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茂林鲁凯     
台湾省高山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台湾的先民们先后来到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最早来到的一群人,活动范围在山地,故被称为高山族同胞。台湾的高山族内部大致可分为十支: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卑南人、鲁凯人、曹人、赛夏人、雅美人和平埔人。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至今已50年了(1945-1995年)。由于人为的隔离,使台湾与祖国分开了50年,如果连日本侵占台湾50年算在内(1895-1945年),则台湾与祖国大陆分开了100年。因此,祖国大陆人民迫切需要了解台湾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情况。台湾少数民族指现有的台湾原住少数民族,即平捕人、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卑南人、鲁凯人、曾人、赛夏人和推美人等。在台湾光复后,尤其在1953年全国人口第一次普查后,大陆人民概称其为高山族;台湾当局则称其为山地山胞(简称山胞).最近又称之为“台湾原住民”等。显而易见,这些名…  相似文献   

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成员。高山族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开发了我国美丽富饶的台湾,对缔造伟大的祖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清朝统一台湾后,台湾在政治、经济上同大陆又联成了一体,为高  相似文献   

4.
《东番记》为明陈第所撰,这是我国记载台湾情状和台湾先住民——高山族生活习俗的最早的一篇献。陈第(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为明代将领、音韵学家、诗人和旅行家。万历壬寅年(1602年)冬,陈第随浯屿将军沈有容至东番(今台湾)追剿倭寇,亲历台南至高雄一带高山族村社,实地调查了高山族人民生产生活情况,写下《东番记》,并抄赠沈有容,被辑入《闽海赠言》。《东番记》是他利用在高山族寻访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撰写而成。如他自己所言:  相似文献   

5.
藏族,是我们祖国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之一。从远古以来,藏族人民就生息、劳动在祖国的西部高原,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开发了丰饶广阔的土地,为缔造伟大祖国作出了自己光荣的贡献。藏族人民和祖国各兄弟民族人民,特别是与汉族人民长期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结成了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历史长河的主流,是全国各族人民人心所向,也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胜利成果。这里介绍的三幅历史画,就是生动的物证。  相似文献   

6.
闽南山城——漳州市华安县是台湾高山族同胞聚居在祖国大陆人口最集中的地方.现有36户135人,分别属于阿美、卑南、排湾和布农4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华丰镇、仙都镇、沙建镇、良村乡等。古老、朴实、勤劳、勇敢的高山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强加的一纸《马关条约》,逼使清政府把神圣领土台湾割让给了日本。“吾政府可欺,而吾民不可欺,台湾绅民万姓不服,誓不臣倭”,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间,高山族人民前仆后继,争取回归祖国的反日怒潮汹涌不息。1930年的雾社起义,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史诗。 受尽压榨凌辱 反抗暗流涌动 雾社位于台中县的埔里山区,地势险要,风景优美。因早晚白雾笼罩,故名雾社。这里居住着2178个高山族同胞及100多个汉人,另有157个日本人,他们都是日本官吏、警察的家属,负有监视高山族人的特殊任务。 雾社人民具有光荣的反侵略传…  相似文献   

8.
满族是我国的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在祖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满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对祖国的统一事业,建立于重要的功绩。在现代革命史中,满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为祖国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国内满族人口约有五百万。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为最多,约二百五十万人,占全国满族人口的一半。主要聚居在岫岩、凤城、新宾满族自治县和北镇、兴城、绥中、开原、本溪等八个县以及九十多个满族  相似文献   

9.
台湾自古与大陆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证明 ,其土著居民高山族人同大陆古越族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同的习俗。大陆居民从三国东吴黄龙二年开始入居台湾及澎湖岛以来 ,从此代不乏人且日益频繁。元至元年间始设专门政权机构澎湖巡检司 ,隶属福建省晋江县 ,至清代统一台湾 ,其间郑芝龙、郑成功经营台湾人民和设立台湾府 ,促成了大陆移民台湾的三次高潮。历史事实证明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同属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相似文献   

1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早在旧石器时代,台湾就与祖国大陆发生联系,其后,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不断加深。祖国大陆人民特别是闽、粤两地人民源源移居台湾,与当地高山族人民一道,共同开发建设宝岛,并肩反抗外国侵略与封建压  相似文献   

11.
在台湾,说起台东,大多数人会告诉你,那里有着美丽的海岸线、烟雾袅袅的知本温泉.还有淳朴的台湾高山族。现在说起台东,人们更愿意提起,那边有个让他们骄傲的名字——陈树菊。  相似文献   

12.
台湾族缘考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仅中国历代政府在台湾设有行政机构,行驶管辖权,而且两岸民族同源,占台湾人口98%的汉族来自祖国大陆,2%的高山族也主要来自大陆的古越人。中华儿女不仅共同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共同开发了台湾的经济,而且长期同遭屈辱,共同进行反侵略、反分裂斗争,这是加强民族认同,加快祖国统一步伐的精神纽带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历史和文化。 满族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现在人口约有4,300.000。她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她有过强盛的成功,也有过修明的政治和璀灿的文化。和其它兄弟民族共同对祖国的统一事业、对丰富与发展祖国经济,文化建树了重要的业绩,在现代革命史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历史不仅是民族史,而且也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就统治者而言,他和历代统治者一样,发展到晚期已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阶段,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崩溃。人民,依然是历史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台湾高山族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早在远古时期,高山族同胞就已在台岛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同时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酒文化.高山族同胞是如何酿酒的?他们的酒文化有什么特征?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以清代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其他资料,对此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独龙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比珞巴族、高山族、赫哲族和塔塔尔族稍多,人口排在倒数的第5位。据199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族总人口为5816人,其中约有80%的独龙族人口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  相似文献   

16.
连横是一个不屈服于日本殖民统治的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他身处日本侵略残暴殖民统治的环境中,坚持民族气节,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歌颂反对日本割占台湾而英勇牺牲的英雄的诗。他用毕生精力捍卫、保护和宣传中华民族传统化,以抵制日本推行的同化政策。他呕心沥血地写下了不朽名《台湾通史》和其他作,为的是要让台湾人民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以及台湾宝岛被日本割占的历史。他身居台湾,心向祖国,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前途。他既痛恨日本侵略,也痛恨专制腐败出卖台湾的清政府。他崇拜孙中山等民族革命,同时痛斥窃国大盗袁世凯。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抗日战争胜利,光复台湾。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少数民族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尤其是他们大部分居住在祖国边疆地区,处于卫国前线,殊死搏战,业绩辉煌。如居于黑龙江流域的赫哲、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蒙、满各族人民,与沙俄侵略者进行了持久的斗争,以保卫我东北边疆。居于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族人民,为抗击英俄侵略势力,反对里通外国的叛乱分子,维护祖国统一,谱写了保卫中华的光辉篇章。居于西藏地区的藏、门巴、珞巴等族人民,亦曾英勇抵抗英俄侵略者。居于云南的傣、佤、景颇等族人民,奋战英法入侵者,共同捍卫了我中华西南边陲。台湾高山族人民则长期与日本帝国主义战斗不息,为使台湾回归祖国,作出了巨大牺牲。正是中华各族人民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一次又一次粉碎了外来势力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华国土,维护了祖国统一,表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致使帝国主义永远不能灭亡中国。我们还应提及,尚有不少民族气节尚存,爱国心肠未泯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文官武将,亦在  相似文献   

18.
张爱斌 《江淮文史》2003,(4):158-163
爱国爱乡,勤于笔耕,胆识过人,一心一意为祖国和平统一奔走呼号,这是年逾古稀的旅台回族人民团体常务理事、台湾祖国统一人民战线辅导长、台湾社会主义研究室研究员李诗亮先生给人的最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9.
所谓悬棺葬,是指将死者灵枢高置于下临江河的悬崖绝壁之上或岩壁洞穴之中而不加蔽盖不起坟丘的一种奇特的丧葬形式。它主要流行于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至唐宋而大盛,但在四川南部和贵州等地,其下限可到明代,台湾高山族的耶眉人至今仍保存着悬棺葬的习俗。①悬棺葬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地,在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琉球、西里伯、菲律宾以及太平洋岛屿中的波利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等地也有所发现,但以我国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川黔…  相似文献   

20.
台湾地区所使用的汉语方言,除了台湾中部山地高山族居住区通行高山语和苗栗、新竹两县多数客家人说客家话外,闽南话占了绝对优势。一般人所说的“台湾话”“台语”,也称作“河洛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