位置的记载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认识:陈武帝万安陵在上元县东南今方山西北一带,特别是根据《六朝事迹编类》的记载,石马冲石兽为陈武帝万安陵之说有相当的可能性;狮子冲石兽为陈文帝陵的看法,从地理位置和石兽风格两方面看都是符合的;至于昭明太子陵,虽然文献记载的地理位置很不一致,但大致可以从尧化门内数里和栖霞山旁两个位置来考虑。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20,(5)
正中国古代金银器有着近3000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商代小型的黄金饰品到明清时期造型多样、纹饰繁缛的金银饰品和器皿,每个时期的金银器制造工艺都有其突出特点。其中明代金银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其艺术风格虽仍不失生动古朴,但类型与样式明显增多,逐渐向精致繁缛发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有数百件古代金银器,其中明代金银  相似文献   

17.
吴宁 《东方收藏》2020,(5):34-36
觚为古代酒器。新石器时代为陶觚,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觚。瓷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多为仿青铜器造型的陈设器。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觚,基本上保留了青铜觚的造型,侈口、细腰、小腹、长身。明清时期,除景德镇窑有烧制外,龙泉窑、德化窑等也有烧造。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祠庙称谓、祠庙分布、石庙分布及庙前石像生和石兽的变化等四个方面 ,对《水经注》所载近二百个祠庙作了初步研究。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祠庙解释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指出和分析了庙前景观石兽的变化和祠庙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对一些传统说法作了补充说明。最后 ,从地理因素考察了祠庙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99年5月,内邱县大孟镇十方村基建工程中出土石神兽1件,县文物保管所得知后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将石兽运回县文物保管所保护。神兽青石质,体形硕大,重约1吨。残高140、体长180、身宽90厘米(图一、二)。神兽昂首挺胸,环目张口,舌尖上翘,长须垂胸,头顶有双角(残损)。小腹收敛,双翼贴身,尾较小。兽身纹饰对称均匀,线条粗犷,雕刻技艺精湛。从造型看这种神兽应为南北朝时期作品,属大型陵墓前的神道石刻。曾有报道  相似文献   

20.
辽代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是我国古代金银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辽代金银器汲取隋唐时期繁荣发展的营养,在吸收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和周邻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加灿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银器风格,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瑰丽的艺术造型代表了古代北方契丹民族金银器制作的巅峰,在草原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