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853年论述英国殖民主义对印度的统治时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是人们所熟悉的,但是在理解和运用这一论述阐明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及有关问题时,却有不同看法。本文试图提出一些初浅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众  朱鑫琳  张克阳 《神州》2012,(2):207-207
自然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理论中对自然生态观进行过深刻的论述,本文重点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生态观的主要观点。以及目前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王彦婧 《黑龙江史志》2014,(20):146-146
马克思的生态观与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文中对马克思的生态观的形成做了简要介绍,主要探讨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和科学与生态学的关系。文章论述了马克思的生态观与实现中国梦的问题,包括要转变观念尊重自然、要倡导科学精神和尊重自然规律、要重视科技的作用以及加大清洁生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后半期发生了英国工业革命,从此人类开始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历史的发展具有悲剧的矛盾性。文明与残暴这一相反的东西总是交合在一起。工业文明在人类生存圈的传播,是与殖民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殖民地人民连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1853年7月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注重报刊宣传工作,先后领导过数十份革命报刊的创办、改组工作。形成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舆论宣传和报刊工作思想。其最大特点在于:将报刊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放在比军队奋斗更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同时认为新闻出版事业应为国家建设服务,是与人民衣食住行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最基本的民生实业。其独特的报刊宣传和新闻观的形成深受祖国传统化的影响,蕴含着中国传统化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旺清  罗玉明 《安徽史学》2005,1(3):104-107
理论界在考察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时,往往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与其自身残存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国共合作的实际环境相联系,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要仔细阅读陈独秀的著述,不难发现,陈独秀在论述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时,是基于其社会历史进化观,这种社会历史进化观深受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影响,可以说,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才是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民族使命观是指一个民族对本民族使命及其实现途径、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如果一个民族把自己的使命基点放在掠夺异族或别国之上,或在实现其使命的途径和方式上崇尚武力,津津乐道于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无视别国、异族的存在,或在民族视野上显示出极端的偏狭性,那么,这种使命观就是狭隘的民族使命观.  相似文献   

8.
论多样性统一的历史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多样性统一的历史观黄安年“多样性统一”是马克思在141年前提出的。它仅仅是马克思论述经济学方法时说的话,而与历史观与方法论没有关系吗?怎样理解多样性统一观,坚持多样性统一的历史发展观在当今世界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哪里?本文试图就这一主题,发表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9.
宋玉路 《神州》2013,(16):187-18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形成的一个萌芽,马克思在《提纲》中针对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提出反驳,并阐述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问题不仅是《提纲》论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提纲》中的实践观对于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兴中  常芳 《人文地理》2019,34(6):35-44
本文系统地提出了后工业化阶段文化地理学应转向探讨文化区社会价值水平及其文明建构使命的观点。其理念可以称为文化地理学的价值“阶乘”观。首先,以社会科学的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价值演进关系的立论出发,指出了空间社会价值耦合取向与构建社会空间文明的学科方向;第二,以哲学质性研究的推理出发,首次论述了哲学价值观下的文化地理学质性研究理念使命;第三,从哲学方法论与知识观角度,系统论证了文化地理学对文化空间文明的质性探讨。最后,以讨论的形式,提出文化地理学的哲学质性研究的学理与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11.
建国前后一段时期内,刘少奇结合其报刊经验,对党的报刊工作做出了很多论述和指示,同时对包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做好新闻工作一系列要求。建国后又及时提出了面向社会办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李海 《黑龙江史志》2014,(22):125-127
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望;领会马克思公平观的理论内涵、方法论特点,把握其精髓,分析我国几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传承与丰富,总结经验,对我国现阶段实现社会公平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自由问题的提出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掌握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绝不能离开以一个"人"字。马克思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落脚点是全面而自由的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的诸多经典文献中,尽管没有关于生态伦理的直接表述,但是在自由观思想中却体现了一系列生态伦理意蕴。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终身奋斗的伟大事业和不朽的追求。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但是,在工业社会人们对自由的误用、科技的滥用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对自由的实现造成了阻碍,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因而重温马克思的自由观思想,既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寻求其解决问题对策,如转变自由观念、促进科技进步、变革社会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封建"考论》引起的学术争论,展现出学界对"封建"名实问题及社会形态学说的不同理解。日本京都学派代表学者谷川道雄与《"封建"考论》作者冯天瑜就此展开对话,取得相近的认识,他们以为,将秦至清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泛化封建"观是教条主义产物,不能谓之"马克思主义史学成果"。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斯大林规定的"五形态"说出发,是论析中国前近代社会性质的健康起点;尊重马克思的封建观,恢复其本来面目,是正确对待马克思历史学说的首要前提,不应将马克思尖锐批评的泛化封建观强加到马克思头上。对"封建"概念的阐释和运用,应取古今演绎、东西涵化的正途。在精准概念与真确史实的相互观照中,显现中国前近代社会的非封建性及其与西欧、日本前近代社会的封建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沧桑》2009,(5):143-144
恩格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给予高度的评价,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以及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确立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这种新的世界观划清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与以往哲学的界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学智 《史学月刊》2022,(3):125-130
<正>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是学界长期、持续关注的问题,但具体认识歧见鲜明。笔者兹就不同观点尝试进行辨析,略申己见。一 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与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有五种和三种的不同论述,应该说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或是以不同视角分析论述社会形态问题而作出的不同表述,均表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形态问题的认识。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及其社会形态演进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18.
成龙  杨萍 《攀登》2008,27(2):74-77
在国外毛泽东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典型的“唯意志论”,这完全背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本文认为,“唯意志论”是一种值得商榷的观点,它缺乏对毛泽东意志观的历史性考察,它用晚年毛泽东的错误统摄其终生的理论与实践,并把错误理解了的和教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衡量毛泽东思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马克思的异化观理论是解决我国中产阶级异化消费问题的正确途径,同时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可持续发展以及由倒T型向橄榄型社会转变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的浩瀚著作中论述得并不多,但却是马克思的重要主张。1852年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强调"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是他的"新贡献"。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更郑重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从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