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伦塔诺认为:生命在于体悟,对事物的认识先经过内知觉将物理现象转化为心理现象才能清楚明了的认识事物,进而得出自明性的判断,自明性体验是关于善的知识的最终来源,通过内知觉做出自明性的判断。自明性是绘画般映现的,并且具有独特的性质,其图像主要是从正在看和光中得到的——照亮的,自明的,充满了内观的。真正的知觉是一种内在的正确性的体验,知觉只能有内知觉而没有外知觉,外知觉是物对物的思,但未进入正确性的思。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的区别决定着知识的真实性,决定着人生的真,即人生的价值问题。单一理性通过概念来做出判断而不是当下自明性的判断,即使是康德的"物自体"也仅仅是物理现象而不是心理现象。单一理性通过概念做出判断,认识的对象仅仅是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历史与假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历史不允许假设”,这几乎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种老生常谈。在历史事实不容更改与抹煞的意义上,当然没有历史假设的余地,这和下棋时“落子无悔”其实是同样的道理。然而,在历史中,已然事实难道真具有终极、至上的意义,换言之,我们在历史事实中是否穷尽了全部的历史真实?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 历史假设的本体根据 历史是否允许假设,用康德哲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历史假设是否可能?从逻辑上说,任何假设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是其所言说对  相似文献   

3.
康德所处的理性主义时代,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预告有三种截然不同的主张:(1)“道德的恐怖主义”主张,认为人类在其道德天职上是“继续朝着更坏倒退”。(2)“幸福主义”或“千年福主义”主张,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地朝着改善前进”。(3)“阿布德拉主义”主张,认为人类的历史和道德是永远停顿在被创造物中自己道德价值的目前阶段”,康德以为这是一种西赛福式的愚蠢主义观点。康德对上述三种主张都有所保留和批判,但从他十分赞赏莱辛的观点表现可以看出,在总体上他还是倾向于幸福主义。康德通过为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寻找先验的和经验的坚实根据,得出“人类一直是在朝着改善前进的并且继续向前”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其伦理学思想是建立在其先验论基础之上的,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然后向上追溯这样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得以成立的逻辑条件。这个条件在康德看来只能是道德律。康德认为,一条规律被认为是道德的,也就是作为约束行为的根据,它自身一定要具有绝对必然性,即在任何情况下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而道德律之所以具有绝对必然性就在于它是"定言命令",即意志对理性主体自己下的命令,因此也就是自律。所以在康德看来,只有意志自律才可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一切可能的道德概念只有在这个原则的涵盖下才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孙洋 《攀登》2008,27(2):70-73
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康德在近代哲学史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哲学的地位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和“实践观点”就直接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启示,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意义更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从康德对理性批判的思想和自我意识、知性的思想出发,以胡塞尔对康德思想的批判继承为主线,阐述胡塞尔思想和康德思想的关系,特别是胡塞尔"生活世界"思想与康德"自我意识"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胡塞尔的重要思想"生活世界"和胡塞尔的总结性思想——超越论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世界政府”的观念乃出自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世界联盟”和“世界政府”最终会形成。世界主义的倡导者主张对武力进行国际管制,组织“主权国家联盟”,共同维护和平,消除战争,这是先哲的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祖国”是历史的概念,共产主义实即国际主义和世界主义。  相似文献   

8.
石斌 《史学月刊》1999,(2):74-82
在国际关系思想史上,康德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按照国际关系学说史上惯常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类的二元划分,康德的国际关系思想属于前者,然而这并非一个完整的康德。实际上,康德的和平哲学与其说是乐观自信的,毋宁说是慷慨悲壮的,启蒙运动的乐观精神并未消解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而且,无论在人、国家还是国际体系的层面上,他的一些具体看法也比深受其影响的当代自由主义—理想主义的一般信条来得复杂。在冷战后西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再度行时的背景下,通过对康德有关文本的解读,辨明他与当代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联系与区别,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康德有一句名言:“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康德反对这样的观念:拿自己的人生换取某种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他坚持的是:人成为“人”本身,已经是终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排斥感性,康德赋予自由与道德律的蕴含关系;但也因此,道德律无法定义自由行为的善恶;康德伦理学的内在困境,便在此。事实上,纯粹实践理性的逻辑规定,需要补充一个感性维度;这也表现为,道德律普遍立法的形式,需要增加相关历史性内容;由此,康德伦理学才有出路,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康 《沧桑》2010,(6):161-162
康德的哲学革命从认识的对象、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来源三个方面推翻了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康德的哲学革命竭力想要对古希腊以来的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中的哲学疾病加以质疑、批判,但是康德最终走上了一条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起过划时代革命作用的德国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在自然科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康德的祖籍是苏格兰人。他的父亲从事手工艺,是一位鞍匠。康德的母亲生四男七女,但大半夭折,他排行第四。在幸存的男孩中,康德是长子。康德全家信仰宗教,是保守的虔敬教派的信徒。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滨海城市——哥尼斯堡。他活了近80岁,于1804年2月12日在他  相似文献   

13.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和典范,他所发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仅是一场认识论的革命,而且是一场人性思想的革命。他从先验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把人的本质归结到先验理性上,他的这一理性主义人性观的思想来源可最早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休谟哲学和莱布尼茨哲学作为康德哲学的直接出发点,也为康德人性观的确立提供了直接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贺腾 《神州》2013,(17):12-13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哲学家对自由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可以凭借理智生活而获得自由。近代以来,康德通过对以往形而上学的反思和批判,进而指出了认识的界限,并为自由提供了道德意义上的可能。通往自由之路的方式实现从理智生活到道德生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哲学家对自由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可以凭借理智生活而获得自由。近代以来,康德通过对以往形而上学的反思和批判,进而指出了认识的界限,并为自由提供了道德意义上的可能。通往自由之路的方式实现从理智生活到道德生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李泽厚先生基于康德绝对主义伦理立场,其道德见解具有人兽对立、理性至上、强调外烁、注重约束等道德精英主义的特点.本文则以道德常识和神经认知科学等方法,力证道德的生物演化、本能领先、基于内发、重视激活的道德平民主义.认为后者更契合新时代需要和新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人性恶”假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人性恶”假设与管理赵国祥在中国古代的人性假设方面,有一种和"人性善"假设极其对立的假设,这就是"人性恶"假设。"人性恶"假设相对于"人性善"假设来说,把人性定义到另一个极端。这种对人性的假设,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它萌芽于商鞅(约公元前390-...  相似文献   

18.
康德“道德律”之试析——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样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一直是西方哲学探讨的话题。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道德行为的三大规律:普遍的行为法则,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这三大规律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评价标准,在康德看来,任何道德的行为,无不符合它们的检验和审视。  相似文献   

19.
徐示奥 《神州》2013,(32):164-164
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作为康德道德哲学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但人作为有限理性的存在者不可能完全摒弃感性的一面,理性同时也规定着作为道德情感的动机,因此,不难看出康德理性视野下的意志具有双重规定性。  相似文献   

20.
胡适档案文献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档案文献观刍议覃兆刿对胡适的研究,在“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治学方法论的评论上颇多歧议。其中,谓之主观唯心主义性质者,多执胡适不重前提为由,认为其只重于主观假设之大胆,全然不顾材料与工具的可靠。这种思想定性,不仅是由于缺乏对胡适的知识底蕴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