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始诏天下用钱,这是北魏政权第一次公开发行货币,此时已经上距道武帝拓跋珪建立魏国近一个世纪之久。关于此次铸钱情况,史书记载较详,云:高祖始诏天下用钱焉。十九年,冶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通行之。内外百官禄皆准绢给钱,绢匹为钱二百。在所遣钱工备炉冶,民有欲铸,听就铸之,铜必精练,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2011,(3):79-79
近日,考古人员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化德县发现一处东汉时期的鲜卑族墓葬群,出土随葬品180余件。 此处鲜卑墓葬群位于化德县德包图乡一处丘陵环绕的山湾坡地上,东西宽50米,南北长i00米,共清理墓葬15座。墓地揭露表土层后,暴露出圆形锥状、长方形、条形的石堆,大小不等,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墓葬开口于石头堆下,其中14座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座为偏洞室墓。  相似文献   

3.
鲜卑族是我国古老的部族,是鸟夷的一支,在古代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和东北一带,先后曾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吐谷浑以及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政权。象这样一个著名而古老的民族,对它的民族来源和分布,虽然中外学者都曾作过探讨,但仍然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所以,继续研究鲜卑族的族源、发展、迁徙和分布,亦是解决中华民族形成史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6,(5)
正1988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在大同市南郊电焊器材厂(今大同市长途汽车新南站北)发掘了平城地区第一处大型北魏墓群[1],共167座墓。在整理资料期间又对周围地区进行了调查,结合当时已掌握的考古发掘信息,发现发掘区向东、向南仍分布有大量北魏墓葬,而向西的较大范围内却没有任何北魏墓葬的信息。迄今已过二十余年,平城周围已发掘的北魏墓葬达数千座,  相似文献   

5.
宿白 《文物》1977,(11)
三世纪中叶,向西南迁移的拓跋鲜卑,遊牧在河套东部。四世纪初,他们活动的范围大体上逐渐集中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涼城和山西大同一带。四世纪中叶,农业生产在拓跋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拓跋第一个政治中心盛乐(今和林格尔北)开始稳定下来,前此的部落联盟组织遂为初期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的北方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这个源自黑龙江大兴安岭北段、嫩江中上游至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中第一个进入中原建立王朝的民族.鲜卑族不仅建立了政权,推动发展生产,促进民族融合,就其音乐而言,发展也是比较快的.鲜卑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在保持本民族原有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其他各民族的音乐元素,尤...  相似文献   

7.
土族先民鲜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建立多个国家和地方政权,对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今年9月,西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土族研究会副会长包福元同志远赴东北,对鲜卑族的历史足迹进行了深入考察,并撰成此文,又鲜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现本刊特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9.
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公元五世纪末,拓跋统治集团为了进一步与汉族地主阶级相勾结,以保持其对黄河南北广大领域的继续统治,决定自平城南迁洛阳。洛阳自古以来即是汉文化的中心地区。迁都洛阳,必然引起北方鲜卑各族和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间的迅速融合;也必然加速北魏政权的彻底封建化。《洛阳伽蓝记》卷二记永安二年(529年),南朝梁人陈庆之自洛阳归来后,"钦重北人,特异于常",并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  相似文献   

10.
盛乐、平城地区北魏鲜卑、汉人墓葬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是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盛乐、平城是其早期建都的地方,在这两个地区遗留下了较多北魏时期墓葬。其中有一些墓葬可通过墓志铭文或其他标有文字的遗物判断出墓主人的族属,本文通过这些墓葬归纳出鲜卑、汉墓的主要特征和区别,进而辨别其他族属不明确的墓葬属性。最后根据鲜卑、汉墓所反映出的联系和区别,总结鲜卑、汉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本对建立前燕、后燕、南燕政权的慕容鲜卑和建立前秦的氐族的教育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两族统治都十分注重推广儒学教育,但慕容鲜卑的教育政策重上而轻下,受门阀士族制度影响较大;氐族则是重视社会普及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进入统治层的汉人的社会背景不同、统治的儒学水平及社会安定程度不同等。  相似文献   

12.
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民族大融合的问题,历来为史家所重视。其中,关于北魏时期北方地区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老一辈史家利用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进行过颇为细致和有益的探索、研究。但是,从人口学角度中的性比例失调问题人手去探讨北魏的民族融合,前人及今人都没有很明确做过。有鉴于此,我愿以绵薄之微力,做一些抛砖引玉的尝试性理论推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北方的鲜卑语,就是今天的土族母语;今天的土族语是“流”,而鲜卑语是“源”,它们之间就是一种源和流的关系。对于土族的母语鲜卑古语,试图解读者不少,中外知名的学者中有方壮猷、缪钺、聂鸿音和白鸟库吉、伯希和等。虽然,这些学者对鲜卑这样一个已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的古代北方民族给予了热情的学术关照,但依笔者之见,他们在鲜卑的“古语化石”解读方面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至少大多数学者的考释仍没有摆脱古文献的范畴和白鸟氏等学者的释读范围。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以今天土族语的角度(流)解读古代始祖们留下的母语(源),以证明今…  相似文献   

14.
匈奴和鲜卑族金银器的动物纹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被人们称为“马背民族”的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和蒙古等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在草原金银器艺术上,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5.
<正>十六国和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过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西秦、南凉、吐谷浑、代及北魏等政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特殊的贡献,"科技考古"让我们去了解这个业已消失了的伟大民族的生计方式……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有机食物遗存,能够为我们提供古代人类食物结构最直接的证据,但是由于掩埋环境和时间的影响,一般很难保存下来。相对而言,人和动物骨骼等硬组织更容易保存下来,它们可以提供更多潜在的考古学信息。食物来源不同会导致骨胶原中的  相似文献   

16.
陈鹏 《史学集刊》2023,(6):38-46
北魏分定姓族,包括汉人郡姓和代人姓族的评定,确立了以“郡姓体制”为核心的新门阀制度。汉人郡姓评定、确认郡姓分布格局和评定郡姓等级,构成了“郡姓体制”的内核;构建“四海大姓—州姓—郡姓—县姓”的姓族秩序,构成了“郡姓体制”的外延。代人姓族评定、改迁洛代人为河南人和促成代人姓族“郡姓化”,是对“郡姓体制”的补充和完善。“郡姓体制”将胡汉大族纳入新门阀制度中,具有整合汉人士族和代人勋贵的功能。此后,“郡姓体制”长期成为北朝隋唐门阀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北魏州郡学不是承袭汉魏地方官学传统,而是承汉魏中央官学体系而来,学校名称、教师称谓、学制规模、考试方法均与两汉太学相似。这是因为北魏前期的中书学不能代表儒学教育传统,汉族士人将州郡学的建立看作儒学在中原的复兴。以冯太后为代表的决策者也将州郡学的建立作为一个切入点,为太和年间全面深入的汉化改革开启序幕。当汉化改革全面完成,中央官学进入正宗的儒学教育体系之后,北魏州郡学也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回到地方国民教育体系中去。北魏州郡学的建立反映了北方汉族士人重建中原儒学教育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8.
鲜卑系东胡系统之民族,匈奴、高车、柔然系北狄系统之民族,然拓跋鲜卑部落发展至部落联盟阶段后,已经卷入诸多异种族成分,本文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所包含的北狄诸族成分这一点展开探讨,爬梳史料,以论证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所融入的匈奴、高车、柔然族成分.  相似文献   

19.
从扎赉诺尔汉代居民的体质差异探讨鲜卑族的人种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崛起的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在上起秦汉、下迄北周的数百年时间内,她在北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鲜卑铁骑横扫大漠,逐鹿中原。鲜卑各部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诸多王朝,从而使鲜卑族的赫赫声威,名垂史册。隋唐以降,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不复存  相似文献   

20.
找回政治家     
《贵阳文史》2013,(4):8-8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西方政治家的领导力广受诟病。但危机对于政治家也是一个机会。中国的政治家们已经把这个国家带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上,如今也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没有什么比危机、重大挑战等更能呼唤政治家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